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孩子治痛经?别傻了,乖乖听中医怎么说
▲▲▲
点击绿色按钮即可收听
背景音乐:Refrain
dvdf
大姨妈号称是世界上最邪恶的亲戚
每个月都要来骚扰自己亲侄女
有些还要化身容嬷嬷——
让女孩在针扎的痛苦中饱受折磨
作为男性,可能永远无法理解痛经可以有多痛!
这么说吧:就好像有人在不时地踢你的蛋蛋
连踢7天!
这可不是夸张——
我听过好多女性对我叙述过她们来姨妈的时候痛的昏倒在地铁、卫生间等地方的经历。
有个朋友对我说:毫不夸张,她愿意付出几年寿命来换取余生不痛经!
我非常希望可以帮到她,所以今天系统地整理了关于痛经的中医知识。
有需要的朋友可以自取~~
你也可以转发给身边被痛经困扰的朋友,让她感觉到你的爱意 1
为什么会痛经?
中医认为,是宫寒造成了痛经。
现代医学说宫寒是一个伪概念,其实不然。这是对寒的理解太狭隘。
寒,不光是温度低,还代表了停滞、不通的状态。
中医说:“血遇寒则凝”。
人体内的血液,得温则易于流动,得寒就容易停滞。
血液流动速度减慢之后,就会造成体内的废物不能被及时清理走,沉积下来。
经血不易被排出, 身体就会发出“痛”这个信号,来调兵遣将,抽调更多的气血过来,推动经血排出体外。
所以“痛”也是一种能力,说明身体是“神明”的,可以帮助排出废物。
不痛经,并不意味着你没有宫寒。
不信可以伸出手,看看大鱼际(图示部位),有没有发青,甚至青紫;
小指的根部,有没有横竖纹,或者井字纹。
如果你的大鱼际发青,甚至青紫,就说明有宫寒的情况。
没有这种情况的妹子,请到评论区留言,我号召团队给你点赞!因为这种人太少了(我根本没见到过)。
有宫寒,却不痛经,说明你的身体,比痛经的妹子更差!
为啥?因为有问题它却不知道,说明它失去了神明啊。
这种情况下,只能等出了大问题你才能发现了。
经血颜色暗红好还是鲜红好?
很多女性认为自己的姨妈血颜色偏深、而且有血块,是不正常的。
事实上,正常的姨妈血就是如此。鲜红的血液才证明你的身体有问题了。
不信没关系,我来给你解释一下:
育龄女性正常情况下每月会排一个卵子。
卵子脱离卵巢后,被运送到输卵管等待受精。
而此时,身体为了给受精卵一个温暖的“家”就会不断地给子宫内膜充血,让其变厚,等待受精卵的到来。
如果卵子没有受精或者受精卵没有成功在子宫内膜住下,子宫内膜就会被“废弃”,破裂的子宫内膜碎片和血一起排出体外,就形成了月经。
实际上我们看到的血块就是脱落的子宫内膜,然后月经血凝固在上面,正常的月经血应该是偏暗的血色,而且应该有血块。
凝血功能好的人,月经应该是有血块的;
凝血功能稍微差一点,月经会有丝状物;
凝血功能不好的人,月经偏鲜红,而且也很少能有血块! 2
宫寒,可不只是痛经那么简单!
很多妇科病,都由宫寒而起!
轻则月经不调,手脚冰凉、面色发黄。
重则会引起子宫肌瘤,卵巢囊肿,输卵管堵塞甚至子宫癌,卵巢癌等各种恶性肿瘤。
当然也会影响生育!
很多妹子备孕前,各种检查一切正常可就是不能顺利怀孕。
原因就是宫寒。
温暖肥沃的土地,才能让种子顺利发芽生长,贫瘠寒冷的土地,如何能让种子发芽?
生育也是一个道理。
而且宫寒越重,在上的虚热也越重,传说中的“上热下寒”体质就是这么炼成的。
比如说:有些女性容易出现甲状腺结节、咽炎等虚热症状,就与宫寒有关。
生了孩子就不会再痛经了吗?
有些人会说,痛经嘛,结婚生个孩子就好了
好像孩子可以把“寒”带走一样。
姑娘,不带这么坑娃的吧?
怀孕生孩子的时候,身体会调动大量的气血,气血丰盈了,宫寒的状况就可以减轻。
等孩子长大了,身体慢慢恢复到原来的水平。还是会出现宫寒的问题。
所以,想要摆脱宫寒,把身体调好才是正经事。
3
在这里,我为大家整理了很多实用的办法:
艾灸关元穴
关元穴取穴:位于脐下三寸处(四横指处)如图:
艾灸关元,每次一小时左右,艾灸盒的效果不佳,最好直接拿艾条悬灸。一周艾灸2-3次即可。
关元穴具有培元固本、补益下焦之功。
经方放大招
在应对女性因为宫寒而引起的一系列问题时,使用经方的思路,就是破小腹的寒,同时还要温着小肚子。
可以考虑的方剂有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和温经汤。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原方
当归三两 桂枝三两 芍药三两 细辛三两 炙甘草二两 通草二两 大枣二十五枚 生姜半斤 吴茱萸二升
看到吴茱萸,你颤抖了吗?
没错,它苦到让你怀疑人生!
但是,正因为它苦降温宫的作用,才能持续的把你的子宫暖起来!
又有当归四逆汤,来持续破小腹的寒,你感觉到了吗?“宫寒”已经开始颤抖了!
参考剂量:
①根据汉制一两等于15g:
当归45g 白芍45g 炙甘草30g 桂枝45g 细辛45g 生姜60g 通草30g 吴茱萸30g 大枣25枚 一剂
②根据一两等于3g:
当归9g 白芍9g 炙甘草6g 桂枝9g 细辛9g 生姜12g 通草6g 吴茱萸6g 大枣25枚 一剂
温经汤原方
吴茱萸三两 当归二两 芍药二两 川芎二两 人参二两 桂枝二两 阿胶二两 (烊化)牡丹皮二两 生姜二两 甘草二两 半夏半升 麦门冬一升
温经汤是《金匮要略》中妇人杂病篇经典方剂,有暖宫、驱寒邪,温补津液之效。
津液不足,局部的循环不好,带不走郁热,虚热就越重。
所以温经汤中,在破寒,温小腹的同时,也温补津液,又加上了丹皮,可以在暖宫的同时有清虚热之效。
参考剂量:
①根据汉制一两等于15g:
吴茱萸30g 当归30g 白芍30g 川芎30g 红参30g 桂枝30g 阿胶15g(烊化)丹皮30g 生姜30g 炙甘草30g 姜半夏30g 麦冬45g 一剂
②根据一两等于3g:
吴茱萸6g 当归6g 白芍6g 川芎6g 红参6g 桂枝6g 阿胶3g(烊化)丹皮6g 生姜6g 炙甘草6g 姜半夏6g 麦冬9g 一剂
你自己或身边的人痛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