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呵!儿科医生就是喜欢查血常规!
戳上方蓝字儿科黄哥黄医生吧
孩子去医院看病,儿科医生经常开血常规检查,这太普遍了。有时候患儿家长还特意要查血常规,感觉这样心里踏实。
在医院所有的检查中,血常规是当之无愧的网红。
人红是非多!
最近朋友圈有篇名为“医生为什么喜欢查血常规”文章,说“中国医生们又建立了白细胞高=细菌感染的思维定式,所以就把这项检查当成了判断用不用抗生素的工具”。
引起争议很大!
我根据自己上海三甲医院工作10年经验,提出以下6个看法
1.血常规白细胞高需要用抗生素吗?
答案:不一定!
因为单纯血常规确实很难区分细菌感染还是病毒感染。
原因:急性胃肠炎时孩子呕吐多,这时体内脱水,血液浓缩,白细胞会高;
呕吐也是一种急性应激反应,这时体内白细胞也会高。门诊有些呕吐的孩子,即使白细胞高,我也很少使用抗生素,就是这个原因。
临床中,我们通过血常规白细胞很难确诊是否细菌感染时,我们还会引入降钙素原,可以比较准确的区分是否细菌感染还是病毒感染。比如昨天有个孩子发热、呕吐,检测的血常规白细胞高,但是降钙素原是正常的,所以并不需要抗生素。
2.白细胞低可以排除细菌感染吗?
不一定。
严重细菌感染,毒素使骨髓造血功能受到抑制,无法产生足够的白细胞,这时白细胞会偏低。
比如绿脓杆菌感染引起的脓毒症,这时,病情会非常严重,需要及时足量使用抗生素。记得我实习时,有个孩子血常规白细胞比较低,我对带教老师说道:“这孩子病毒感染”。老师白了我一眼,说:“这孩子是细菌感染引起的脓毒症,病情很严重,赶紧来帮忙”。
果然孩子很快就拉到重症监护室抢救了,血培养出来是绿脓杆菌。
3.如何判断是否细菌感染?
主要看症状,还有其它辅助检查。
例如:
败血症:需要结合血常规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百分比、C反应蛋白;还需要结合体温、皮肤淤点、瘀斑、精神反应差等症状,血培养、降钙素原等结果。
尿路感染:不仅需要参考尿常规白细胞高,还需要结合发热、尿急尿频等症状,尿培养结果。
细菌性肠炎:大便细菌常规白细胞高,粘液血便,大便细菌培养等综合考虑。如果属于侵袭性细菌感染,例如侵袭性大肠杆菌、空肠弯曲菌、痢疾杆菌等就需要使用抗生素。
化脓性中耳炎:即使血常规白细胞不高,有耳朵疼痛,流脓,耳镜看到鼓膜弥漫性充血、肿胀、向外膨出等,也考虑细菌感染,使用抗生素。
支原体肺炎:血常规白细胞可能是正常的,但是结合年长儿童,有发热、刺激性咳嗽等症状,血支原体抗体阳性或者痰支原体DNA阳性,也需要使用抗生素。
4. 抗生素莫滥用
要是说几年前有的医生看到血常规白细胞高就用抗生素,我可能信,因为我刚上班时候也常认为血常规白细胞高,肯定细菌感染。
现在知识爆炸时代,患者们也在不断学习,不断提出问题,倒逼医生不断学习。
如果说现在看到血常规白细胞高就说细菌感染,就要用抗生素,这个医生肯定需要参加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了。
我想已经2019年了,这种情况肯定很少了。
5.血常规里面有什么?
我们花了钱做了血常规,要知道里面有什么内容,然后知道血常规检查的价值。血常规包括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
红细胞、血红蛋白:可以知道我们是否贫血。
白细胞包括: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嗜酸细胞、嗜碱细胞等
如果白细胞总数几十万到几百万,还有异常细胞时,需要警惕血液系统疾病。
如果白细胞中的中性粒细胞比较高,可能存在细菌感染。
如果白细胞中的淋巴细胞非常高,需要当心病毒感染,比如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与EB病毒感染有关。
如果白细胞中的嗜酸细胞非常高,可能与过敏有关,也可能与寄生虫感染有关,也可能是特发性嗜酸细胞增多症等。
血小板:血小板负责凝血功能。血小板很高,容易形成血栓;血小板太低,容易出血不止。
6.对待血常规不能走极端
血常规在所有检验项目中的网红地位是不可动摇的。血常规不是万能的,没有血常规是万万不能。
孩子生病了血常规化验常常是必不可少的,但是结合症状及其它辅助检查进一步准确诊断。有条件的医院检验科还需要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及其它病原学检测。这样医生一方面参考化验结果,一方面结合症状,对症下药。避免抗生素滥用。
说中国医生有“白细胞高=细菌感染=抗生素”思维定式,这锅太重,我们可不背。再说,诊室外密密麻麻的发热咳嗽呕吐的孩子家长焦急的候诊,还等我们去看门诊呢。
----现在发热的孩子这么多,这么好的科普文章你还不转吗----
提 示
让父母少花钱,让孩子少受罪 欢迎转发朋友圈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副主任医师,儿科学博士,聊医学科普,聊孩子教育,聊人生感悟,做你们的知心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