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恩祥:中医药是国人离不开的医疗方式,一直在发展从未停止过
▲国医大师晁恩祥在敦煌召开的"中医药文化和健康产业论坛"上作主题发言
中医药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现今中医药迎来大好发展时机。
中医药的起源
中医药的历史传承是中医药十分重要的课题。马王堆出土的《五十二病方》为中国已发现的最古医方。中医四大经典著作(《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奠定了中医理论、临床、中药本草、伤寒与杂病的基础,他们不仅流传至今,而且对当今中医临床仍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及实用价值。
中医诊治疾病过程中所运用的四诊八纲、养生保健,以治未病的理论指导临床的实践,从古至今一直在临床中加以应用。《本草纲目》《内经》《伤寒论》等成为历代医生必读之物,到今天仍被中医医生视为中医学的宝典。中医论著浩若烟海,为后世留下了代代相传的宝贵经验。
百花齐放的千年历史记载了历史名家的诊疗疾病的过程,病案与论著都是历代医家自觉自愿的宝贵贡献。历代医家著书立说,中医的精华由一代又一代医家毫无保留地传给了后世医家,中医传承不能不说是一个伟大的历程。
古代中医培养以师承为主
中医学是古代医家观察总结的结果,包括对人体的认识,如整体观念、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经络腧穴等;对疾病的认识,如望闻问切、阴阳表里、邪正盛衰、辨证论治等;以及治疗疾病的手段,如本草方药、针砭艾灸、热者寒之、寒者热之等。这些认识和经验最初通过口传心授得以传承,口传心授是中医最初的教育形式。
春秋之后以家族和师徒相传为主的师承形式出现,如《史记》记载扁鹊师从长桑君,成名之后广招弟子、传承医技。张仲景也曾说“今之医,各承家技,终始顺习”,可以看出家传这种中医教育模式在当时十分盛行。无论是拜师还是家传,古代中医师都注重择人慎传、大医精诚、德术相融,注重医德和品行。如叶天士拜师十七人,医不三世,不服其药等。
除了拜师和家传,古代中医师也有通过自学成才和学府教育成长起来的。比如唐代朝廷设置的太医署。古代中医培养也重视讨论争鸣,讲究学术争鸣和科研探讨,比如清代张志聪创办的侣山堂书院。
经典著作则是中医传承的主要载体,如《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是古代医家临床实践经验总结。以经典为根基读书也是古人学医的重要方法,著书立说也是历代医家传承经验理论的方式,金元四大家总结经验著书立说,创滋阴、补土、攻下、寒凉派,影响至今。
在传承中,中医理论得以创新。从《素问热论》中的“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六经辨证,外受风寒”;吴又可《瘟疫论》提出的戾气学说,口鼻而入,“温者热之始、热者温之终”;叶天士《温热论》卫气营血,辨舌验齿,“温邪上受、首先犯肺”到吴鞠通的《温病条辨》,提出三焦辨证……从伤寒到温病、热病理论经历代医家继承创新发展,至今仍用于临床,比如麻杏石甘汤与银翘散加减治疗甲流,已经得到国际认可。
中医学也在融会贯通中得以发展,并走向世界。中医学与古代哲学、儒道释密切相关,它们都为中医理论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国学国医一脉相承,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中医与中国传统文化同根同源、同时发展,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从唐代鉴真和尚东渡日本,传播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到《本草纲目》从17世纪到21世纪陆续被翻译成5种语言,中医在国际交往中得到传播、推广和应用。
现代中医培养以院校为主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更加重视中医药。不仅建立了一所中医研究院,而且还建立了四所中医药院校和诸多中医院,大力发展中医药。
1956年卫生部和教育部确定成立北京、上海、广州、成都4 所中医学院,1978年以后开始研究生教育,目前全国独立设置有30余所高等中医院校,培养了大批本科、研究生和博士后等人才。
当今中医培养形式也十分多样化,如1976年的全国中医研修班,自1990年起的5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中医药传承博士后,继续教育培训,还有家传、自学……各大院校的中医传承班,各地举办的中医传承项目,也是当今中医培养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同培养模式各有优势以及不足之处,院校教育规模大、教学规范、学科丰富,能够做到理论与实践相对结合,但同时中医药特色相对不足,无法突出中医临床优势。通过家传师承成长起来的中医师中医信念坚定、实践能力强,但容易在学术上存在局限,整体培养规模也有限。
我认为目前中医人才培养存在的不足主要包括,名老中医经验急需抢救性传承,中医特色、临床实践能力不足,应该掌握现代医学知识,但也存在“西化”倾向比较严重等问题。建议主管部门和各大院校、医院进一步加强中医师承工作,培养诚信中医和坚持中医特色的人才,在学习当代先进技术的同时更要让技术为中医发展服务,提高临床疗效。
多种模式并存取众家之长
我自己的学医经历也包括院校教育、师承教育、临床实践三方面,1956~1962年,我在北京中医学院学习。1976年我参加了全国中医研究班(一年半),跟着岳美中、方药中、姜春华、任应秋、何任和万友生等20余名全国各地名老中医学习。大学毕业后,我在内蒙从事中医临床22年,参与下乡防克、巡回医疗和带教实习,1984年至今我在中日友好医院从事临床工作,期间曾到日本、台湾、澳洲和美国等地讲学交流。
反思两届国医大师的成长经历,也是多种培养模式并存。粗略统计60位国医大师的成长经历可以发现,家传者6位、师承者9位、院校教育10位,家传师承结合者6位、家传院校结合者10位、师承院校结合者10位,家传、师承和院校教育结合者8位。如路志正世代学医,幼诵经书,后于其伯父开办的中医学校学习;任继学师从名医宋景峰,后在吉林省和北京市中医学院研修学习。中医师培养需从中国传统教育方法和传统文化出发,注重师承教育与现代教育相结合,遵循中医自身的发展规律,不单纯是医术的传承学习,还应包括传统文化、医德医风和现代科技等,需要取众家之长。
我认为中医人才成长应做到读经典、做临床、取众长、细观察、善思悟、写文章。经典是中医宝库中的重要内容,包含了历代名家名医广泛收集的精华,过去有用的理法、方药当今仍然可行。临床为我们提供了发挥天赋的平台,是探寻科研创新、新药研发寻找闪光点的宝地。博采众长是历代医家的美德,三人行必有吾师,现代医学知识也需学习,应不耻下问,这都是提高行医之术的方法。细观察指认真观察患者的四诊病情、诊疗过程、用药以及症状学的演变,探讨疾病规律,发现疾病的个性、共性特点。善思悟就是要在天长日久的临床诊疗中思悟积累,思考为进一步认识疾病、提高疗效、探讨诊疗的过程。写文章则可以探讨自己的新发现或对某疾病认识上的新观点,通过交流诊疗疾病的经验,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展示自己的认识。
我们应认识到病人是最好的老师。以我自身经历来说,我在临床观察中发现一类咳嗽,异于风寒、风热或风燥,咳嗽良久阵作,咽痒即咳,突发辄止,具有风证的特点。查阅经典,我发现隋代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中有类似阐述,“一日风咳,欲语因咳,言不得竟是也”。于是我从风论治,收得良效,并将之命名为“风咳”,并由此指导科研和新药研发。
中医人才培养还应重视医德医风,既要有高超的医术,做到医术精湛、医业精勤,更要有高尚的品德,对中医有诚心、对学术有诚信、对患者有诚意。
我们应牢记中医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中医药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中华文化的主要载体,同时应认识到中医也需要与时俱进,学习现代科学技术,不断创新发展,特别是目前快速发展的互联网也为中医药传承发展提供了机遇与挑战。
总的来说,中医人才培养应以院校和师承教育为主,自学、家传等多种培养模式并存,要读经典、做临床、取众长,融会贯通、植根传统、重视医德,勤于实践、善于思悟、注重科研、贵在创新,不断提高临床疗效。需知医道精微、学无止境、精者无边、诚信永恒,中医传承工作永远在路上,任重而道远。
中医自信源于理论与临床实践
中医药的整体观念为其理论特色。古代中医药即建立了“天人合一”的整体观,认为人体健康与自然界、阴阳五行变化相关,人体的脏腑功能是一个相互依存关联的整体,这也受当时哲学的影响。
辨证论治也是中医特点之一。辨证论治是一种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收集患者的临床表现,而后通过四诊、八纲(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分析病情,确立证候,并依证立法处方。
这一过程体现了四诊、八纲、辨证立法、处方过程,也称之为理法方药,临床上要确保理法方药的一致性。中医对疾病的诊治过程体现了中医的特色所在。
中医的临床过程体现了中医理论的指导,是具有相关逻辑性、科学性的过程。中医十分重视中医理论,临床中强调以理论指导实践。
随着历代医疗、养生的发展,方剂日渐增多。如《神农本草经》中仅载365种药,至明代《本草纲目》已记载1892余种,方剂也在不断增加,至今各种医书所记载的方剂已数不胜数。
中医药早已成为国人离不开的医疗方式。随着改革开放,针灸、推拿、养生、保健等中医诊疗方式,受到很多国家欢迎,在日韩等东南亚国家及欧美一些国家颇受欢迎,增加了中医药的自信。
中医药重传承也重发展
中医的发展从未停止过。这不仅体现在临床病种的不断增加上,而且随着疾病谱的变化治疗方药也不断增加。
《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中记载了热病,随着历史的发展,明代出现天花,明清一些温病、瘟疫也逐渐出现、增加,从而产生了温病、瘟疫的研究。在SARS、甲流等新的疾病的治疗中,也同样吸收了中医温病学派的思想。
中医著作影响深远。国家建立了几十所中医药高等院校,中医药学教学教材有了重大变化,中医院校的教材仍然体现了中医药的传统经验和论述,至今中药学、方剂学、中医理论及《黄帝内经》《伤寒论》等仍然是中医教学的主要内容。
当今中成药的不断研发、中药提取方法的不断更新,更体现了中医在现时代对科学方法应用是可取的。
在中医原创基础上,对现代先进科学方法的运用是各个学科运用现代科学的普遍现象,如我们在临床中参考影像学检查及理化检查结果也是无可厚非的。
古代医著内容丰富。我曾经通过我的临床观察,发现有一种咳嗽与教科书所提到的咳嗽中的“热咳、寒咳、燥咳”等不同,我称之为“风咳”。而后翻阅古代医著,发现早有“风咳”之名,只是不够完善,从而研究了苏黄止咳汤,而后又指导了苏黄止咳胶囊的研发,该药已上市,填补了中成药没有治疗风咳——咳嗽变异性哮喘、感冒后咳嗽药物的空白。该药上市后广受医界欢迎,并进入《咳嗽指南(2015版)》,这便是继承发展的一个典型事例。■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记者:张晓东/赵维婷 】
延伸阅读
习近平:着力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
毛泽东:把中医提到对全世界有贡献的高度 | 中央文献研究室撰文
快来拿走!国医大师李济仁的高血压治疗保健方
为何老中医总是提醒 水果不能过多吃
经络不通,补什么都白费!经络不通的6种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