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秋冬养脾胃,来年不生病 | 就靠两个妙方
【导读】
大家都知道到了秋冬要进补,却很少有人知道秋冬更重要的事情是养好脾胃~
养脾胃这个事情,小编平时真的是反复的强调了,但是关于方剂的选择以及如何运用方面大家还是有点傻傻分不清楚~
秋冬,为何要养脾胃?
咱们知道,夏天是身体阳气往外散的时期,阳气生发,这时候顺应天时,可以借助这个生发之力把病邪排出体外,很多疾病能达到根治的目的,比如鼻炎、湿疹啊这些疾病。但是到了秋冬却有所不同。
到了秋冬,外界的阳气减少,身体的阳气也往里面收,这个时候就是养脾胃的最佳时期了。滋补的东西吃的再多,不如恢复一个强大的脾胃功能,脾胃功能好了,来年才能不生病!
脾胃的概念你知多少?
咱们说的脾胃是有分工的。
胃永远是负责降的,胃气以降为顺。中医上讲的胃不是解剖学上的胃,而是指的是参与消化的、往下降这些功能的系统。
脾是负责升清的,脾能布散精微物质,且有运化之功能。
脾胃一升一降,不断的运动,所以脾胃作为中焦也有身体的“中轴”之称。
秋冬养好脾胃,“脾胃乃气血生化之源”,咱们在秋冬的时期养好脾胃就是为身体储备好能量,来年要么不生病,生病了也能打个胜仗!
恢复脾胃功能的方剂
小编经常会介绍一些恢复脾胃功能的方剂,但是好像用这个也行,又那个也行,大家还是有点傻傻分不清楚的感觉。
具体要怎么应用呢?
提到养脾胃,就不得不提及两个思想——建中思想和理中思想。
建中思想代表经方是小建中汤
小建中汤原方:
桂枝三两 炙甘草二两 芍药六两 大枣十二枚 生姜三两 胶饴一升
本方中最重要的是桂枝和白芍两味药,桂枝和白芍在1:2的比例下,能起到养脾胃的作用。之所以会实现就是因为实现了快速的流通、让中轴运动起来的过程。很多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中轴转。
另外,一个更好的理解方式是,白芍和桂枝在这个比例下,能加快静脉血的回流,这一加快使得新鲜的静脉血不断参与消化吸收,完成建中的目的。这些都是错误的,只是方便大家的理解,这样理解在用药的过程中就好应用,不这样理解就难以用药。
小建中汤的生姜起到了升散的作用,气机运动,浊气得降。炙甘草保水保津液,大枣缓中,胶饴(临床上可用生麦芽代替)起到了补津液,滋养脾胃的作用。
以上说的是建中思想,建立中焦的目的是让通路打开,中焦运动起来,但是运动的前提是得有津液。建中思想好比是将一潭死水变成运动起来的活水。在这个过程中,胃气得降,脾气得升,从而恢复你的脾胃功能。
如果参与消化吸收的津液不是很足,就要用到理中的思想了。
理中思想代表方剂是附子理中汤
附子理中汤化材自理中丸原方:人参干姜炙甘草白术各三两
理中的前提是抽调外周的气血津液参与到消化吸收中来,主要就是人参的作用。人参偏凉,将外散的血拽回来,干姜能起到温煦的作用。白术的作用祛除脾胃中的湿气,好比是除杂草。人参干姜好比是浇水,炙甘草保水保津液,诸药合用,促进了脾胃处于一个更好的坏境(理中丸一般加入附子这味药,附子就好比是增加阳光)。处在这样的环境,脾胃才能更好的工作。
小建中汤和附子理中汤使用的前提虽然不一样,但是对大部分人来说,养好脾胃,就可以两个方剂来回换着用。而且在应用的过程中,最好合上四逆汤。
小建中汤参考剂量:桂枝45g 白芍90g 生姜45g 大枣12枚 炙甘草30g 生麦芽60g 附子30g 干姜30g
附子理中汤参考剂量:红参30g 干姜60g 白术30g 炙甘草30g 附子30g 生地75g
(具体经方的应用,一定在经方医师的指导下,的)
找不到好中医?不如自己学中医!想走近经方的世界,优酷视频《小道经方》等你来学习~更多精彩的养生内容,中医知识,健康咨询,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小道经方
亲爱的朋友们,如果您有任何关于《小道经方》的疑问,可以联系小道经方工作人员,我们会为您做专业、详细的解答。
新浪微博:@小道经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