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世纶教授:经方辨证依据症状反应(下)
导读
上期内容我们分享了冯老对于“经方辨证依据症状反应”的认识,主要介绍了 症状反应的内涵,认为经方发展史主要在症状反应,并通过具体条文阐述了仲景书辨证主要在症状反应。本期我们继续为大家分享《经方辨证依据症状反应》的相关内容。
仲景书亦重视病因辨证
胡希恕在其《经方辨证施治概论》中,强调了经方辨证主要依据症状反应,但亦强调重视病因辨证,特列一章《论食水瘀血致病》论述,指出:“食、水、瘀血三者,均属人体的自身中毒,为发病的根本原因,亦中医学的伟大发明,因特提出讨论”。这一论述实际来自于仲景书的有关条文,如:
《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第25条:“脉紧如转索无常者,有宿食也”,强调有宿食;
《伤寒论》第174条:“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第16条:“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第25条:“心下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第31条:“假令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颠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皆强调外邪合并痰饮;
《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第2条:“妇人宿有癥病,经断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胎动在脐上者,为癥痼害。妊娠六月动者,前三月经水利时胎也。下血者,后断三月, 衃也。所以血不止者,其癥不去故也,当下其癥,桂枝茯苓丸主之”、《金匮要略妇人杂病》第9条:“问曰:妇人年五十所,病下利(血)数十日不止,暮即发热,少腹里急,腹满,手掌烦热,唇口干燥,何也?师曰:此病属带下,何以故?曾经半产,瘀血在少腹不去,何以知之?其证唇口干燥,故知之,当以温经汤主之”、《伤寒论》第237条:“阳明证,其人喜忘者,必有蓄血,所以然者,本有久瘀血,故令喜忘,屎虽硬,大便反易,其色必黑,宜抵当汤下之”,皆强调有瘀血。
此类条文在仲景书是很多的,说明仲景书辨证时重视病因的存在。但这里要注意,仲景书在辨病因时,是不同于医经仅凭病因辨证,并不是只依据某一病因(风邪、寒邪、湿邪、热邪、食积、痰饮、瘀血等),而是根据症状反应先辨六经,继辨方证,辨方证时重视病因辨证,也就是说经方辨证主要依据症状反应,把痰饮、水饮、宿食、瘀血致病因素的出现,看做是症状反应之一。
以症状反应思维才能读懂《伤寒论》
近几年流传:“有病找经方”。章太炎曰:“中医之胜于西医者,大抵《伤寒论》为独盛” 为什么?《汉书艺文志》有“医经者……经方者”记载,为什么列出两“者”?有人谓:“医经有理论,经方无理论”,认为经方是指方药、经典名方,又误认为张仲景据《黄帝内经》撰写了《伤寒论》,一切理论皆来源于《黄帝内经》?那么《汉书艺文志》列出两“者”有什么意义呢?
通过分析仲景书和《黄帝内经》的主要内容,可明确这两“者”,是说中医有两大理论体系,主要不同是治病方式方法不同。千余年来,存在误读传统读不懂《伤寒论》,其重要原因之一,是以《黄帝内经》的治病方式方法,来解释仲景书的治病方式方法,而其中最主要原因,是把仲景书中的症状反应,用医经以病因注释,再也读不懂《伤寒论》,正如王宁元指出:“隋唐之后,经方医学的方证对应就没有再成为中医的主流思维……正如章太炎指出的‘金元诸家及明清诸家,文章开头即以五行、运气笼罩论述、假借运气,附会岁露,以实效之书变为玄谈’……以《内经》认知方式来解释《伤寒杂病论》,导致了经方传承和误读”。误读是多方面的,今仅以桂枝汤方证为例。
经方认识桂枝汤证,认证方法是依据症状反应,即依据“发热、汗出、恶风、脉缓”,确认是太阳病表阳证。治法是辛甘温胃生津液,扶正祛邪,发汗解热解表,在仲景书中,阐明桂枝汤的适应证是“治天行热病”,其主要见证是发热、汗出、恶风。但自王叔和、成无己以医经注释仲景书,主要以病因注解桂枝汤证,认为桂枝汤证是中于风、风寒束表,治疗是辛温散风寒,而避谈发热,认为桂枝“不能用于有热病例” ,故后世一见发热皆不敢用桂枝、桂枝汤,而多用辛凉解表药了。再加上误认为伤寒是伤于寒,温病是伤于热、伤于温,误导后世读不懂《伤寒论》。
据症状反应辨证才能正确指导临床
经方辨证依据症状反应,经方治疗大法是根据症状反应,在长期临床实践中总结出科学的理论体系,这就是六经辨证和方证理论体系。在临床具体实施是:先辨六经,继辨方证,做到方证对应治愈疾病。依据症状反应于临床治病,具有明显的科学性和优越性。列举一病案如下。
患者某,男,36岁。初诊:1964年4月29日。
3年前因吃青辣椒而引发哮喘,始终采用西药治疗未愈,冬夏无休,每次发作,常因偶尔咳嗽或喷嚏引发。自感消化不好,大便干燥即为将发之预兆。发作时喘满胸闷,喉中痰鸣,倚息不得卧。曾在长春、沈阳、哈尔滨等地各大医院治疗皆无效,遂来京治疗。在京多处求医,曾用割治疗法、两侧颈动脉手术等疗法,皆无效。又多处寻求中医诊治,后来找一位北京有名的中医,辨证为肺脾肾虚,痰阻肺气,以补肾纳气、健脾化痰、宣肺定喘等方药治疗7个多月,症有增无减,并云:“伤色太甚,虚不受补”。益感精神痛苦,以致绝望回家等死。后听人介绍,求胡希恕先生最后一试。
刻下症见:喘轻(白天必服氨茶碱3片),以胸闷为主,胸腹胀满,晚上哮喘发作,喉中痰鸣,倚息不得卧,大汗淋漓,口干,便秘,心中悸烦,眠差易醒,舌苔薄白,脉沉缓。胡希恕据症状反应,辨六经为少阳阳明挟瘀,辨方证为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加生石膏甘草方证:
柴胡12g,黄芩10g,半夏10g,生姜10g,枳实10g,炙甘草6g,白芍10g,大黄6g,大枣4枚,桂枝10g,桃仁10g,茯苓10g,牡丹皮10g,生石膏45g。3剂,水煎服。
二诊(1964年5月3日):服2剂症减,3剂后,大便通畅,哮喘已,胸胁满、腹胀、心中悸烦均不明显,已不用氨茶碱等。上方继服3剂。
三诊(1966年9月25日):出差来京,告知,2年来曾数次感冒咳嗽,但未出现哮喘。
从本例看到,时方以脏腑、病因辨证,辨证为肺脾肾皆虚,治用补肺脾肾7个月不见效,而经方据症状反应辨证为少阳阳明挟瘀,为实证,治疗3剂而愈,关键是辨证准确与否。而辨证是否准确,又决定其治病方式方法的正确。
总结
以上可知,经方是由“法象”思维产生的临床医学,即辨证依据症状反应,是经方学术的一大特色,是经方重大理论之一。这一学术思维原本记载于仲景书中,但由于王叔和、成无己以《内经》注释仲景书,以脏腑经络、病因、运气等注释,遂不明“随证治之”含义,不重视症状反应,致使后世读不懂《伤寒论》,临床疗效黯然失色。胡希恕率先提出,经方辨证是依据症状反应,揭示了仲景书治病方式方法的实质。认清这一学术思想,对读懂《伤寒论》将起关键作用,对指导临床治病将起重大作用。
附原文:
摘自:冯世纶.《经方辨证依据症状反应》
编辑| 木易火耳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自胡希恕经方医学公众号。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使用不当的情况,请联系我们。
YIZHENYIY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