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中医学习 / 正文

中医药博物馆跨文化传播研究

中医药博物馆跨文化传播研究

近年来各地中医药博物馆相继建成开放,有的已建成为国家二级博物馆,有的已评为星级景区,游客数量逐年递增,其中就包括了众多的外国游客。如何针对外国游客中医药文化的宣传工作,大部分的中医药博物馆还处在勉强应对的层面,宣传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针对外国游客的宣教工作,我们需要从跨文化传播的理论层面进行研究,以指导我们的对外宣教工作。1
当前中医药博物馆跨文化传播存在的问题
中医药博物馆的建馆宗旨就是要进行中医药科普与中医药文化宣传,对于国人而言虽有民族之异,但只要是接受过义务教育的民众理解、接受起来存在的问题不是太大,最主要的问题还是在于对外国游客的宣教工作。由于种种原因,中医药博物馆对外宣教工作仍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诸多需要我们高度注意的问题。自我认知不足,缺乏自信
中医药博物馆现在的从业人员大多是从中医药相关专业转入博物馆工作,他们感兴趣的多是临床或者基础理论的专业知识,对于中医药文化知识自身了解不够,认知不足,加之社会上的民族自卑心理影响,对于中医药的优势缺乏信心,主体意识不强,没有理直气壮的勇气去进行中医药文化的宣传。由于长期占据不了主流阵地,也就逐步丧失了话语权[1]。

对外宣传主动性不够
目前大部分中医药博物馆的对外宣教工作还停留在比较粗浅的阶段,如设置中英文说明牌、临时找翻译,甚至连主页的英文版也不健全,更不用说主动去策划相关的宣教方案。来中医药博物馆参观的外国人士是主动找上门的,他们对中医药有了解的欲望,忽视此类受众无异于“闭门谢客”,封闭自我。究其原因,可能由于从业者对中国文化包括中医药文化的危机感认识不足。当前,在西方文化占据优势地位的情况下,中国文化包括中医药文化面临着被冲击、甚至被打垮的危险。“当异质文化间发生碰撞时,强势的一方总会迅速侵蚀和影响弱势的一方”[2]。在西方文化已经深入我们后方的情况下,如果我们不加强对外文化宣传,一味固守是守不住的。

关键内容宣传不到位
目前,中医药博物馆所的中医药文化宣传内容中,还是以中国医学史为主线宣教工作,目标受众以国人为主。但是对于外籍人士而言,对于中医学的关键内容还涉猎甚少,这样就会导致宣教效果非常有限。这些关键内容包括:中医药文化的根源—易家、道家、儒家、佛家等;中医学的哲学基础—气的一元论、阴阳、五行等学说;中医学的思维特征:整体思维与辨证思维等[3];此外,中医药学家对世界的贡献、中医对重大疾病的突出疗效等。

体验少,说教多
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语言沟通的障碍,很多中医药文化很难为外籍人士所理解,如果一味的进行口头的说教还不够,不能让其有切身的体验是很难让其信服的。现在的中医药博物馆体验、互动的项目比较少,如中医舌诊、目诊、色诊、脉诊、刮痧、针灸、拔罐等均比较少见。中医药博物馆与中医的养生保健场所或中医院的分离也可以说是一个先天的缺陷,使得外籍人士不能亲身体验中医药的诊疗过程与切实疗效。

宣传媒介手段传统
目前,大部分中医药博物馆还是采用传统的实物媒介进行中医药文化的宣教工作,现代媒介应用较少,这就给宣教效果带来了一定的制约,一来导致受众获取中医药文化教育的途径、机会大大减少,二来也导致宣传的效果不够理想,对一些抽象的理论、复杂的概念是难以用语言文字来宣教的[4],更不要说对有沟通障碍的外籍人士,其宣教效果可想而知。

翻译水平阻碍跨文化沟通
翻译水平是摆在中医药跨文化沟通前面的一条巨大鸿沟,目前的中医药博物馆外语人才储备较少。众所周知,中医药涉及很多哲学基础概念,还有中医自身的很多比较抽象的名词概念,要理解这些概念,别说外籍人士,就是生活在本土的中医本身对有的概念理解都比较困难,甚至还存在不同见解,要想将此类名词术语翻译出来谈何容易[5-6]。此外,中医药文化属于高语境文化,语言比较含蓄,而包括英语在内的多数语言都属于低语境文化,比较直接,两者之间的沟通很容易产生误读、误解,造成一些沟通的障碍[7]。2
中医药博物馆跨文化传播的策略

加强主体意识,增强文化自信
中医药文化融合了易家、道家、儒家、佛家等各家文化的精华,内容涵盖了哲学、天文、地理、数学、军事等多学科知识,其哲学基础为气的一元论、阴阳、五行等学说,其思维特征为整体思维与辨证思维,其所构建的理论体系与医学模式逐步为现代医学所认可,而现代医学模式是众所周知的不断改错、不断修正,有理由相信现代医学模式最终将融入到中医学的整体医学模式中来。中医学是经过数千年实践的成熟医学体系,独自护佑了中华民族的健康发展,不只是平常的治病救人,还有治未病、抗击瘟疫等,均已载入史册。我们没有理由不自信,需要的是我们要加强对自身的认知以增强自信。此外,民族的自卑感源于中国近现代的落后挨打,民众经不起西方强势文化的影响,将落后的根源归咎于中华文化,其中也包括中医药文化[3]。然而我们回顾历史,在我国兴盛的近2000年中,随着中华文化圈的扩大,周边哪个不来主动学习中华文化、主动学习中医。现今我国已逐步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随着经济的崛起,学习中华文化的热潮、学习中医的热潮一浪胜过一浪,我们没有时间再去自卑,需要我们考虑的是如何准备迎接这一浪潮。

加强对外宣传的主动性
中医药博物馆应该对中国文化、中医药文化的现状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在西方文化占据主流地位的情况,应该思索如何从“文化休克”到“文化适应”[8],通过文化适应主动宣传,不仅馆内要有精心策划的方案,包括培养专业的翻译,而不是临时借调的且中医药知识不够专业的翻译人员,详细的多语种的翻译说明等,还要思考、策划如何针对外国人士的宣教工作,将宣教工作拓展到海外,将宣教对象扩大到外国人士。只有提高认识、精心策划对外宣传,才能变被动为主动,变守为攻,扩大中医药文化的影响范围,提高中国文化的影响力。

抓住主干,突出重点
在中医药文化对外宣教中,应抓住中医药文化的主干,突出重点,提纲挈领地将中医药文化主体、中医药突出历史贡献、中医药突出疗效进行宣传。只有抓住重点,有的放矢,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才不致于本末倒置,忽略根本。应该对中医与易家、中医与道家、中医与儒家等重点根源问题进行宣教,对中医学的气、阴阳、五行等哲学基础概念进行阐发,以及中医学的整体思维、辨证思维特征进行宣教。此外,突出医家,如葛洪、张仲景、华佗、李时珍等均对中医学乃至世界科学作出了重要贡献,应对他们的贡献重点宣教。中医学对鼠疫、天花、流行性出血热等历史上的重大疫病均有突出贡献,现代中医对流脑、乙脑、非典等也有着突出贡献,还有很多疾病的中医疗效均非常显著,应当有重点地进行宣教,让外籍人士看得到真实的案例、切实的效果。

增加互动体验项目
在中医药博物馆的互动体验项目中,应该适当增加诸如舌诊体验项目,设置典型舌象模型,让参观者通过镜子来与模型相比较;设置目诊体验项目,将五轮学说形象化,也可通过设置典型目象模型,让参观者通过镜子来与模型相比较;面色体验项目也需要设置模型、镜子来让参观者进行体验;脉诊除了通过脉诊仪让参观者体验之外,还可由专业人士进行把脉问诊,让参观者体验中医脉学之奥妙;刮痧、针灸、拔罐等也应成为体验项目。此外,尚可让外籍人士体验特色中医药膳,可惜的是大多数的中医药博物馆并不具备药膳制作条件;中医养生太极拳、八段锦等也可现场教学,建议中医药博物馆与养生馆、药膳馆等联合经营,增加中医药文化的体验内容。中医药博物馆还应与中医诊疗机构联合,可以利用博物馆的闲置空间引进中医医疗保健机构,如果受条件限制,也应当通过实时视频将中医医疗机构的几个代表性门诊进行馆内直播。

充分利用现代媒介宣传工作
当今社会,已进入信息化时代,我们需要充分利用互联网、论坛、微博、微信等中医药文化的跨空间宣教。各个博物馆可以根据自身力量上述工作,至少也应将自身主页设置多个语种,尽量详尽,有条件还可虚拟博物馆建设。此外,应该对中医中一些比较抽象的理论通过制作光学模型、二维动画或三维模型等进行展示。

合众聚力,突破语言障碍
为了突破语言翻译障碍,有识之士早已献计献谋,有的建议直接由自己培养既懂中医又懂外语的学生,如广州中医药大学就与广州外语外贸大学联合培养七年制本硕连读学生;还有的主张将中医送出国外进修外语;也有的主张充分利用海外留学生,在其学成后利用其精通外语的基础,由这部分人中医的翻译工作,如曾在广州中医药大学就读毕业的胡碧丽同学,她作为外籍人士,在中国学习多年后,对汉语、中医的掌握水平已远超出一般的研究生水平,还在广东省中医院出过门诊,可见其水平,如能由这样的人才进行中医的翻译工作,将使中医药对外传播具有跨越性意义[7]。3
结 语

中医药博物馆中医药文化的跨文化传播是一项综合工程,仅仅依靠博物馆自身的力量是难以胜任的,还需要全体中医同仁联合起来,借助政府、大学、中医医院、养生机构、医药企业、外国留学生、甚至海外中医药机构等进行合力传播。

本文排版由“135编辑器”提供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略
(编辑:马正谊)

作者:张书河,蓝韶清,郭爱银
改编自:中医药博物馆跨文化传播研究






A





相关文章

湘ICP备2023018388号-1网站地图职业技能证书报考.医考咨询同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