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头晕昏倒,你“中”的可能是风,不是暑!
转载请注明作者与来自“药店人”微信(yaodianren520)
烈日炎炎。
虽说老房子冬暖夏凉,可是面对连日的高温,坐在屋中的于大爷同样汗流浃背。
酷热难当之下,于大爷打算到院子里乘凉。谁知,一只脚刚踏出屋子,他便感到一阵头晕头痛,恶心欲呕,随即一个踉跄倒在了地上。
闻声而来的儿子见状吓了一跳,急忙把于大爷送到了急诊。经过紧急处理和检查,医生告诉他,于大爷“中风”了。
所幸,由于送诊及时,于大爷的情况日渐好转。但有一个问题始终在儿子的心中萦绕不去——好端端的人,怎么就中风了呢?
我们先来讲讲中风
“中风”一词,来源于传统医学,是一种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肢体麻木、舌蹇不语,口舌歪斜,偏身麻木等为主要表现的神经系统疾病。
在现代医学范畴中,“中风”又称“脑中风”、“脑卒中”、“脑血管意外”等,是一种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
中风有着极高的发病率、死亡率和致残率,病程极为凶险。据《2018中国卫生健康统计提要》显示,脑卒中是目前导致我国人口致死致残的首要病因,其防控形势非常严峻。
可能不少人对中风有所了解,认为寒冷的冬季或冬春交替之际才是中风的高发期。这种观点在一定条件下并没有错,可是这并不意味着在夏季我们就可以对中风防治掉以轻心。于大爷的经历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
“伤人于无形”的热中风
其实,导致于大爷突发中风的凶手之一,正是夏季的高温天气。那么,于大爷是怎么被“热中风”找上门的呢?不要急,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关于热中风的那些事。
人是一种恒温动物。在炎热的夏季,为了保持体温恒定,人体会通过出汗的方式来降低体温。此时,血流会优先向外周皮肤分配,而这可能会造成大脑血流量的锐减。老年人体内水分本来就比较少,在没有充足水分补充的情况下,大量排汗会加大他们的血液循环负荷,对他们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
当然对老年人而言,还有另一个容易诱发热中风的隐患。
由于几十年来社会的不断进步,中国人的饮食习惯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这种变化不仅带来了生活质量的改善,同时也带来了高血糖、高血脂、高胆固醇等代谢综合征的普及。
在这些健康隐患的影响下,很多老年人都会伴有不同程度的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粥样硬化会导致动脉壁变硬增厚、血管腔狭窄、血管功能减退等等。一旦人体血流量因排汗而发生变化,病变的血管很容易因此被血栓堵塞,而血管细密丰富的脑部更是其中的重灾区。
中暑?中风?这些症状需警惕!
相比于“中风”的人尽皆知,大家对热中风往往缺乏警惕,甚至有时还会将它当作中暑处理,耽搁了最佳的治疗时机。
虽然热中风和中暑有时有相似的表现,但二者之间并不难分辨。
中暑常表现为高热、头晕头痛、恶心呕吐、脉搏急速、意识丧失等,但通常不会出现单侧肢体乏力、麻木等情况。而热中风发生之前,虽然也会出现头晕头痛、视物旋转、恶心呕吐等先兆症状,但还是以手足麻木、四肢一侧活动不灵、持物不稳、不明原因摔倒等神经系统异常表现为主。
一旦在炎热的夏季发现上述症状,千万不要再把它当作中暑来看待。对中风患者来说,时间就是生命,早期判断,及时应对,快速送诊,无异于为他们的生命线上了一道保险。
如何远离热中风?
既然今天我们认识了热中风,那么如果想要预防它,或者发现有人热中风发作的时候,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在本文的最后,我们一起来了解三个重要的知识点吧!
补充水分
夏季排汗量较大,一定要牢记及时补充水分,不要等到口渴的时候再想起喝水。当人感到口渴时,表明身体已经发出了缺水的信号。如果长期处于缺水的状态,人体的生理机能就会受到影响,甚至诱发病理变化。
控制温差
上面我们说过,人是恒温动物。虽然人体具备调节体温的功能,但不论是骤冷还是骤热,都可能造成身体的不适。夏季室内开空调降温时,室内外温差较大,骤冷或骤热均可促使周身血管快速收缩或扩张。对于血管功能减退的老年人来说,容易诱发血管堵塞或出血。
快速应对
虽说中风起病急骤,但这并不代表我们无力应对。任何疾病的进展都需要时间,对于突发的热中风,我们要做的就是和疾病赛跑。北京同仁堂提醒您,一旦发现热中风先兆症状,一定要及时送诊,争取在中风急救的黄金时间之内及时进行溶栓处理。
除此之外,及时使用急救药物也是十分重要的应对方式,比如被誉为“凉开三宝”之首的安宫牛黄丸。经过现代药理研究发现,安宫牛黄丸可以保护缺氧状态下的脑组织功能,延长脑细胞的存活时间。特别是含天然麝香的安宫牛黄丸能够快速通过血脑屏障,不仅能够为抢救赢得时间,还能保全更多的肢体功能,减轻预后压力。
学会这三招,防治夏季“热中风”,你做好准备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