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泡水喝有什么用?一代宗师黄元御说,7大妙用很多人不知道
对于黄芪这味药,早在几千年前的《神农本草经》时代就有了运用,在《神农本草经》中记载,黄芪味甘微温,主要适用于“痈疽久败创,排脓止痛,大风,痢疾,五痔,鼠瘘,补虚,小儿百病”等疾病。随着时代的变迁,黄芪的功效逐渐被扩充,后世医家甚至将黄芪誉为“补药之长”和“廉价人参”,所以,现代人们时常用黄芪泡水喝来养生。然而,对于黄芪的功效,历代医家都是各有阐发。一般来说,黄芪主要的功效分为生用和炙用,生用具有是益卫固表,利水消肿,托毒生肌的作用,适用于自汗、盗汗、血痹、浮肿、痈疽不溃或溃久不敛等症;炙用具有补中益气的作用,适用于内伤劳倦,脾虚泄泻,脱肛,气虎血脱,崩带,及一切气衰血虚之证。但是乾隆御医、一代宗师黄元御在《长沙药解》里对于黄芪的论述,堪称独树一帜。黄氏认为,黄芪味甘,气平,归足阳明胃经和手太阴肺经。对于黄芪的作用,黄元御列举了7大妙用,即“入肺胃而补气,走经络而益营,医黄汗血痹之证,疗皮水风湿之疾,历节肿痛最效,虚劳里急更良,善达皮腠、专通肌表”。黄芪补气的作用几乎现代已经是众人皆知,但黄元御对此却有所补充,他认为,“五行之气,凉则收而寒则藏,气之清凉而收敛者,秉金气也。黄芪入肺胃而益卫气,佐以辛温则能发,辅以酸凉则善敛,故能发表而出汗,亦能敛表而止汗”。也就是说,黄芪入肺胃、益卫气的作用强大,而且黄芪对于汗证,还有双向调节作用,其中关键只在于配伍上,如果配上的是辛温发散的中药则能发汗;如果配上的是酸凉收敛的中药就能止汗。至于黄芪的“医黄汗血痹之证,疗皮水风湿之疾,历节肿痛最效,虚劳里急更良”等四大作用,在《伤寒杂病论》里的所用黄芪的方子里可以找到痕迹。黄芪的“善达皮腠、专通肌表”,其实从黄芪的托毒生肌功能里也能发现其中的踪迹。这五种作用,在历代医家对黄芪的论述中都能找到相关的影子。但是黄芪“走经络而益营”的作用,却是黄氏的独到理论了。对此,黄元御这样解释,“卫气者,逆则不敛,陷则不发,郁则不运,阻则不通,是营血受病之原也。黄芪清虚和畅,专走经络,而益卫气。逆者敛之,陷者发之,郁者运之,阻者通之,是燮理卫气之要药,亦即调和营血之上品。辅以姜、桂、芍药之类,奏功甚捷,余药不及也”。但是,黄芪的用法,黄元御也主张分为生用和炙用,生用微凉,尤其清表敛汗更是恰到好处。对于黄芪的用法,除了益气升阳用炙用之外,其他大部分作用都是用生黄芪。当然,黄芪这味中药的现代研究,还有更为广泛的作用,炮制方面也有更多的炮制方案,仍然值得深入研究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