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寒之后:听说你还在预防流感,我们都开始预防胃痛、中风疾病了!
每年的十二月份,庆余阁就会公布以份第二年的养生计划,算作是对广大网友一直微信公众号的回报,但是这个文章未必会有很多人看,很多人也看不懂。只有真正看懂的人才能从中获益,所以我们一直在跟进节气的变化,虽然外面有很多关于五运六气的文章,只是这些文章都是大而化之的,不会像庆余阁一样用之指导实践,用之临床。
2018年的五运六气预测文章中其实已经预测了冬季的气候特点,也明确说过,流感即使有也不会很强。事实上,流感直到近日才开始引起广泛的重视,但是这次流感估计要令人失望了,因为还没起来呢,流感马上又要成为过去式了。
流感如强弩之末,中风方兴未艾
虽然不少专家近日开始写关于流感预防的文章,事实上,流感已经是强弩之末,没有几天的活跃机会了,而有机会继续兴风作浪的是中风及脾胃疾病,在此流感就不再花大量篇幅讲解了,进入即将要人命的中风。
风为白病之长
学过中医的人都知道,风为百病之长,,明代的张景岳认为:“风之始入,自浅而深,至其变化,乃为他病,故为百病之长。”清代的章虚谷云:“诸邪伤人,风为领袖。”按照张景岳、章虚谷的说法,风其实是其他疾病发生的先导。《内经》所云:“虚邪贼风,避之有时”,“圣人避风,如避矢石焉”。意思就是说,风邪是所有其他邪气进入体内的先导,在疾病发生的过程中会发挥带头大哥的作用。
中风,在《内经》中分成了四种:偏枯、风痱、风懿、风痹是也。
偏枯宜调肝胆
其中,有的人是得了偏枯:偏枯者,半身不遂,肌肉偏不用而痛,言不变智不乱,病在分腠之间。温卧取汗,益其不足,损其有余,乃可复也。这种是最轻的中风,很多正常人都有,但是很少人会注意,比如有的人上半身出汗,下半身不出汗,有的人左半身不出汗,右半身出汗,出现了左右不对称,这种就是很长见的偏枯。
出现这种偏枯,一般可以使用半夏白术天麻汤,比如岳美中先生就用这个方治疗过一些稀奇古怪左右不对称的疾病。
半夏白术天麻汤同名方剂约有四首,其中《医学心悟》卷三记载者为常用方,其组成为半夏9g、天麻6g、茯苓6g、橘红6g、白术18g、甘草3g,具有燥湿化痰,平肝熄风之功效。主治风痰上扰证。本方为治疗风痰眩晕的常用方剂,现代常用于治疗耳源性眩晕、神经性眩晕等属风痰上扰者,或者是以痰饮为主导致的高血压。此方可以用以治疗,预防因为有左右不对称导致偏枯可能的患者。
风痱补气血
还有的是得风痱证,所谓风痱者,身无痛,四肢不收,智乱不甚。言微可知,则可治。甚则不能言,不可治。
对于这种人,身体没有疼痛的反应,但是手脚不听使唤,神志方面也没有大的异常,一般对于这种疾病,《千金方》给出的治疗方案是小续命汤。
小续命汤:治中风冒昧不知痛处,拘急不得转侧,四肢缓急,遗矢便利。此与大续命汤同,偏宜产后失血并老小人。
麻黄桂心甘草(各二两)生姜(五两)人参川芎白术(前方用杏仁)附子防己芍药黄芩(各一两)防风(一两半)
上十二味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古今录验》无桂心,名续命汤,胡洽《千金翼》同。)
其实这种疾病有点类似于现代的周围神经系统疾病,出现了手脚酸麻不得力等问题,甚至有的肌肉萎缩等问题也可以得到很好的治疗。这个方的重点在于人参,白术等补气的药物,稍微又加了麻黄,杏仁,附子等温阳之品,对于中风初起的患者都有很好的治疗性效果。
风懿要补肾
在很多高血压患者中,肾虚是导致高血压的根本原因,所以在疾病发生重大转向的时候,就会出现肾虚的现象。这种就类似于现代的脑梗。
所谓风懿者,奄勿不知人,咽中塞窒窒然。(舌强不能言,病在脏腑,先源作眼下及鼻人中左右白者可治,一黑一赤吐沫者不可治。)
《金匮要略》中将这种情况列为一种,在后面的附方中,《近效方》朮附子汤,治风虚头重眩,苦极,不知食味,暖肌补中,益精气。
白朮(二两)附子(一枚半,炮,去皮)甘草(一两,炙)
右三味,剉,每五钱匕,姜五片,枣一枚,水盏半,煎七分,去滓,温服。
针对这种阳虚的肾虚,可以着重考虑,也可以用附子理中丸作为替代品,只不过疗效没有那么好而已。
风痹要补气
风痹的症状,其实也是没有明确,但是风痹经常与湿痹、周痹、筋痹、脉痹、肌痹、皮痹、骨痹、胞痹相互对比,形如风状,得脉别也,脉微涩,其证身体不仁。
《金匮要略》又把风痹叫做血痹,其中记载:血痹病从何得之?师曰:夫尊荣人,骨弱肌肤盛,重因疲劳汗出,卧不时动摇,加被微风,遂得之。但以脉自微涩,在寸口、关上小紧,宜针引阳气,令脉和紧去则愈。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
黄芪(三两)芍药(三两)桂枝(三两)生姜(六两)大枣(十二枚)
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
一般来说,出现了四肢麻痹不仁的现象,或多或少都需要考虑是否是风痹,通常情况下可以按照原方抓药,服药一段时间后就会消失。比如,很多人坐久了就会手脚麻痹,或者蹲久了就会麻痹,此时也可以服用黄芪桂枝五物汤。
除此之外,中风还可以根据情况的轻重,而有中腑、中脏、中血脉、中经络之分。古人认为中腑者为在表。中脏者为在里。中血脉、中经络俱为在中。在表者宜微汗在里者宜微下,在中者宜调荣。中腑者,多着四肢,手足拘急不仁,恶风寒,为在表也。
中风分阴阳
但不管如何,又可以根据大体的情况,分为两种,一种是阳虚,一种是阴虚,《寿世保元》将这两者分别用一个方预防:
一种是阴虚,精血一亏,即水竭而心火暴甚,肾水虚衰,不能制。出现心烦,腰脚无力,舌苔薄,则阴虚阳实,而热气怫郁,心神昏冒,筋骨不用。悉宜六味地黄丸,或汤或丸皆可。
怀生地黄(酒拌蒸一日令极黑晒干八两)山茱萸(酒蒸去复选肉四两)牡丹皮(去骨三两)怀山药(四两)白茯苓(去皮三两)泽泻(三两)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钱。空心盐汤任下。忌三白,兼补右尺相火。
注意:用六味地黄丸的契机肯定是阴虚,肾虚腰酸,腿脚无力,重要的一点是舌质红,苔不厚不腻,同时还有胃口大,手脚温暖。一般对于满脸红光,精神亢奋的人比较对症。
一种是阳虚,所谓阳虚,其实就是脾胃虚,因内伤者,非外来风邪,乃本气自病也。多因劳役过度,耗散真气。忧喜忿怒,伤其气者。
宜补中益气汤:黄芪(蜜水炒一钱五分)人参(去芦一钱)白术(去清芦炒一钱)陈皮(一钱)当归(酒洗一钱)柴胡(去芦五分)升麻(五分)甘草(炙一钱)
上锉一剂。生姜、枣子。水煎服。加酒炒黄柏三分。以滋肾水。泻阴中之伏火也。红花三分。而入心养血。
这种患者一般有气虚的表现,表现为无力,肠胃消化不良,胃口不佳,很多时候还会出现器官下坠等现象,一般都有舌苔比较厚,腻的等特点。
不分阴阳预防
其实将预防中风从四种,简化到两种,还有一种方法就是简化到一种,那就是部分阴阳预防中风。那么这种情况下,一般就是从脾胃入手,我着重推荐:六君子汤。
主要组成为:半夏10陈皮10红参10白术10茯苓20甘草10
然后根据具体情况加减,如果出现了阴虚,则加入黄柏、知母,如果出现血虚,则加入熟地、当归;如果阳虚明显,则加入干姜,肉桂;如气虚明显,出现了手脚麻痹,就加入黄芪,白术加量。
很多人看了我们的文章,不,这样你会错过很多“治未病”的机会;很多人,看了一篇文章,不看其他文章,这样你就落伍了,因为气候总在变,疾病谱也一直在变,不跟上时代,那就是不靠谱!
大寒以前,我们的气候是以寒湿为主,而大寒之后,气候就是以厥阴风木为主,很多脾胃不舒服的人开始难受了,因此有了这篇长篇大论!
原创不易,早早的告诉大家将要生病的情形,欢迎大家转发,奔走呼号,告诉亲朋好友吧!
精彩回放:
越鞠丸:这两天有课,不敢吃,怕睡着!
小柴胡汤可以治疗癌症?这些骚操作你get到了么?
治疗流感有神方,海葬留下神术汤!
附子理中丸,为何成为预防感冒的灵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