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欣德 | 君主之官---心
从古人描述的心脏部位、外形与某些功能来看,中医所讲的心与西医学同指一个脏器。
《素问灵兰秘典论》:“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张景岳注:“心为一身之君主,……脏腑百骸,惟所是命,聪明智慧,莫不由之。”王冰注:“任治于物,故为君主之官。”
《素问阴阳离合论》云:“圣人南面而立,前曰广明,后曰太冲。”王冰次注云:“广,大也。南方丙丁,火位主之,阳气盛明,故曰大明也。向明治物,故圣人南面而立。《易》曰:‘相见乎离。’盖谓此也。”
《易说卦传》:“离也者,明也,万物皆相见,南方之卦也。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盖取诸此也……离为火,为日。”王冰之义如此也。
“心,在肺之下,膈膜之上,着脊第五椎。形如莲蕊,上有四系(现代解剖:有四条大血管与心脏相连,即肺动脉、肺静脉、主动脉、上腔静脉),以通四脏。
心外有赤黄裹脂,谓之心包络”、“膻中者,心主之宫城也”、“心象尖圆,形如莲花”、“心主身之血脉”、“心之合脉也,其荣色也”等等。
古人很早就认识到,心是一个推动血液在脉管中循环运行的脏器,故称“心主血脉”
心脏的搏动由心气、心阳来完成。
一般通过心前区的感觉、面色与脉动的情况,可以察知心气、心血的盛衰,了解心主血脉的功能正常与否。
此外,古人还认为心主管人体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中医称之为“心藏神”。日本丹波元简《素问识》云:“简按:《灵邪客》篇云:‘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精神之所舍。’《荀子解蔽》篇云:‘心者,形之君也,神明之主也,出令而无所受令。’《淮南子》云:‘夫心者,五脏之主也,所以制使四肢,流行血气。’《五行大义》引本经作‘主守之官’云:‘心为主守之官,神明出者。火者,南方阳光晖,人君之象,神为身之君,如君南向以治。’《易》以离为火,居太阳之位,人君之象,人之运动,情性之作,莫不由心,故为主守之官,神明所出也。’”中医的这种认识影响深远,在我们日常生活用词中就有充分的反映。
计上心来、心想事成、心领神会、心驰神往、心灵手巧、心情舒畅、称心如意、心不在焉、心事重重、心术不正等等。
这些词语中“心”的含义均与精神意识情感有关。
正因为心脏的这些重要功能,古人视心为人体的主宰,将心比作一个国家的君主,称“心为君主之官”,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为帝王,精神之舍也”。
心藏神的功能正常,就反映为意识、精神、思维的正常。表现为神志清晰,精神充沛,思维敏捷,记忆力良好,睡眠规律、质量高等。
人的一切活动,包括四肢的抬举、说看听闻、脏腑的运动等均受心的控制。心静如水,则阴阳平衡,脏腑安和,身体健康;心不宁静,则阴阳失调,脏腑不安,病痛多端。
正所谓:“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所以,古人对身体的调养最强调静心、守神,目的就是使心神不乱。
现代健康普查也发现,心情平和是长寿的一个重要因素。
古人还认为:心“主血脉”和“藏神”的两个功能是相互关联的。
“心血”是“心神”的物质基础,心神有赖心血的奉养,如严重贫血的人,在出现面色苍白、心跳加快等心主血脉功能异常时,常伴有失眠、多梦、健忘等心神异常的现象,这是由于“心血不足”导致的“心不藏神”;又如大出血病人,会发生虚脱,不省人事,称之为“血去神亡”。
另一方面,“心神”的活动也对“心血”有影响。如思虑过度,或长期不良的精神刺激可以耗伤心血,出现心悸,面色无华等心血不足的现象。如现在一些中学或大学女生发生闭经的病例不少,其中一些就是因为学习压力太大,思虑过度,心血暗耗所致。
对这些病人,我们通过活血通经的方法往往不能取效,而使用补心气、养心血的方法却能治愈,如古代名方“归脾丸”。
了解判断心的功能状况,除了通过切按脉搏的跳动、观察面部的色泽(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以外,还有几个观察方面:01
一是察舌
因为“心开窍于舌”。舌体活动自如,色泽红润,不肿不痛,反映心的功能良好。若舌僵不灵,言语不清,表明心窍被邪所蒙;舌色淡白,为心血不足;舌色青紫或舌有瘀点,为心血瘀阻;舌红肿疼痛或舌上生疮破溃,多为心火过旺所致。
02
二是察汗
所谓“心在液为汗”。人在受惊吓或精神紧张时会出汗,大家可能都体会过“惊出一身冷汗”的感觉。另外,心脏病发作时,如严重的心律失常等,常伴有出冷汗的症状。中医认为这些都是心阳外散、心液不固的表现。
03
三是察情志
“心在志为喜”。从上期的五脏系统表中可以看到,与心对应的情志是“喜”,喜悦情志本是健康的反映。但是无缘由地喜笑不休,却是一种心神涣散、精神失常的表现。
下边再来看看心的阴阳五行属性:
好了,就谈到这里,请大家用“心”体会一下中医所讲的心脏的这些特点吧。
【】 中医的脏腑学说我为什么爱上中医
本文转自《欣德医话》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尊重知识与劳动,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
长按识别二维码
了解更多中医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