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中医学习 / 正文

经方杂谈:易经与经方的渊源

经方杂谈:易经与经方的渊源
经方当时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我国的传统文化,《易》可谓集其大成者。
南环瑾先生论《易》时曾说:“《易》是上一个冰河时期的产物。”同理,说源远流长的经方源于史前文明,就没什么难以理解的。
古代医家说《伤寒论》源于史前文明者,也大有人在。

如元代吴澄说:“汉末张仲景著《伤寒论》,余尝叹东汉之文气无复能如西都。独医家此书,渊奥典雅,焕然三代之文。心一怪之,及观仲景于序,卑弱殊甚,然后知序乃仲景自序,而《伤寒论》即古《汤液论》,上世遗书。”

吴氏所谓“三代之文”,“上世遗书”即史前文明之互词。

现代学者陈瑞春教授在其《伤寒实践论》中曾说:“中医药源远流长,它完完全全是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息息相关,应运而生的。它的理论源于中国的哲学。”

《楞严经》卷五,药王菩萨自述:“我无始劫,为世良医,口中尝此娑婆世界草、木、金、石,名数凡有十万八千,悉知苦、醋、咸、淡、甘、辛等味,并诸和合,俱和变异,是冷是热,有毒无毒,悉能遍知。
承事如来,了知味性非空非有,非即身,非离身心,分别味因,从是开悟。”

暂且抛开宗教成分,前段言单味药的性味功用,即《神农本草经》的范畴;后言复方配伍之变化,即方剂、经方的核心。
复方配伍不是简单地1+1=2,而是1+1大于2,所以经方的加减不是随便的药物堆积,这与《辅行诀》中的体味合用味可产生化味的理论是一脉相承的。
《辅行诀》沉默敦煌藏经洞中千余年,而此议论又隐于浩瀚的经文之中,更因其为佛经,而未受到应有的重视。
因而自汉唐之后,中医陷入了“多歧亡羊”混乱局面。
金元四大家的产生,从现代观点看是中医百家争鸣的兴盛时期,从经方的观点看,是经方被误解、未普及,是衰退的表现,这也是宗教与现代科学不同的地方。

宗教认为最初的是最好的,比如孔子经常称赞尧舜等古代圣君,对现实有人心不古的感叹;佛教有正法、象法、末法的说法。
而现代科学日新月异,总是以后者否决取代前者。
我们在这里不说对错优劣,只想说我们不顾经方,或者说中医源于道家、源于宗教这一事实,只以时髦的科学眼光来学习经方和中医,行不行呢?
我认为,这样最直接的影响是丧失了对经方和中医的信心。
如果对经方和中医,就会觉得人家是那么规范和先进,我们是这样粗浅和落后,哪里还有“寸有所长,尺有所短”的理性?
我之所以提出经方源于道家、源于宗教、源于圣人的观点,旨在增强对经方的信心,因疗效取决于自信。

相关文章

湘ICP备2023018388号-1网站地图职业技能证书报考.医考咨询同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