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样才能坚持中医正道,道统、医统如何接续和创新!?(钱超尘采访纪实)
#纪实#中医
时光回到2013年,那个时候我还是一个学生,因为研究得课题是《诸病源候论》,在其中发现了很多奇怪得事情,于是一发不可收拾,最后在《史记》司马守节的正义之中发现了13个现代版的《黄帝内经》之中没有的条纹,但是书中却明确记载来自《内径素问》,这个时候我拼着一股劲,凭借着当时的考据学基础和文史知识,写了一篇两万余字的考证文章,这篇文章投了几个杂志,都没有被录取,都是以各种奇葩理由退稿了,但是我并不气馁,依然做着研究。
在这种情况之下,我拿着论文拜访了中医圈的文献研究泰斗钱超尘老,钱老看过我的文章之后,给我提出了几个意见,那就是从音韵学的角度看内径的成书,不应该是汉代以后,但是我的结论是成书于唐代,这个概念是中医圈一千年来的第一次,所以内心其实是比较小心谨慎的,多听听长者的意见还是有必要的,于是有了这个请教。
在这次跟钱老的请教的同时,当下非常有影响力的中医书友会的创始人也刚好在那里,因为刚好讨论学术,还认识了一位朋友。这也是一种缘分,几年之后的现在,我们不会想到当年的两个毫无相关的人,以后居然会做类似的事情,都在做中医的知识传播,只不过他做的是将优质内容搬过来,呈现给医生和粉丝,而我则是一直坚持创作,写着自己最想抒发的感情和中医临床心得。
八年之后,因为工作的原因,刚好与医古文研究的学者有一些交集,单位需要安排中国中医药报对中医典籍与语言文化传承项目进行报道,所以联系好中国中医药报的记者前往北京中医药大学进行采访。一大早,我接上中国中医药报的记者,前往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然后由医古文教研室的主任杨东方教授带领我们来到了钱超尘钱老的办公室,简单寒暄几句之后,介绍了我们这次到来的意义。
医古文研究,说白了就是文献研究,我们当下的中医学习,其实绝大多数都是只关注临床和实验,很少有人关注文献,文献的研究很多时候都是最根本性的,只不过这种根本性的东西很少有人掌握,由于如此,所以中医圈的曲解,误解很多,其中《伤寒论》作为故事最多的一本典籍,他的曲解,误解也是中医圈最多的。
插一个题外话,当年面试单位的时候,有一个笔试题目就是如何发展中医药,我在这个论述的题目后面回答的内容就是从三点回答,第一是要重视临床,因为这个才是我们的生命力,一个不会治病的医生,是没有什么话语权的;第二个是实验研究,这个实验研究其实可以弥补很多临床或者我们认知的缺陷,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炎症中医的正确性。最后一个就是文献研究,就是要从文字堆里去找到真理的光辉,这三者是不可或缺的。因为这个答案可能比较少见,所以阅卷的领导后来跟我聊起时,都说对我的答案印象比较深刻。
茴香豆的回有多种写法,茴香豆的豆也有多种含义
寒暄几句,我们就直奔主题,为什么要医古文研究,为什么中医人要知道训诂学,钱老举了一个例子,那就是在我们的华语之中,有一个字叫做:豆。现代人知道,这个豆就是大豆的豆,我们都见过,小学生豆知道,实际上呢,豆的本意其实是古代用来装祭祀品的器皿,古代的大豆叫做菽,什么时候大豆不叫菽,而叫豆呢?这个关键的转折点就是汉代,所以汉代以后的豆都是大豆的意思,而《黄帝内经》之中凡是出现大豆的豆的篇章其实都是两汉形成的,这个是可以断定的。
这是一个以一字来断定文章的时代的方法,其实这个内容在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之中就有提到,《说文解字段注》是每一个考据人必须阅读的经典,舍此别无他法,当然这本书也有一些事不正确的,后世的很多研究,比如后来的王国维、郭沫若之人的考据发现,段玉裁的注解很多是错误的。
钱老作为乾嘉学派的嫡传,从顾炎武到江艮亭,戴震,段玉裁,俞樾,章太炎,黄侃,陆宗达,再到钱老,他们的传承是没有断续的,他们的学术也是又根有源的,学问扎实可靠。
其后钱老又举了一个例子,那就是我们熟知的桃仁,杏仁的仁字,这个字在《说文解字》段注里面,说桃仁,杏仁等用法是在元代之后,而钱老考证出来的是南宋乾道八年的书籍之中就有了,所以我们可以看到现在所传的《伤寒论》之中的杏仁用的是仁字的书籍,都是南宋以后的,不可能是汉代的书籍,正是因为如此,所以可以断定日本康平本,康治本,中国的桂林古本,长沙古本,其实都是伪书,并不是他们所宣扬的那样,是多么的正宗。
确实也是,我们在学习伤寒论的时候,刚开始可能大家没有感觉,但是随着临床的经验积累,特别是我在五运六气的理论和运用上下了功夫之后,会发现张仲景的《伤寒论》写的真的是滴水不漏,而现在传的那些版本的《伤寒论》看起来很有意思,实际都比较的牵强,这也是我一直坚持用宋版的伤寒论。
伤寒论版本很多,错误也很多
去采访,我只是陪同,因为对钱老的学术比较熟,自己也懂一些训诂学的内容,所以听的也稍微认真一些,而且有时也会帮着解释一些概念。在采访的过程中,聊到最多的就是伤寒论,因为这本书关系着整个中医的兴衰,也是中医发展的一个核心经典,没有一个医家绕的过伤寒论这本书,我们当代的很多教材,其实都是从这个本书华彩出来的。
在聊到《伤寒论》的时候,钱老拿出了最近出版的两本书,一本书就是宋版伤寒论,这本书是林亿整理的,在扉页上写着:张仲景述,这个字就比较有意思了,在下面的注解中,钱老注解到林亿妄把述,改成了著,这个是两个完全不一样的意思的。
我们知道,孔夫子说“述而不作”,自己是只述而不作的,也就是说没有自己的观点,没有自己的主观意见,所有的内容都是根据实际来的,这是《伤寒论》的精髓所在,伤寒论没有一个自己的观点,而是将实情一一道来,这些都是临床上来的,并不是我们自己想象出来的,所以我们看《伤寒论》,里面没有张仲景的自己的观点,都是实事求是的内容。
现在很多版本的伤寒论,其实都是有自己的观点在内的,都是经过编纂的,只有成无己的《注解伤寒论》在注解的时候维持了原本的面貌,成无己的注解是基于一种爱国主义者的情怀,成无己的著作在当时是不能在南宋出版的,因为金代的统治者不让他出版,但是成无己在即将去世的时候告诉他的朋友,自己写了这么几本书,希望能够带到南宋进行出版,这才有了这部书籍。
我在讲课的时候,采用的就是成无己注解的伤寒论,其中的很多观点也是非常的精准的。当下很多版本的伤寒论,其实混淆了我们的视听,我们变得无所适从了,这也是学术界一直在争论一些本来不必要争论的内容的一个根本原因。
为什么要挑选版本,因为很多伪书把中国的学术搞乱了,大家都在争论一些没必要争论的东西,就好比中西医之争一样。
中医的道统在哪,训诂学还能振兴么?
中医圈的人,从资深的专家,到资深的爱好者,其实并不会关注文本本身,都是一个实用主义者,谁的方法有用,那就是谁的正确,而不会在乎所谓的这些文本的正确与否。实际上,我们现在讲的话语权,中医为什么没有话语权,其中最关键的就是我们已经不说中国话了,特别是白话文运动之后,我们已经市民化了,并不是精英化的社会,市民化的社会,就很难形成一个话语权的主导,因为社会没有了权威,都是普罗大众。
当下的国际话语权,其实都是来源于西方的精英社会,好比20世纪,其实大多数话语权都在德国,而不再美国,为社么?因为,那个时候的顶级学术期刊都是在德国发表的,只是在二战之后,德国话语权旁落,最后才有了现在美国的科技领先。
如果中医药要恢复话语权,其中一个关键的要素就是要恢复一种权威,一种精英的学术,这种学术必定也是要由中国的语言文字作为载体的,如果没有了中国语言文字的载体,话语权是不可能掌握在中国人手上的。
历来的中国知识分子,其实都相信一句话,那就是所谓的“文以载道”,如果说文章不能承载道统,那么这个文章就没有其文章的意义了,这也是现在中医圈的一个怪现象,问你发了多少分的文章,如果没有发几分的文章,那就是没有影响力,这其实就是在用别人的话语权来规范自己。
中医要想接续自己的道统,要想把话语权拿起来,那中国的文脉是不能断的,文脉不断,则道统不断,道统不断,则话语权自然就会回归。国家现在才意识到这个,在慢慢的改变,特别是将英语的权重在减低,其实是很正确的。
当然,中医圈很多大咖,实际上我没有听到过相关的论述,这也可能是中医式微的一个根本原因。中国的道统怎么继续?如何接续,其实这个话题才是我们今天采访要最终得出的结论,我作为一个自由媒体人,所以有自己的思考,但是我的思考其实是不方便发表出来的。
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要守正创新,要传承精华,要构筑我们的华语体系,这种全球朝贡的话语体系,我们已经早就造就了,只是这个话语体系在白话文运动的过程中溶解了,在走向全民皆商的市民社会中消融了。
中国的道统,一直以来都是由两个流派来接续,在前是汉代的体系,他们的思维是整个中国人的思维,也就是我们熟知的象数思维,还有一个就是宋代的学术,这个就是宋学。汉学研究的是宇宙,最讲的就是时空,这个是永恒的,千百年来的所有研究,其实都是围绕着这个来研究;而宋学研究的就是人性,这个人性是永恒的话题,古今中外的所有东西都概莫能外。
我们需要构建的话语体系,不是一个崭新的,而是一个改良的,一个子内而外爆发出来的体系,如果需要重建,那也是那种精英主义的思维模式的重建,而不是当下的市民社会的话语重建,这种重建是从学术评价开始的,也就是学术。
孟子说,为天下不难,不得罪于巨室。中国的话语体系,全在中国的知识分子,如果要重建话语体系,本质上就是要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知识分子的认知,还有中国知识分子的价值观,但是我们自己的道统都接续不上,怎么去重建话语权呢?
重建话语权,其实就是要从汉语文学开始,而这个需要回归到训诂学这门自古以来认为是“小学”的学科开始。
下面是少阁主为大家准备的百日筑基课程,专门给给位想从零开始学,但是没有途径的人讲解的筑基课程,即学即会,有理论,有经验,有方法,有理念:
中医筑基第九讲:气喘只能用激素?中医治疗有绝招!
中医筑基第八讲:想吃饭,吃不下怎么办?中医教你几招!
中医筑基第七讲:心脏病分九种?什么是胆心病,什么是胃心病?
中医筑基第五讲:疟疾、痢疾的辨证论治,如何灵活运用中医理论!?
中医筑基第五讲:咳嗽分几种,这么简单的疾病为什么总是困扰着你?!
庆余阁中医筑基第四讲:人到中年不容易,容易累,容易虚,容易劳,这节课教你如何为中年加油!
庆余阁中医筑基第三讲:中风的预防、急救与恢复,中医的特色在急救!?
庆余阁中医筑基课程第二讲:如何学好中医(下)
庆余阁中医筑基课程第一讲:如何学好中医(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