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被打,我真的要教他打回去么?
转自公众号: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心理科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3ODQyNjA3MQ==&mid=2468271251&idx=1&sn=b28652ac85a2d8e9a98e474badd1556b
社交冲突
孩子被打我真的要教他打回去么?
顺顺今年刚刚去上幼儿园了,已经在幼儿园待了1个多月了。有好几次,顺顺脸上、胳膊上都挂彩了,有几道若隐若现的抓痕,妈妈反复问顺顺,顺顺说:自己先看上的玩具,总是被大明抢走,换了一个地方玩另外一个玩具,结果大明也跟着去了,随后又抢走了自己的玩具。顺顺气不过,就想要从大明手里抢回玩具。但是,大明比较霸道,顺顺经常被大明推搡、抓几下、拧几下。妈妈听了非常愤怒,也很心疼顺顺,脱口而出:“下回他再打你,你也打回去,抓他、挠他!” 顺顺按照妈妈教的方法,果然在下一次大明抢自己玩具的时候出手了,大明之前从未看到过顺顺如此激烈的反抗,把玩具丢下就跑了。顺顺拿起自己的玩具,看着“胜利的果实”,很得意,他决定以后有人再欺负他,他就果断还击。
最近一星期,顺顺在和小朋友们玩耍时,他感到被欺负了、不爽了,就直接动手,导致好多小朋友害怕、排斥顺顺,有个小姑娘在放学的路上,指着顺顺说:“你打人,不跟你玩”!你今天打老师了,不是好孩子!”妈妈听了心里很不是滋味,想起来自己曾经教过,挨打时让顺顺打回去。如今看来,这个建议并不是个很好的建议。那到底应该怎么办呢?
妈妈请教了儿童心理专家,专家说道:直接对孩子说打回去,还是会有不妥的地方。还手作为一种情绪宣泄的手段,同时也是解决问题的其中一种方法,但是频繁还手,就会给孩子形成武力解决问题的印象,会更习惯用武力解决问题,没有机会用语言表达自身的情绪和感觉,会阻碍儿童的语言和社交能力的发展,毕竟“君子能动口,就先别动手”嘛。
作为学龄前期儿童的家长,我们可以这样做,
# 首先,关注孩子的情绪,肯定孩子的情绪,尽量不说:“没事、不怕”,这就相当于在否定孩子当时的感受。可以蹲下来温和问问孩子有没有地方被打疼了,有没有什么地方受伤?抱抱孩子,安抚受伤的情绪,耐心等待他平静下来。
# 当孩子平静下来以后,可以告诉孩子:“如果下次他再打你,你一定要大声吼出来,对他说:‘你不能打我,打人是不对的!这样讲的话,表明了孩子对被打的行为进行反抗的态度,另外,大声吼可以吸引成年人或者老师的注意力,他们会尽快过来处理这个局面,避免孩子进一步受到欺负和伤害。
也有这样的情况,老师、成年人一时没有注意到发生的情况,吼叫、言辞激烈表明态度,还是不能避免被打。在这时候,家长可以教小朋友一些避免被打的实际行为,比如如果对方抬手要打人,可以镇定一些,用自己的手去抓住对方的手臂,或者用自己的手臂阻挡对方的手臂,同时配合语言表达,对自己也是一种很有效的自我保护方法。家长可以在家里跟孩子模拟演练这种“自卫方式”,熟能生巧,熟练了也就能运用自如一些。
因而,如果孩子被打,我要教他,先吼回去,表明自己的态度;如果对方还是要动手,就出手先保护自己不受到伤害。
文字:赵滢;审校:朱大倩;美化:吴芷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