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中医学习 / 正文

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需要“大中医”思维与“大健康”视野

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需要“大中医”思维与“大健康”视野
摘 要: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 是中央对中医药事业又一次定调子, 把方向。“传”是老一辈医学家将得之临床、得之实践、得之经典的经验和理论传给下一代, 实现“传道解惑”;“承”是后来人有能力、有智慧、有定力把传下来的财富继承好、发展好、运用好。传与承是辩证统一关系, 是实现中医药养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根本。毛泽东说“中国对世界有三大贡献, 第一是中医……”中医药有其特色, 应当传承, 其中关键的是“大中医”思维和“大健康”视野。“大中医”思维是以中医理论指导实践, 突出中医人的文化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技术自信, 突出中医特色;“大健康”是从多角度考虑, 探索有利于全民健康的手段与方法, 实现“1+1>2”的效果。“大健康”与“大中医”相辅相成, 相得益彰, 是中医药发展的主线。

1 传承应有“大中医”思维
中医药这座中华民族的宝库包含了太多的传统文化精髓, 大而言之则弥纶天地, 天体运行、气候变化、辩证哲学思维都是中医研究的对象;小而言之则细入毫发, 风寒咳嗽、寒热温凉、理法方药皆是改造生命健康状态的运用。
1.1 农业+中医
中医基础理论来自阴阳五行, 来自八方六合, 来自阴阳四时, 这些不仅是导致人体生病的根本原因, 还是导致世界上动物植物生病的根本原因。一直以来, 中医的研究范围聚焦于农业气候和疾病, 研究气候只是手段, 最根本的目的是防治疾病。然而中医理论中大量关于农业气候及生物生长繁殖规律的记载和理论却被人们遗忘。如“火不及, 夏有炳明光显之化, 则冬有严肃霜寒之政, 夏有惨凄凝冽之胜, 则不时有埃昏大雨之复[1]”。即在农历六癸年, 如癸巳年、癸未年、癸酉年、癸亥年、癸卯年, 因为火不及, 很容易导致节气异常, 这些异常不仅会对农业生产带来一定的影响, 还会导致一些自然灾害的发生。

《黄帝内经》有记载火太过的年份, “收气不行, 长气独明, 雨水霜寒”。也就是农历六戊年, 长气独明, 那年的夏天气温会比较高, 阳光相对充足, 十分利于“苗”的生长, 所以以收“茎叶”为主的经济作物可以获得大丰收, 全国范围内应多种植此类植物。木不及之年“岁木不及, 燥乃大行, 生气失应, 草木晚荣, 肃杀而甚, 则刚木辟著, 悉萎苍干”, 对很多植物来说, 因为春天来得晚些, 或有倒春寒现象, 很多农作物受此影响不能抽苗, 成活率低, 种植效果不佳。

中医经过几千年的探索形成了一套完整、验之实践、行之有效的理论体系,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运用, 很多传统知识未得到传承和挖掘, 中医药的运用范围和服务对象逐渐缩小, 不仅浪费了科技资源, 也侵蚀着中医药人的自信, 更影响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1.2 养殖业+中医
中医探讨的是“大千世界”, 不是简单的人体疾病, 而是整个生物界的疾病, 所以很多时候可以运用于动植物养殖。西医学在慢慢证明人类的疾病绝大多数来自于动植物病菌, 进化理论更是提出人类进步的基因是摄取来自体外的病毒基因进行整合之后产生的基因重组过程。

中医药理论能够指导养殖业, 比如经过观察古人发现, 动物有一定的生长繁殖规律, “太阴司天, 倮虫静, 鳞虫育, 羽虫不成;在泉, 倮虫育, 鳞虫不成”。太阴司天的年份也就是逢丑未年, 这两年有个特点, 就是前半年湿气重一些, 所以有利于水产的发育, “鳞虫育”, 鱼类得到天时的帮助, 相对于其他年份有更好的条件繁殖。而家禽类、鸟类动物就不太好繁殖, 这些规律是中医药几千年的观察所总结出来的, 且逐步建立成一种成熟的理论, 用以指导我们的实践。类似内容《黄帝内经》中非常多, 对养殖有很好的借鉴作用。随着研究的深入, 我们可以提升这些理论, 进一步优化、创新中医药理论。《孟子》曰:“鸡、豚、狗、彘之畜, 无失其时, 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齐民要术》中亦记载:“相马五藏法:肝欲得小;耳小则肝小, 肝小则识人意。肺欲得大;鼻大则肺大, 肺大则能奔。心欲得大;目大则心大, 心大则猛利不惊, 目四满则朝暮健。肾欲得小。肠欲得厚且长, 肠厚则腹下广方而平。脾欲得小;腹小则脾小, 脾小则易养[2]。”这些理论来自中医的藏象, 对挑选马、养马都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中医药理论用于指导生产更多优质的肉产品。比如猪长肉慢会有很多方法, 可以去势, 可以用中药改善。《齐民要术》记载:“取麻子三升, 捣千余杵, 煮为羹, 以盐一升着中, 和以糠三斛, 饲豕即肥也。”麻子具有补阴的功效, 猪吃后“阳化气, 阴成形”, 就可以健康长肉, 而且没有激素和添加剂, 食用安全。这种猪肉才是纯天然、无污染可以放心吃的健康食品。

现代养殖中抗生素泛滥, 有关数据显示, 中国52%的抗生素用于动物抗病, 48%的抗生素用于人类抗病。人类治病有中医药可以选择, 动物抗病则无法找到合适的替代物。因此人类将面临越来越多的超级细菌。动物养殖实现无抗生素化、绿色化非常重要, 这也是人类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药理论的根本是天地之道, 其来自于对自然的启发, 注重纯天然、无污染的健康饮食观, 对现代食品安全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 也是人类健康的重要保障。
1.3 环保+中医
人类健康是普遍联系的事件, 果子狸的病毒很可能是“非典”的元凶, 艾滋病病毒也是动物传染给人类的, 所以很多时候往往人类与动物共病。这时治疗动物疾病实际上就是治疗人类自己。中医药理论用于动物疾病治疗, 在古代也有很多运用。如《齐民要术》记载:“治牛马病疫气方:取獭屎, 煮以灌之。獭肉及肝弥良, 不能得肉、肝, 乃用屎耳。”“治牛疫气方:取人参一两, 细切, 水煮, 取汁五六升, 灌口中, 验。”众所周知, 动物的传染病很多时候是人类传染病的病源, 中医用獭屎治疗牛马流行病其实就来自于中医理论, 人参治疗瘟疫也是来自中医药 (如李东垣的《脾胃论》等书) 。现代兽医学中, 中医理论也得到了很好运用。

中医药用于防治动物疾病的例子很多, 据报道, 有人用麻黄汤治疗禽流感, 对禽流感效果很好。对其加以研究, 推广运用, 不仅能够很好地服务我们的生产活动, 也能很好地净化生活环境, 创造安全、舒适的生存环境, 促进人与动植物和谐相处。

“中医+”思维应该是“大中医”思维, 其不仅仅是中医与其他行业的结合, 或其他行业资源服务于中医药工作和人的健康, 而是两者之间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 互相影响, 互相改善。
2 发展中医药须有“大健康”视野
马克思主义认为, 事物具有普遍的联系性, 这种普遍联系性无处不在, 无时不有。人类健康是件非常复杂的事情, 不仅与人类自己有关, 还与周围环境有关。从空间上说, 与人类接触到的东西, 如空气、水、阳光、食物、内在情绪等都有关;从时间上讲, 祖先的疾病基因可能对人的一生产生影响。小时候的一次感冒可能会给人留下严重的后遗症。所以无论时间还是空间, 人体的健康都是一个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 而不是简单的个体健康。
2.1“大健康”需要中医+环保
有调查显示, 发达国家的癌症发病率普遍高于发展中国家, 其根本原因就是发达国家的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 污染程度相对较高。所以大健康的养成必须有环境做保障。保护环境不仅能够帮助人类避免各种自然灾害, 还能够改善人类生存环境。
要实现全民健康, 环境健康更重要。中医药在传承发展过程中需要与环境保护一同发力, 致力于建设更好的生存环境。只有这样, 才能保障人类的身体健康。以雾霾为例, 虽然中医药可以通过汤药、针灸等方式改善雾霾综合征的症状, 使人更舒适, 但始终还是会对人体造成伤害。所以中医药理论必须结合现代环境保护理念, 在实践中共同发力。
2.2“大健康”需要中医+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导致人类疾病的重要原因中, 七情是各种疑难杂症的一个重要因素, 特别是各种癌症。癌症病人一般都是长久的情志问题外加不注重调解身体导致的疾病。
“大健康”必须注重人的情志, 而情志的引发都是由人与人之间的社会活动导致的。健康的社会人伦关系需要积极向上、正能量充足的健康文化引导, 所以“大健康”建设必须与文化建设结合, 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实现全民健康。
另外, 中医药的疾病观念和对生命的认识, 人性论是非常好的哲学理论资源,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能够成为活水源头, 成为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亮点。以中医药的性情论开发出一套符合中华民族的新伦理、新管理理念, 这是中医药除治病救人外的运用, 诚如古人所说:“上医医国, 下医医人”“不为良相, 便为良医。”
2.3“大健康”需要中医+城市规划
饮食居处是日常影响人类健康最重要的因素, 一个城市的规划、建筑取址、房屋设计、采光、通气等都会对人类健康产生影响。应建立“大健康”理念, 运用中医药理论指导选址。如海景房一般有潮湿的特点, 对患有风湿性疾病的人来说就不太适合居住;有些房屋地处阴冷面, 采光不好, 体质虚寒的人就不适宜。现代人的不少疾病与住房有关, 对此很多人不了解, 医生也很少过问, 故导致疾病难以治愈, 或反复发作。
所以中医药与“大健康”理念房地产、设计等行业相结合, 可指导人类更加健康的生活。
2.4“大健康”需要中医+经济建设
近几十年, 中医药在对接经济发展中落后了, 中医院中的中医药成分越来越少。虽然这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不可避免的, 但由于中华文化最具包容性和韧性, 所以能够从自身突破, 很快适应新型社会的发展。
中国在城市化进程中, 以农村为社会根本的文化受到很大冲击。农民是我国占大多数人口的人群, 始终是我国的立国之本, 也是发展的服务对象。十九大提出的“振兴乡村战略”, 是兑现“使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带动全民富裕”的承诺。从另一个方面说是中华民族强起来的过程中必须要走的一个过程。中医药的社会基础在农村, 但现代农村缺医少药, 很多贫困县很少能看到中医。中医药发展一定要有历史的眼光, 要有“大健康”的视野, 从历史的进程中看到发展的方向, 从历史的实践中找到着力点。
3 中医药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不是目的, 是走向全民健康和全面小康、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途径。在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的过程中, 实现中医药养生文化创新性发展是手段, 是发展中医药、服务人民健康的手段;创造性转化是目的, 即将中医药资源转化为健康医疗资源, 转化为文化创新资源, 转化为经济资源, 转化为民族自信资源, 转化为民族标签资源。
综上所述, 中医药的传承发展需要理论联系实际, 需要建立“大中医”思维, 用中医药理论指导疾病治疗、健康养生、农业生产、环境保护和城市规划, 避免走弯路、老路, 避免人类健康受到更大伤害。

相关文章

湘ICP备2023018388号-1网站地图职业技能证书报考.医考咨询同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