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中医学习 / 正文

周锦教授治疗肾病血尿验案3则

周锦教授治疗肾病血尿验案3则

周锦教授为第4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长期从事肾脏内科疾病的诊治,对肾脏病变的中医药治疗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对肾病血尿的治疗,尤为卓效。兹选取周老治疗肾病血尿验案3则,以飨同道。
医案1:
吕某,女,33岁,杭州人。2010年3月23日初诊。主诉:尿检异常2月余。患者于2个月前体检发现尿蛋白(+),红细胞(+++),自觉无不适,无明显面浮肢肿,无尿中泡沫增多,无腰酸乏力。在我市某医院住院诊治,多次尿检蛋白(-~+),红细胞(+++~ ++++),75%为异形红细胞,24 h尿蛋白定量为0.21 g,血肌酐57 moL/L。建议行肾脏活检,明确病理诊断,患者拒绝。诊断为慢性肾炎,口服复方芦丁片、金水宝胶囊治疗,疗效不明显。遂到周老处就诊。查尿蛋白(-),红细胞(++++)。患者自诉口干咽燥,余无所苦,查咽部略红,扁桃体无明显肿大。舌偏红,苔薄腻,脉细弦。测血压110/60 mm Hg。中医诊断为尿血,证属肺肾阴虚,虚火内扰,血络不宁。治以滋阴清热,凉血宁络止血。处方:太子参30 g,黄芩15 g,女贞子10 g,旱莲草30 g,蒲公英30 g,生茜草20 g,蛇舌草30 g,大蓟、小蓟各15 g,茯苓10 g,冬术10 g,炒扁豆花12 g,天冬、麦冬各15 g,玄参10 g,南、北沙参各15 g,半边莲15 g。共15剂,1剂/d,水煎服。嘱按时休息,清淡饮食,忌辛辣煎炸食品。

2010年4月10日复诊:咽干好转,余无不适,舌脉如前。近来两次尿检蛋白均(-),红细胞为(+)。仍以益肾宁络为主,略作调整如下:太子参30 g,黄芩15 g,女贞子10 g,旱莲草30 g,蒲公英30 g,薏苡仁30 g,蛇舌草30 g,大小蓟各15 g,茯苓10 g,冬术10 g,炒扁豆花12 g,天冬、麦冬各15 g,元参10 g,南、北沙参各15 g,半边莲15 g,枸杞10 g,焦六曲10 g。1剂/d,水煎服,共28剂。医嘱同前。
近3个月一直以前方加减治疗,于2010年7月复查尿检蛋白(-),红细胞()。病情稳定,目前仍在门诊继续随访治疗。
按:
周老认为,慢性肾炎血尿患者,其辨证以气阴亏虚,虚火内扰者为多见。其中阴虚以肝肾阴虚为多,肺肾阴虚亦不少见。针对患者口干咽燥,余无所苦,咽部略红,舌质偏红,尿检有大量红细胞,周老辨证为肺肾阴虚,虚火灼伤血络而致血尿。治疗上以滋阴清热,凉血宁络止血为主。方中女贞子、旱莲草、枸杞、玄参、天麦冬、南北沙参等补肺益肾,养阴清热;蛇舌草、蒲公英、黄芩、大蓟、小蓟、生茜草等清热凉血止血;另外,阴虚日久,必然导致气虚,故方中加用太子参益气养阴;薏苡仁、茯苓、白术、焦六曲等健脾和胃护中,防上述凉药伤胃。辨证准确,组方严密,临床疗效满意。

病案2:
詹某,女,48岁,浙江临安人。2008年10月23日初诊。主诉:反复镜下血尿半年。患者于半年前体检时发现尿检异常,蛋白阴性,红细胞(+~+++),红细胞形态为多形性。当时无浮肿,无腰酸乏力等不适,曾到我院诊治,经多种中西药治疗后病情改善不明显,遂到周老门诊就诊。患者自诉口干口苦,烦躁口渴,胃脘灼热不适,小便短赤,大便略干,舌质红苔黄,脉滑偏数。患者平时嗜食辛辣之品。中医诊断为尿血,证属火热内蕴,迫血妄行。治宜清热泻火解毒,凉血宁络止血。方如下:川黄柏9 g,川黄连6 g,黄芩15 g,丹参皮各10 g,汉防己12 g,地榆15 g,太子参30 g,赤白芍各12 g,茜草30 g,茯苓10 g,佛手10 g,大蓟、小蓟各15 g,广木香12 g,白术12 g,旱莲草15 g。共14剂,1剂/d,水煎服。 嘱忌辛辣饮食。

2008年11月6日复诊:胃脘灼热及小便短赤均显著好转,仍有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脉滑。尿检蛋白阴性,红细胞(+)。继予清热解毒、凉血宁络之剂,方药如下:川黄连6 g,黄芩15 g,汉防己12 g,丹参皮各10 g,地榆15 g,太子参30 g,旱莲草15 g,赤白芍各12 g,茜草30 g,茯苓10 g,佛手10 g,大蓟、小蓟各15 g,广木香12 g。共14剂,1剂/d,水煎服。医嘱同前。
2008年11月20日3诊:胃脘灼热及口干口苦诸症均缓解,舌淡红苔少,脉细弦。予益气养阴宁络之剂善后,方如下:太子参15 g,生地15 g,女贞子12 g,旱莲草30 g,赤芍15 g,生地榆15 g,茜草30 g,丹参、丹皮各12 g,茯苓10 g,佛手10 g,广木香12 g,大蓟、小蓟各15 g。共14剂,1剂/d,水煎服。医嘱同前。
此后患者定期门诊随访,间歇服用益气养阴宁络中药巩固,病情稳定。2009年7月30日尿检示蛋白及红细胞均阴性,恢复正常。嘱其仍需慎起居,防感冒,节饮食,忌辛辣肥甘厚味。
按:
周老认为,血尿一症,首先,要注意辨别虚实。一般实证多属风热上扰或下焦湿热;在虚证方面,周老认为以气阴两虚证较多见。本例患者平时嗜食辛辣,临床症见口干口苦,心烦,胃脘灼热,尿短赤,舌质红苔黄,脉滑偏数等,属火热内蕴,迫血妄行而致血尿。正如《诸病源候论》所论述:“心主于血,与小肠合,若心家有热,结于小肠故小便血也。”此一证型在临床相对少见。前两诊周老以三黄泻心汤加凉血宁络之剂取效,方中以川黄柏、川黄连、黄芩为主,清热泻火,直折热势,丹皮、地榆、茜草、大蓟、小蓟、旱莲草等清热凉血止血,待火热之邪基本缓解之后,3诊改以益气养阴、凉血宁络之剂巩固,其方中太子参、生地、女贞子、旱莲草益气养阴,赤芍、生地榆、茜草、丹皮、大蓟、小蓟凉血止血,茯苓、佛手、广木香健脾行气,以防上述诸药之壅滞碍胃。方随证变,层次井然,疗效显著。

医案3:
患者付某,女,36岁,浙江杭州人。2008年6月4日初诊。主诉:反复腰酸乏力3年,加重1月。患者于3年前出现腰酸乏力,尿检发现有蛋白和红细胞(具体不详),未及时就诊。2年前在我院做肾脏病理检查,病变为IgA肾病(轻中度系膜增生)。曾用过激素和中药治疗,近来仍口服强的松片15 mg/10 mg,隔日交替。病情稳定,无明显不适,多次尿检蛋白(-),红细胞(+)。近1月来因工作较忙,感乏力明显,腰背酸痛,咽干,胃脘不适。舌淡红,苔薄白,脉细,血压100/60 mm Hg,尿检蛋白(-),红细胞(++)。诊断为IgA肾病(轻中度系膜增生),中医辨证属脾肾亏虚,精微不固,治疗以健脾补肾固精为主,方如下:生黄芪30 g,炒党参10 g,仙灵脾10 g,菟丝子10 g,炒白术10 g,女贞子10 g,旱莲草30 g,杜仲10 g,当归10 g,杭白芍10 g,白茅根30 g,丹参皮各10 g。1剂/d,水煎服,共14剂。强的松片以每月减少5 mg的速度逐渐递减,嘱注意休息,勿劳累。

2009年6月19日2诊:工作仍较繁重,服药后腰背酸痛及乏力好转,尿检蛋白(-),红细胞(+),舌淡红苔薄白,脉细。仍守前法,加强补肾健脾固精之力。生黄芪40 g,炒党参12 g,仙灵脾12 g,菟丝子15 g,金樱子10 g,覆盆子10 g,杜仲10 g,当归10 g,女贞子10 g,旱莲草30 g,杭白芍10 g,白茅根30 g,丹参皮各10 g。1剂/d,水煎服,共14剂。其它药物及服法同前。
3诊(2009年7月1日):腰酸乏力基本缓解,蛋白和红细胞均阴性,舌脉如前。中药益肾健脾为主,以前方加减,隔日1剂口服巩固病情,强的松片仍以每月5 mg的速度逐步撤减。
按:
本例诊断为IgA肾病(轻中度系膜增生),临床突出表现为腰酸乏力,尿检异常(红细胞),诸症每于劳累后加重,周老抓住这一辨证要点,认为其病机之关键在脾肾亏虚,固摄无力。脾主统血,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久病不愈,脾肾亏虚,则精微不固而下泄,正如张锡纯所指出:“中气虚弱,不能摄血,又兼命门相火衰弱,乏吸摄之力,以致肾脏不能封固,血随小便脱出也。”[1]治疗上以益肾健脾为主,佐以养血宁络而获效。仙灵脾、杜仲、金樱子、覆盆子、菟丝子等温柔补阳之品是周老临床补肾固精常用的药物组合;黄芪、党参、白术、薏苡仁、茯苓等则是健脾益气的常用药物。周老紧抓主症,辨证准确,用药精专,疗效迅捷。

总揽肾病血尿的诊治,周老认为,许多患者临床症状并不明显,但其病机往往比较复杂,并非专属于“血热”。病有新久,证有虚实,又常常兼夹为患,当细心辨识其主次,治疗上则应如庖丁解牛,切中肯綮,逐一妥善处置。

作者:李 涛,周 锦
改编自:周锦教授治疗肾病血尿验案3则






A





相关文章

湘ICP备2023018388号-1网站地图职业技能证书报考.医考咨询同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