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岭南中医世家|甄梦初:医学世家传四代,父子病倒行医时
▲甄梦初、张贵善夫妇与两个儿子甄驾夷、甄抗夷。(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甄梦初(1909-1990),又名兆熊,号幹达。广东省开平县人,是建国以来广东省授予的第一批名老中医之一,德馨粤南北,誉享省港澳。甄梦初是甄氏医学的成大业者,先生善于寻求古训,博采众方。先生行医60余载,长居岭南之地,浏览涉猎中医各门派著作,尤对岭南温病一派研究颇深,熟读叶天士、吴瑭、王孟英的医籍,在实践中灵活应用,他源于古籍,又不拘于古方,更有创新,将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立意新颖,见解独到。结合自己多年的临床实践和研究,临证多取法于叶天士的《临证指南》,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医学理论。临证时,重视四诊、八纲,尤重舌脉二诊之变化;注重“同病异治”、“异病同治”之治则于临床的指导;治病重本,善抓主证分析,遣方灵活,用药配伍严谨,药味少,剂量轻,疗效好,且善于采用疗效显著而易得的草药治疗各种疑难杂症。
治病于所到之处,救人于所活之时
生活在解放路一带、上了年纪的老广州大概还记得,解放初期,这里的甄家医馆,名声显赫,口碑很好,医馆主人叫甄梦初。如今,作为广州第一批名老中医,甄梦初的名字并不为大多人所熟悉了,就算知道的,也只略知一二。其实,要讲述甄梦初的行医之路,还需从其父亲甄显松这一代说起。
甄显松,开平新昌人。年轻时做过医药生意,也曾经漂洋过海,到美国做医药生意。根据甄家后人讲述,甄显松对医学并不内行,是甄梦初的母亲李瑞琴,从娘家把医术带到了甄家。
可以说,到了甄梦初这一代,甄家才算走上了专业从医之路。用甄家后人的话来说,李瑞琴也只是业余医生,大多时候,看病只是尽一个乡亲的热心,家里并没有开诊所。甄梦初从小在家里得到母亲的言传身教,便对医学产生了兴趣,开始涉猎一些简单的医学入门典籍。随着医学知识的积累,对医道渐有所悟,医学志趣渐浓,自此确立了悬壶济世的志向。
尽管母亲只是擅长手法整复,但对他的影响至深。加上自己后来读书勤奋,接受了学校正规医学教育,在医学界中,很快就小有名气。甄梦初在广东中医专门学校还没毕业,就得到校长陈任枚的赏识,在广东中医院出任主诊医生。毕业后,小小年纪就已经在香港、澳门一带开有医馆。1935年甄梦初在广州惠爱西路(现中山六路)赞寿堂药店开设分馆,内、外、妇、儿各科均有涉猎,尤以内科杂病见长,年轻的甄梦初能在名医云集、竞争激烈的老西关占有一席之地确非易事。
▲位于解放路与大德路交会处的甄家医馆如今已经被拆了,但不问政治、不分贫富救死扶伤的医德却应该传承下来。
有人说,甄梦初是在经济上得到妻子的支持,才能到处开设医馆。要知道,甄梦初之妻张贵善,出生大家族,是满清旗人之后。其父人称张百万,为解放前广州富商,当时西门口一带都是其张家的店面。
话虽如此,但从动荡年月的漫长的日子里,可以看出,倘若甄梦初没有一颗赤诚之心,几十年的从医之路是难以坚持下来的。日本入侵广州时,他转移到韶关,后来又到仁化一带,尽管长年辗转漂泊,生活不稳定,仍不忘开设医馆,救死扶伤。
1945年抗日胜利后,甄家医馆在韶关民生路复业。1946年12月甄梦初再赴香港九龙荔枝角道执业。翌年秋复回广州,先后在越华路、惠福路、解放路开设医馆。直到1956年,国家经济改制,广东中医院更名为中医实验医院,他被聘进去工作,历尽20多年的私人诊所生涯才就此结束。
▲1978年广东省革命委员会授予甄梦初的“广东省名老中医”奖状。
关于甄梦初,族谱对其记载是:一生从医,德高望重。确实,与现在的部分医生相比,甄梦初不贪财,不贪权,是真正的医生。八十多岁了,他还坚持看门诊,如此忠心于医疗事业,实属少见。1989年,在医院的门诊室,甄梦初病倒,被诊断为肺癌。八个月后,与世长辞。
富,不过三代。医术的传承,却可以世代传承,掰掰手指一算,到了孙女婿张忠德这一代,甄家可谓是四代行医。令人赞叹的是,作为中医世家,甄家不单医术传接了下来,医德也传承下来。
后代的从医热情和行医原则跟甄梦初几乎没有区别,比如他们都习惯处处为病人经济能力着想,给病人用最便宜、疗效最显著的药。在记者拜访甄家后人的前一天,儿子甄驾夷看门诊的时候也突然病倒住院,情景跟当年甄梦初在门诊室病倒多少有些相似。
“74岁了,岳父一个星期还看三天门诊。”孙女婿张忠德对记者说。庆幸的是,与父亲甄梦初的一病不起不同,七十多岁高龄的甄驾夷只是劳累过度,并无大碍。当他讲述甄家往事的时候,仍然神态怡然,笑容满面。他时不时用笔,在纸上对记者写出生僻的中医名词,仿佛一个孩子,谈起自己心爱的玩具,眼睛布满快乐和无邪的光芒。
后世讲述
▲甄驾夷(甄梦初长子)与夫人。
讲述人:甄梦初长子,甄驾夷,广东省中医院医生,已退休,但一星期仍看门诊三天。
1、父亲看病不问政治,所到之处都开设医馆
祖父甄显松是开平三埠新昌人。在那里,几十条村都姓甄。祖父年轻的时候跟堂兄弟一起开药铺了,上世纪20年代,他到美国去,也搞点医药生意,但不是主业。
甄家的医术是祖母李瑞琴从娘家那边带过来的。祖母不懂看内科病,她最拿手的是手法治跌打、骨折等外伤。虽然没有开专门的诊所,但乡下亲人朋友们都来家里让她看病。因为那时候,乡下医馆开得很少,劳动受伤的人却很多。
在医学上,可以说,祖母是业余的,不是专业的,她只是为乡亲服务。到屋子后面的农田找点生草药,很方便,也基本上不用怎么花钱。很多人以为祖父跟祖母认识是由于医药关系,其实他们是通过媒人介绍,相亲认识的。
到了父亲这一代,甄家才开始专业行医。父亲年纪小的时候,在家里经常看祖母为病人接骨、消肿,耳濡目染,从小就深受影响。但是他跟祖母不一样,主要不是治外伤,只是行医以后,人们找到他治疗骨伤,他照样帮忙,采用的也是祖母手摸、眼看的手法。
父亲是广东中医专门学校(广东中医药大学的前身)头几届的学生。20世纪30年代,父亲在那里念书,还没毕业,就已经是广东中医院(广东省中医院的前身)的主诊医生了。那时候医院跟学校都是私立的。学校的校长是陈任枚,他很赏识父亲,他跟他的后代经常找父亲和我看病。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甄梦初读广东中医专门学校时的教科书。
如今珠村姓潘的老一辈都认识我父亲和我,因为父亲还没毕业,除了在医院挂职,还在珠村开了个药店,经常到那里去出诊。毕业后,父亲还在香港、澳门各开了一个医馆,他定时去门诊。
3岁开始,我就跟在父亲身边了,他到哪我就跟到哪。父亲在他所到之处,都开有医馆。
日本鬼子打进广州的时候,父亲转移去韶关。他在位于民权路的朋友家开了一间临时诊所,一边给病人看病,一边筹备自己的医馆。
当时,韶关作为广东的临时省会,很多人北上。每天药店里的病号也特别多,除了在自己的医馆给病人看病,父亲还是活跃分子,热衷社会活动。每天下午3点钟过后,他就要到广东省方便医院(慈善医院)去坐门诊,那里有很多难民、穷苦百姓在等他。父亲年纪轻轻,已经声名远扬,他在方便医院担当医务科科长,还被委任为韶关抗日医疗救扶队的队长,并于1946-1956年,先后兼任广州市人力车行业工会惠福区医务主任、广州市茶居粉面饼行业工会和广州市立法行业工会常年医事顾问,以及广州市粤剧曲艺工作者、工人临时代表会医事顾问等职务。
在韶关开医馆,病人来看病,有钱就给,没钱的除了不收钱,还送药。国民党的高官也有找他看病,比如当时主政的很多军政要人李汉魂、余汉谋等。另外,国民党押来的很多政治犯,他们手戴手铐,脚绑铁镣,父亲也尽医生的责任为他们看病。他看病从不问政治面貌。
日本人入侵韶关后,父亲只有带我们继续北上,转移去仁化县。
每次逃鬼子,他经常是先把我托付给朋友,他垫后。去仁化的路途很长,水路和陆路交叉着走,过程很不顺利,除了要躲避鬼子,父亲还负责养活十八口人(包括堂亲、伙计等)。后来把钱花光了,实在没办法,就把带在身上能卖的都卖掉,包括珍藏多年的珍贵药材,然后把得到的钱分给伙计,让他们各自逃亡,自己却身无分文。
在仁化安置下来后,父亲继续开医馆。但家里非常贫困,我们经常要上山砍柴。日本人投降,我们回韶关住了一段时间才回广州,这意味着父亲也要舍弃他在动荡年代一手经营起来的医馆。
▲甄梦初的行医笔记。
2、“铁破汤”医好许多肺结核病人
从韶关回广州不久,他就去了香港谋求生计,后来又回广州重开医馆。
每次我放学都会到父亲的诊所,看他给病人看病,我边看边学,不懂就问,这段时间,我学到了很多医学上的东西,有时候遇到一些典型的病例,父亲也会叫我稍加留意。
记得那时候最骇人听闻的病是肺结核。很多病人得了此病似乎只有等死的份。父亲配制的“铁破汤”以中草药为主,非常便宜,而且疗效显著,挽救了很多穷苦人的生命。
十多年转眼过去了。1956年,全国实行公私合营,广东中医院改名为中医实验医院,并聘请父亲出任主治医生。这是父亲第二次任职于这间医院,从此,他也结束了几十年的私人医馆生涯。
后代访谈
▲甄梦初的孙女甄仲然与先生张忠德。
甄仲然:甄梦初孙女。现供职于广东省中医院。
张忠德:甄梦初孙女婿,1988年拜于甄梦初老先生门下,一心从医,尽得师传。现为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教授, 中医内科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广东省中医院副院长、岭南甄氏流派传承工作室负责人。
1、善用岭南道地药材,治疗诸多疑难杂病
记者:你工作之前听说过甄梦初先生吗?
张忠德:他社会地位虽然很高,但没架子,对护士病人都很好,我刚毕业时,就知道他在医学界的名气,总希望能被介绍去跟他学习。甄老师生活简朴,也很乐意带实习生,曾经手把手教我们把脉、开药。我跟随过他两年,直到他去世。
记者:在医术上,甄梦初老先生最擅长的是哪个门类?
张忠德:甄老师擅长治疗疑难杂症,尤其对于痹症、痨症、小儿疳积、妇科疾病、外感高热等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并创立了“穿海汤”“鱼白甘汤”“玉泉饮”等一系列方剂,而且灵活运用岭南道地中草药,用药配伍严谨,非常注重药对协同使用,药味少,剂量轻,用药不求名贵,常以寻常之药救治疑难沉疴。
记者:听说,你是甄梦初老先生最疼爱的孙女,他的事情你知道得最多?
甄仲然:从小我跟外婆住,6岁回家后,我只喜欢跟着爷爷一起睡,他最疼的就是我了。晚年生病住院也一直是我伺候,有时离开一会儿他都会不习惯。
记者:可查阅到的甄梦初老先生的资料并不多,学术资料上的记载也很少。
张忠德:是的。能查到的关于他的资料确实不多,网上搜索是这样,图书馆同样如此。这跟甄老师的为人处世的方式有关。他比较低调,国内外很多学术杂志来向他邀稿,他经常拒绝,用他的话来说,他不要虚名,更免得惹上些麻烦。
2、珠江桥下,砸碎了很多古董
记者:新中国成立后,他曾经惹上麻烦吗?
甄仲然:麻烦倒没有。不过奶奶(张贵善)出身大家族,陪嫁过来有很多的古董、古书,这在当时对一个家庭来说是非常危险的事情。
记者:出事了吗?
甄仲然:有一段小插曲。“文革”初期,爷爷被抓去关了一个礼拜,家里住满红卫兵,他们日夜抄家,后来找不到证据,才把爷爷放了。
记者:找不到证据?你家事先已准备好?
甄仲然:是的。预料到时局不对,家里早就做好了准备,家里人已经把少部分书籍运回乡下。那时候,我们家住在解放路,爷爷连夜请了几个工人,把古董运到珠江边砸烂,然后沉入珠江。听他说,丢弃古董的位置就正好在如今的珠江桥底下。剩下的古书则大部分烧掉。另外,祖传泡制的药也不敢留下来,在这期间全部丢掉。
记者:甄梦初老先生后来还受到打击吗?
张忠德:后来倒也没有受很大打击。当时,他已经是省军属的私人保健医生,很多高官。都找他看病,比如省长刘田夫,大家会给他面子,最重要的原因还是确实找不到证据。这段时间,甄老师生活过得倒还不错。
记者:听说到了晚年,他还坚持看门诊。
张忠德:对。当时81岁了,他还坚持看门诊。在病倒的当天上午,他还在给病人看病。病倒后,到医院检查,我们才知道他得了肺癌。8个月以后,他就去世了。■
【来源:摘编自《岭南中医世家》,南方日报出版社2016年10月出版,南方都市报著,主编:宋金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