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之美』中医的治法:从神农尝百草说起(下)
中医之美系列讲座(43)
仅用“五味”理论还不能全面、有效地解释药性。因同一种味的物质作用于人体后,有些能使人产生“温热”的感觉,而有些却相反,出现“寒凉”的感觉。四 气
寒、热、温、凉四者,古人用“四气” 或“四性”来概括。从阴阳理论角度来看,“温、热”属阳,“寒、凉”属阴,“四性”实际代表了两类完全不同的、相反的药性。
但温与热,寒与凉没有本质不同,只有程度差异。凉甚为寒,温甚为热,前人也有用微寒、寒、大寒三个等级来说明寒的程度,用微温、温、大温来说明温的程度,而对于寒温偏性不明显的则用“平性”来表示。
每味药物的寒热偏性,是通过几千年来人们无数次的体验后得出的。
如一个经常出现目赤,面部出红疹,烦躁,口干,小便黄赤等热性病证者,当使用了菊花、桑叶、苦丁茶等药物后,症状减轻以至消失,若反复多次在不同人的身上出现同样的效果,就会将菊花、桑叶、苦丁茶确定为寒凉药。
若进食生姜、大蒜、辣椒等食品后反复出现目眵增多、粘稠,甚则目赤红肿,口干咽燥,或咽红肿疼痛,大便干结出血,小便黄赤等热的征象,就会将这些食品定为温热性质。
药物的寒、热、温、凉是一种偏性,以药性之“偏”来纠正机体之“偏”,就能达到调整身体阴阳平衡,治愈疾病的目的。
如热性病证,要用寒凉药进行纠偏,因寒凉药有“清热”作用;寒性病证,要用温热药来纠偏,因温热药有“祛寒”作用。“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是临床治疗寒热偏胜病证的基本原则。若以热药冶热病,寒药治寒病,即为误治,常常造成严重后果。
寒凉药有清热泻火作用,其性属阴,所以过量使用会损伤人体阳气,出现面色苍白,畏寒怕冷,精神痿靡,大便溏稀,女子的月经后期,痛经,色紫暗等症状。
温热药有祛寒温阳作用,其性属阳,所以过量或使用不当会助火伤阴,出现烦躁,口舌生疮,牙齿出血,大便干结等副作用。
通过以上的介绍,大家可能已经理解,“四气”与“五味”,都是确定药性必不可少的部分,只有两者结合,相互补充才能较为准确地说明药(食)物的功效。
比如同为辛味的生姜与薄荷,辛能发散,虽都可用于表证,但生姜属温热之品而用于风寒表证,薄荷属寒凉之品而用于风热表证。
又如,同为苦味的药物,有“苦寒”(黄连、苦丁茶等)与“苦温”(陈皮、厚朴等)之区别,前者能清热燥湿,适用于湿热证;后者有温化寒湿作用,适用于寒湿证。
除“四气五味”药性理论外,还有“升降浮沉”与“归经”理论。升降浮沉
这是从药物的作用趋向来说明药性的一种理论。
升浮药是指作用向上向外,多用于治疗在上或在外病证的一类药物。如菊花、桑叶、薄荷、紫苏、麻黄等,用于目赤多眵、感冒发热身痛等。
沉降类药的作用向下向里,多用于治疗在下、在里的病证。如大黄、芒硝、桃仁、滑石等,用于便秘,小便不利,小腹坠胀疼痛等。
古人发现药物的升降浮沉之性与药物的性味、质地有一定关系。大体上,性温、热,味辛、甘的药物多具有升浮之性;而性寒凉,味苦、酸、咸的药物多具有沉降之性。
植物的花、叶、茎等质地轻的药物多具有升浮之性;植物的根、种子,动物与矿物等质地重的药物大多具有沉降之性。但也有一些例外,如番泻叶质轻,却用于治疗便秘。药物归经
这是说明药物对机体各部位选择性治疗作用的一种理论。
归,即归属;经,即经络(包含脏腑)。在运用四气五味与升降浮沉等药性理论的基础上,加以药物归经理论,可以更加准确地解释药物的作用。
如寒凉药有清热泻火作用,可用于治疗各种火热证,但火有心火、肺火、肝火、胃火、肾火之别,药物之中有的善清心火,如莲子心、黄连等;有的善清肺火,如石膏、桑白皮、黄芩等;有的善清肝火,如菊花、桑叶、苦丁茶等;有的善清胃火,如蒲公英、连翘等;有的善清肾火,如知母、黄柏等。
根据这些药物所治经脉脏腑病证的不同,而将其归为心经药、肺经药、肝经药、胃经药、肾经药等等。
又如,同为甘味补益药,有的补心,如人参、桂圆肉等;有的补肺,如胡桃肉、冬虫夏草等;有的补脾,如山药、扁豆等;有的补肝,如枸杞子、阿胶等;有的补肾,如胎盘、龟板、鳖甲等。
如果使用不当,如用清肝火的菊花去治疗心火旺盛证,用补心的桂圆肉治疗脾虚证,虽然不会引起严重的毒副作用,但大多无效。所以掌握归经理论也是正确用药的前题。
大家理解了这些药性理论后,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地利用这些理论指导平时的膳食。
如身体正常,没有偏颇时,就应选择平衡饮食:
绿豆芽炒韭菜,不但颜色好看,而且绿豆芽性寒,韭菜性温,寒温并用不会致偏;
酸辣汤是辛味与酸味的搭配,一散一收,相互制衡;
中秋吃月饼时,泡一杯清茶,一甜一苦,一润一燥,配伍都十分巧妙。
而当身体有各种偏颇时,就要有意识地利用食物的偏性加以纠正:
如舌苔厚腻,脘腹作胀,就要少吃鱼肉、奶油蛋糕等助湿之品,适当多吃些萝卜、海带等化痰消食之品,或喝苦味重一点茶水、大麦茶等。
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阴阳平衡、祛除病痛、养生保健的目的。
懂点中医药性理论,并能自觉运用的人,才是真正“会吃”的人。
食物的偏性虽然没有药物的强,作用也相对较弱,却非常安全,对身体损害小。
故唐代大医家孙思邈就告戒医者:“夫为医者,当须先洞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药性刚烈,犹若御兵;兵之猛暴,岂容妄发!发用乖宜,损伤处众,药之投疾,殃滥亦然。”
即主张有病以后先用食疗方法治疗,食疗不愈,然后再用药物治疗。
唐代《海上集验方》中记载的治疗尿路结石的“胡桃肉粥”,宋代《寿亲养老新书》中记载的治疗老人呕逆饮食不下的“生姜汤”,明代《食物本草》中记载的治疗小儿瘰疬(慢性淋巴结炎、淋巴结核)的芋艿粥等,都是经临床反复验证而有效的食疗方剂。
“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神爽志,以资气血。若能用食平疴,释情遣疾者,可谓良工。”
孙思邈《千金食治》
所以,作为一个好的中医师,应该多掌握一些食疗方法介绍给患者,用这些简、便、廉,且安全有效的方法防病治病,不应视其为雕虫小技而不屑一顾。
谈到这里,中医药基本理论的主要内容已简介完毕。衷心希望通过这40多期的讲解,能使大家对中医药有基本的了解和理解,并能利用其指导生活,解决一些常见的小病痛,保养自已和家人的身体健康,在亲身实践中去感受和发现中华民族创造的中医之美。
由于本人水平有限,可能有许多问题没有解释清楚,敬请广大读者原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