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音课堂] 宝宝发烧的应急处理7问
转自:1039生活+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xNTM3OTQ0Nw==&mid=2649981919&idx=1&sn=057272cd6b215f12040992dae5f65cbb
加 关注 转自1039+ 北京广播电台录制
孩子每一次生病都牵动着家长的心,打针吃药遭罪不说,孩子自己也格外抗拒。
但是民间流传的『捂汗』『酒精擦拭』『枕冰袋』这些大家耳熟能详的方法切实有效吗?
今天就请为我们深度科普~
张思莱
原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中西医结合医院儿科主任、主任医师,原卫生部“儿童早期综合发展项目”国家级专家,中国少年儿童基金会“和孩子共同成长”项目特聘专家。在育儿咨询第一线已经义务为广大父母答疑解惑长达16年。
著有《张思莱科学育儿全典》《张思莱育儿手记》、《张思莱育儿微访谈》、《张思莱谈育儿那点事儿》等。其育儿类书籍多次被送选国家出版原创金奖,同时也高居各地育儿类图书热销榜。
01
人为什么会发烧?
实际上发烧只是疾病的一个症状,并不是一种疾病。孩子发烧,是因为病原体入侵而引起的一种机体防御反应,是身体的保护机制。
发烧有利有弊。一方面发烧以后可以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孩子发烧时,病原体刺激机体的免疫系统产生抗体,由此得到抗病的能力,我们称之为获得性免疫;另一方面,高烧时机体的代谢加快,对于某些组织器官会有一定程度的损伤。
02
那么『发烧会烧坏脑子』这样的说法
是真的吗?
我们说过发烧只是疾病的一个症状,最重要的找到病因,了解是什么病原体感染引起的发烧。
很多时候,家长朋友们一旦提到『热性惊厥』就会非常紧张,担心孩子的大脑会被烧坏,但其实发烧和损伤大脑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除非本身就是神经系统的疾病,一般情况下的热性惊厥不会对大脑造成影响。
03
发烧会不会变成肺炎?
这是一个很常见的误区,发烧并不会变成肺炎,有些情况下孩子被检查出肺炎是因为所患疾病原本就是肺炎,而肺炎的早期症状即为发烧。
04
老人们常说『发烧捂出一身汗就好了』
是真的吗?
这个说法是错误的,捂汗方式不对反而会对身体造成伤害。
人体发热需要经过三个阶段:
体温上升期,产热增加,散热减少,产热大于散热,体温升高,表现出畏寒、皮肤苍白、起鸡皮疙瘩;
高温持续期,体温升高到一定程度不再继续上升,此时机体为了使产热和散热达到平衡需要大力散热,表现为口干舌燥、皮肤发红;
体温下降期,散热明显增加,产热减少,体温回到正常水平,表现为体温下降、大量出汗、严重者脱水。
当发现孩子发热时,大多已经处于高温持续阶段,此时呼吸加快、出汗等表现都是为了促使身体散热,如果捂着厚厚的被子、衣物阻止散热会使体温越来越高。
05
物理降温有哪些误区?
孩子发烧时我们鼓励采取物理降温的方式,但是需要用对方法。可以降低室内温度,保持在24摄氏度左右;另外在发烧期间多喝水。
以下为错误做法:
✘酒精擦浴不可取,尤其在婴幼儿时期皮肤屏障发育不健全,容易通过皮肤吸收酒精;
✘冷水擦浴、枕冰袋等不可取,发烧时身体需要散热,这样反而会使得热量无处散发;
✘退热贴近年来非常火爆,但其实退热贴并没有什么显著效果,只是家长的心理作用而已。
06
如何正确测量体温?
目前市面上有三种较为常见的温度计,水银温度计(虽然准确度较高,但如今不主张使用,玻璃制品容易摔碎)、电子体温计、耳腔体温计。
耳腔红外线体温计精确度不如电子体温计,所以目前美国儿科学会最推荐的是电子体温计。
关于测量体温的部位,测量肛门体温主要用于4岁以内的孩子,4岁以上的孩子可以测量口腔体温或者腋下体温。
判断是否发烧,不同的测量部位具有不同的标准,当肛门体温≥38、腋下体温≥37.5、口腔体温≥37.5即可判断为发烧。
1岁以下的孩子如果发烧需要及时去医院就诊;而1岁以上的孩子即便发烧,只要正常生活不受影响,且精神良好可以继续观察,如果发烧超过24小时不退烧需要去医院就诊。
相对的,即使孩子只是低烧、体温不高,但是伴随精神不振、呕吐、咳嗽加剧、呼吸急促、腹泻等症状,需要及时去医院就诊。
07
退烧药使用原则
世界卫生组织不建议给2个月及以下的孩子使用退烧药,可以采用物理降温的方式。
针对儿童退热推荐的安全、有效的退热药有2种,即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
使用退热药时的注意事项:
需要谨遵医嘱,不可剂量过大,过量服用对乙酰氨基酚会对肝脏造成损伤,过量服用布洛芬可能伤害到肾脏;
最好只服用一种退热药,不建议混合使用或交替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