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柑子,见过吗?可用于风湿骨痛、晚期血吸虫病肝脾肿大、中耳炎
石柑子石柑子,见过吗?可用于风湿骨痛、晚期血吸虫病肝脾肿大、中耳炎
来源产地
为天南星科植物石柑子、紫苞石柑的全草。
春、夏季采收,洗净,鲜用或切段晒干。
生于海拔2400m以下的阴湿密林中常匍匐于岩石上或附生于树干上。
分布于台湾、湖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别名石气柑、柑子菌芋、岩香、青蒲芦茶、石葫芦、藤桔、石戎芦茶、爬山蜈蚣、伸筋草、青笔标、铁斑鸠、小毛铜钱菜、风瘫药、六扑风、石上蟾蜍草、猛药、铁板草
【原形态】
1. 石柑子,附一藤本,长0.4-6m。茎亚木质,淡褐色,近圆柱形,具纵条纹,粗约2cm,节间长1-4cm,节上常束生长1-3cm的气生根,分枝下部常具鳞叶1枚;
鳞叶线形,长4-8cm,宽3-7mm,锐尖,具多数平行纵脉。
叶柄倒卵状长圆形可楔形,长1-4cm,宽0.5-1.2cm;
叶片纸质,披我形状卵形一对披我状长圆形,长6-13cm,宽1.5-5.6cm,先端渐尖至长渐尖,常有芒状尖头,基部钝,鲜时表面深绿色,背面淡绿色,干后表面黄绿色,背面淡黄色;
中肋在表面稍下陷,背面隆起,侧脉4对,最下1对基出,弧形上繁荣昌盛,细脉多数,近平行。
花序腑生,基部具苞片4-5枚;苞片卵形,长约5mm,纵脉多数;
花序柄长0.8-1.8cm;佛焰苞卵形,绿色,长约8mm,展开宽约12mm,锐尖;
肉穗花序短,椭圆形,至近圆球形,淡绿色或淡黄色,长7-8mm;花两性;花被片6枚;雄蕊6;子房3室,每室胚珠1。
浆果黄绿色至红色,卵形或长圆形,长约1cm。花、果期全年。
2.紫苞石柑,本种与石柑子的区别是:叶柄与叶片近等长,叶柄长4-8cm,宽0.5-1cm;佛焰苞紫褐色。
性味功效
《全国中草药汇编》
淡,平。
祛风除湿,活血散瘀,消积,止咳。用于跌打损伤,晚期血吸虫病肝脾肿大,风湿性关节炎,小儿疳积,咳嗽;外用治骨折,中耳炎,鼻窦炎。
0.5~1两,酒泡服或水煎服。外用鲜品捣烂敷患处或捣烂取汁,滴患处。
《中药大辞典》
性微温,味苦辛,无毒。
理气止痛,祛风湿。治心胃气痛,疝气脚气,风湿骨痛。
《中华本草》
味辛;苦;性平;小毒
行气止痛;消积;祛风湿;散瘀解毒。主心、胃气痛;疝气;小儿并非积;食积胀满;血吸虫晚期肝脾肿大;风湿痹痛;脚气;跌打损伤;骨折;中耳炎;耳疮;鼻窦炎
【归经】
肝;胃经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15g;或浸酒。外用:适量,浸酒搽,或鲜品捣敷。
【注意】
孕妇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