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中医学习 / 正文

如何强身健体、远离猝死?学会《黄帝内经》的5个养生规律很重要

如何强身健体、远离猝死?学会《黄帝内经》的5个养生规律很重要
有时候会很惊叹,谁谁谁又猝死了!而且很多猝死的都是中青年人,这不得不让人们对这种疾病另眼相看,真是“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让人们短时间急促死亡的病症呢?原因有很多种,不过细分一下,主要分为心源性猝死和非心源性猝死。
所谓心源性猝死,是指由心脏原因导致的突然死亡,这种疾病发病有着不可预见性,从发病到死亡只要几秒钟至一个小时之内,所以有时候根本来不及抢救就一命呜呼了。而心源性猝死大多与急性心肌梗死和不稳定性心绞痛,尤其是平素有心肌梗死的患者尤其要注意猝死的诱发因素,以免突然就“默默地挂掉了”。而非心源性猝死,主要是排除心源性猝死之外的其他疾病引发的猝死。常见的非心源性猝死主要与呼吸系统疾病(肺梗死、支气管哮喘)、神经内科疾病(脑出血,俗称脑溢血)、消化系统疾病(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有关。再者,还有主动脉夹层和严重的电解质紊乱,也会导致猝死。然而,许多人不知道的是,猝死还有很多高危诱发因素,由于猝死很多情况都是提前无法预估的,所以如果没有出现高危诱发因素,也许不会来得那么突然。那么,那些高危诱因究竟是什么呢?排在第一位的是冠心病和心肌梗死,如果有这类疾病的话,要随时关注自己的健康。其次就是剧烈运动,超负荷的运动也是可能诱发猝死的诱因之一。再者就是人们经常在做的过度熬夜、过度饮酒,另外,情志因素对这种疾病的诱发也是很常见的,比如过度惊吓、极度的精神刺激、剧烈的情绪波动等,都是有可能诱发猝死的,在民间,“怄死”“气死”“吓死”者也是时有发生。所以,看了这些常识之后,是不是觉得养生很重要了?俗话不是说,“今天不养生,明天养医生”?《黄帝内经》很早就提出“治未病”的养生思维,并指出“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那么,《黄帝内经》究竟提出了哪些养生观念,可以让人们将疾病防范于未然?1.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不难看出,引发猝死的病因中,有些情况就是受外邪的影响,而邪气侵袭人体,必然会导致人体的正气虚弱,从而无力抗邪,这给患者用以保命的精气神打开了缺口。所以,如果是由心脏方面的疾病的时候,要经常关注血压、血糖、血脂的状况,如果是冠心病则需要按时服药。如果有血管方面的疾病的话,要防止冠脉斑块形成,如果不幸有了冠脉斑块,那一定要防止斑块破裂。而《黄帝内经》提到的“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就是在告诫我们要重视疾病的预防,要重视疾病的相关诱因。2.精神内守,病安从来《黄帝内经》指出,“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意思是告诫我们的身体,“攘外必先安内”,只有人体内部脏腑经络都正常运行,才能真正意义上的防止疾病的发生。那么,对于猝死这种突发疾病来说,最主要是要平时保重身体,争取不患上引发猝死的各种疾病,这一点至关重要。3.恬淡虚无,真气从之
《黄帝内经》提到的“恬淡虚无,真气从之”,其实是在告诫我们要重视心理防线,一是情绪不要波动过大,遇事要冷静,尤其是有心肌梗死的患者,如果给他比较大的刺激,导致他的情绪波动过大,很有可能诱发猝死。所以,被“怄死”、被“气死”、被“吓死”并非是空穴来风。鉴于此,养成情绪管理能力显得尤为重要。4.饮食有节,起居有常《黄帝内经》一再提醒大家要“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该吃的不吃,不该喝的不喝,不该抽烟的不要抽烟,不该熬夜的不熬夜。过度的饮酒,过度的熬夜,暴饮暴食等习惯都对健康有坏处。所以,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以及起居习惯真的很重要。5.不妄作劳,形与神俱
《黄帝内经》一直不提倡剧烈运动,早就指出“不妄作劳,形与神俱”,剧烈的运动,会让你的小心脏受不了,锻炼也只能适可而止,而且如果需要有较大运动幅度的,都要提前查心电图,或者运动负荷实验,还要做好有无心源性猝死的相关筛查。“生命只有一次”,每个活着的瞬间,都是现场直播,所以,要珍惜自己的身体。而且,猝死这种疾病,目前除了预防,没有第二条路。目前为止,在医院外发病,几乎没有治愈可能。如果在发病时,有人能够精通心肺复苏术,尚有一线生机。

相关文章

湘ICP备2023018388号-1网站地图职业技能证书报考.医考咨询同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