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改变气质与命运,但不是每一个人都适合!
韩寒说,懂了那么多道理,依然活的不好。成为了一时间的时髦自嘲,确实也是,读书多的人未必能够活的很好。
历史上被读书所误的人太多了,第一个为读书所误的就是王莽,王莽是汉代的儒家代表人物,因为读书多,在他登上帝位之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启用了一系列的读书人,但是最后落得个于未央宫,被农民起义军杀死的下场。
王莽在社会改革时,因为深受儒家的影响,从官职到民间土地都实行《周礼》中的制度,所谓的天地春夏秋冬六官,井田制,凡天下田皆是王田的制度,在当时的大多数大地主和中小地主的反对中,王莽从不可一世到灭亡,只用了几年的时间。
历史上很多读书人多的皇帝其实都是王国之君,最典型的就是明朝的末代皇帝崇祯帝,崇祯帝是一个受圣贤教育非常严重的人,在上朝的时候经常跟群臣辩论宋明理学的一些道理,但是他最终失败了。
然而,在他们的对立面,很多只字不识的人却成为最大的成功者,比如汉代的开国皇帝,刘邦。刘邦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流氓,没有文化,也不读书,但是他在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能够成就一番事业,最终成为成功者。刘宋的开国皇帝刘裕,一辈子不读书,不识一字,但是他能够在南朝这种非常讲究文化底蕴的年代成就一番事业,据统计,他一辈子废了六个皇帝,东晋的最后两位皇帝是他废的,造反的玄恒,南燕的慕容恪,后秦的姚泓,还有在成都称帝另外一个叛国者。
在这两位深受文化熏陶和文盲之间的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其实就向我们昭示一个道理,读书未必真的能改善我们的生活。
什么样的人不适合读书,或者会被读书所误呢?
书籍
在读史书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刘邦这个人最大的特点就是能够吸纳好的建议,能够当机立断。只要有人给刘邦提意见,“高祖未尝不曰善”,也就是不管什么人向他提意见,他都不会反对,但是照不照着这个实施就要深思熟虑了。
他也有时候犯错,比如刚开始的时候有人建议刘邦封六国的后人为诸侯,刘邦觉得主意不错,马上就照做了。但是张良听见了,马上建议收回成命,因为如果封侯六国后人,就没有人给你刘邦打天下了,刘邦又很快听进去了。
刘裕也是一个文盲,从一个普通老百信一直干到皇帝,如果能够多活几年,统一中国也是可能的。
在刘裕和刘邦身上有两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他们都是非常善于听取意见,不固执;而在两个王国之君身上,会发现他们都有一个特点就是理想主义,而且有点偏执狂的意味。
读书明白更多道理,本来就是为了消除偏见,要得到正确的认识。但是,很多人因为偏执,是理想主义者,读越多书,反而越来越偏执,越理想主义。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读书是一个非常好的修养过程,但是对于不少偏执狂、理想主义者来说,这样的人不适合读书。因为在她们那,读书不是减少偏见与空想,而是增强他们的偏见与空想。
比如现在反中医的人士,他们是理想主义者,也是偏执狂,不适合读书,佛教讲这种人有知识障,需要深入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