运用经典理论辨治疑难杂症——医案6则
中医经典著作,如《黄帝内经》、《伤寒论》等博大精深,是学好中医、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的必读著作。将经典著作理论应用于临床,不断理解和内化,再应之于临床,将更有助于解决人们疾苦。现将笔者学习中医经典著作并应用于临床的6则医案介绍如下,兹作参考。1瘙 痒
彭某,女,45岁。2012年5月5日就诊。诉外出观花,回来后一直身痒并有红疹,入夜尤甚,至今已1月,服诸西医抗过敏药能稍缓解,但很快复发。刻诊:全身红色丘疹,有抓痕。口干欲饮,心烦难寐,小便短赤。舌红、苔薄黄,脉弦数。诸中西医药诊治,疗效不显。观前医方多投以凉血祛风止痒或清热利湿之品。处方:生地黄20 g,木通10 g,生甘草10 g,淡竹叶15 g,栀子10 g,白鲜皮30 g,刺蒺藜30 g,赤芍10 g,当归10 g,川芎10 g,丹皮10 g,水牛角20 g(先煎),3剂。同时外用苦参30 g,白鲜皮30 g,徐长卿30 g,地肤子30 g,明矾50 g,1剂煎水每天多次冷洗。服药后诸症大减,再服3剂即愈。
按:中医辨治疑难病症必以基本理论为依据。诸症分析,舌红、口干、尿赤、心烦不寐显为心火内炽。思及《黄帝内经》“病机十九条”中的明训:“诸痛痒疮,皆属于心”,恍悟患者的红色风疹从西医来说是过敏性荨麻疹,而从中医来说当从心论治。心与小肠相表里,即予导赤散清心利水养阴,加凉血的犀角地黄汤和著名中医万友生所创的“鲜蒺四物汤”,即寓“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义;外加笔者经验方洗剂祛风止痒,故服6剂中药后顽疾顿消。
2汗证(一)
陈某,女,39岁。2013年3月16日就诊。双足白天大量汗出5年。诉每晚必须洗脚后,感觉舒适方可入睡,一醒来即开始出现双足汗出,整个白天不断,时间稍久则将鞋袜打湿,故白天必须多次洗脚,甚为不便和苦恼。刻诊:口干,便秘干结,寐欠安,舌红、苔薄,脉细弦。处方:当归10 g,酸枣仁15 g,柏子仁15 g,天冬15 g,麦冬15 g,丹参30 g,玄参15 g,党参15 g,五味子10 g,生地黄20 g,茯苓15 g,桔梗10 g,远志10 g,桂枝15 g,白芍15 g,甘草6 g,大枣10 g,生姜3片。7剂。患者诉服3剂后即开始汗出减少,再服7剂后症减大半,嘱再服10剂,即愈。
按:《素问宣明五气篇》中有“五脏化液,心为汗”的论述,表明汗的生成、排泄与心的关系密切相关,即“汗为心之液”。故临床在治疗汗证时,可从调节心的生理功能人手。本患者口干、便秘、不寐及脉细提示为心之阴液亏虚,心神失养,汗液无稽。《灵枢营卫生会篇》曰:“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卫气行于阴二十五度,行于阳二十五度,分为昼夜,故气至阳而起,至阴而止。故曰日中而阳陇为重阳,夜半而阴陇为重阴。故太阴主内,太阳主外,各行二十五度,分为昼夜。夜半为阴陇,夜半后而为阴衰,平旦阴尽而阳受气矣。日中而阳陇,日西而阳衰,日入阳尽而阴受气矣。夜半而大会,万民皆卧,命曰合阴,平旦阴尽而阳受气,如是无已,与天地同纪。”这是描述营卫的运行。本患者汗出有典型的白天汗出不止,入睡即止的规律,这正是营卫失调所致。处方天王补心丹滋阴养血,补心安神,合桂枝汤调和营卫,使汗液得令缓和,出入有序,故速取佳效。
3汗证(二)
胡某,男,63岁。2011年4月28日就诊。自诉极易汗出6年,曾于三甲医院服用神经精神类药物无效,亦服诸多中药亦罔效。刻诊:神差,面色萎黄,动则汗出,畏冷,易感冒,汗出为全身大汗出,无法自制,瞬时湿衣。纳可,寐安,便溏。舌淡胖、苔薄白,脉沉细。处方:桂枝30 g,白芍30 g,生姜3片,炙甘草10 g,大枣10 g,制附片15 g(先煎),煅龙牡各30 g,山茱萸100 g,乌梅10 g,炙黄芪30 g,5剂。直到2012年5月10日再次就诊,诉上次服药后汗出顿解。今又有复发迹象,予原方5剂而瘥。
按:患者稍动则大汗出如漏多年,神差、面萎、动则汗出、畏冷、易感冒及便溏,显为肺脾阳虚,卫阳不固,营阴外泄。《伤寒论》第20条云:“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患者正是阳虚漏汗证,以桂枝加附子汤治疗。另加补气益阴敛汗之品,尤其是重用枣皮达100 g。张锡纯认为山茱萸味酸性温,大能收敛元气,振作精神,固涩滑脱,得木气最浓,收涩之中兼具条畅之性,又通利九窍,流通血脉,治肝虚自汗,肝虚胁疼腰疼,肝虚内风萌动,且敛正气而祛邪气。李可老中医之破格救心汤以大剂枣皮回阳固脱,认为功盖人参。
4臌 胀
王某,男,51岁。2011年12月20日就诊。患慢性乙型肝炎1年余,腹胀2月余。患者自诉因腹胀于上月曾在某三甲西医院住院治疗,诊断为肝硬化腹水,经治无明显疗效,因费用太高,故出院回家,经人介绍延余诊治。检测患者AST:73U/L,GGT:91 U/L,腹水最深处11.8 cm,血小板减少,胆囊壁厚,腹胀,疼痛,纳后腹胀,寐欠安,小便黄,乏力,胁痛,舌淡暗、水滑苔黄腻,脉弦滑。嘱多休息,多半卧位;饮食清淡,勿食燥热之品,低盐,限入液;勿乱服药;定期监测病情。服水飞蓟素片(益肝灵),2片/次,3次/d;安体舒通,1片/次,2次/d;双氢克尿噻,1片/次,2次/d。中药处方:西洋参6 g,麦冬15 g,五味子10 g,茵陈蒿10 g,猪苓20 g,茯苓120 g,泽泻15 g,栀子6 g,生大黄20 g(泡服,按保证大便每日4次调整用量),厚朴10 g,通草10 g,大腹皮15 g,鸡内金10 g,桃仁10 g,玉米须15 g,冬瓜皮15 g,女贞子15 g,旱莲草15 g,生黄芪30 g,仙鹤草30 g,茜草15 g,5剂。患者症状逐渐缓解,此后多次复诊,始终以此方加减为用,至2012年3月腹水完全消退。现肝功能基本稳定,无腹水,诸症皆消如常人。采用煮散剂,维持服用中药。
按:慢乙肝肝硬化腹水后期,病机虚实夹杂,虚重在气阴两虚,实重在水停、气滞、血瘀。黄芪生脉散益气养阴;茵陈蒿汤清热利湿;猪苓、茯苓、泽泻、玉米须、冬瓜皮利水;桃仁活血化瘀;厚朴、通草、大腹皮、鸡内金、猪苓这5味药实际上是《温病条辨》中的二金汤去海金沙的组成,其原文云:“夏秋疸病,湿热气蒸,外干时令,内蕴水谷,必以宣通气分为要。失治则为肿胀。由黄疸而肿胀者,苦辛淡法,二金汤主之。”可见,厚朴、通草、大腹皮为治疗湿中气滞之要药,气行则水行。鸡内金导滞消食磨积,与其他药配合入肝胆经,协同增效。
5皮 疹
王某,男,19岁。2011年2月22日就诊。面部及背部广泛多发皮丘疹,较皮肤颜色淡白,无皮屑。2007年曾在我院皮肤科就诊,来我处开中药与皮肤科西药同服而治愈。中间曾又复发,仍在皮肤科就诊,但一直未明显好转,因笔者外出学习不遇而未服中药,直至今日相遇而诊。西医认为属于真菌性皮肤病,皮肤科开给内服、外用药物,已近1年。患者诉一旦服用抗真菌药,则身浮肿,全身不适。皮疹有瘙痒,抓烂处有渗液,头昏,纳可,寐差,大便不干但难解,舌淡、苔白腻,脉缓。遂以2007年处方化裁:薏苡仁30 g,淡竹叶12 g,滑石30 g(包),白蔻仁6 g(后下),连翘15 g,茯苓30 g,通草10 g,白鲜皮30 g,白蒺藜30 g,7剂,配合外用西药,不内服西药。2011年3月3日复诊,背上皮疹明显好转,但面上仍多,头昏,寐安,舌淡红、苔变薄白,脉滑缓。处原方再进13剂。2011年3月15日再诊,皮疹基本消失,大便稀,2-3次/日,乏力。拟原方酌加健脾之品,再进7剂巩固之。
按:患者皮疹淡白、搔抓有渗液、大便不干难解、苔白腻、脉缓,上症提示患者之皮疹为湿郁所致。《温病条辨》卷二中记载有薏苡竹叶散治疗湿郁之白,白与患者淡白皮疹的病机极为相似,故以薏苡竹叶散加用祛风止痒药物治疗。该方中薏苡仁与竹叶为君药;白蔻仁、连翘为臣药;薏苡仁配茯苓、滑石、通草淡渗利湿;薏苡仁、茯苓又有健脾之功;竹叶配连翘轻清宣透,因势利导,使湿之郁热有外达之机;白蔻仁芳香,燥湿醒胃,宣畅气机。诸药配伍,清利与宣透并施,宣通表里,因势利导。此正为“异病同治”。
6肝 癌
刘某,男,48岁。2012年3月22日就诊。右上腹痛1月。家属陪同,悄悄予检验单予余检视,西南医院今年2月24日CT示“肝左叶占位,肝内胆管扩张,考虑为胆管淋巴细胞癌并腹腔淋巴结转移可能性大”。血常规正常,肝功能显示ALT: 99 U/L,AST:74 U/L,GGT:529 U/L,ALP:172 U/L。患者为石匠,出门打工途中突然右上腹剧痛而发现,但因不识字,家属隐瞒,故至今不明病情,只告其为慢乙肝。刻诊:腹部隐痛,大便稀,口干不欲饮,舌尖红、苔黄厚腻,脉弦滑。处方:黄芩10 g,藿香10 g,连翘15 g,滑石20 g(包),茵陈蒿10 g,石菖蒲15 g,白豆蔻10 g(后下),浙贝母10 g,木通10 g,桃仁10 g,半枝莲15 g,白花蛇舌草15 g,猫爪草15 g,山海螺20 g,黄芪30 g,党参30 g,建曲15 g,鸡内金10 g,5剂。药后患者诸症好转,后以此方为基础稍加减变化,至5月除面色稍黑外,无任何不适。11月后患者发现右胁下出现坚硬不移包快,舌苔由黄厚腻转为淡暗,开始出现饱胀感,改为香砂六君子汤加减。2013年1月后出现难以忍受的胀痛,体质每况愈下,因家庭贫困,至3月后建议住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予以对症支持治疗,4月后未再来索取中药。
按:患者肝癌肿块,为毒邪聚集。口干不欲饮、舌红、苔黄厚腻,显为湿热内蕴。故患者总的病机为湿热毒浊蕴结,正是甘露消毒丹的主治,故以此方加减治疗。方中滑石、茵陈蒿,配木通,以清热利湿;黄芩、连翘合贝母以清热解毒;石菖蒲、白豆蔻、藿香芳香化湿浊,宣畅气机。共奏清热利湿,化浊解毒之功。甘露消毒丹记载于王孟英《温热经纬》,实为叶天士方,原方主要为治咽喉肿毒,而本案为癌毒,故去射干、薄荷,紧扣病机辨证用方,故能取效。半枝莲、白花蛇舌草、猫爪草清热解毒,山海螺补益气血,合为一个抗癌组合,疗效颇佳。
(编辑:湘泉)
作者:石卫华,李勇华
原文标题:《运用经典理论辨治疑难杂症》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