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中医学习 / 正文

「转」【名医访谈·郭俊杰】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名医访谈郭俊杰】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转自公众号:山西市场导报新媒体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jM5ODk2NjY4Mg==&mid=209070983&idx=2&sn=948c252fa98a0d0031c54e1ba5c95cbb

三晋大地,人杰地灵,中医药文化浓郁,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近现代,山西名医辈出,诸如李翰卿、白清佐、韩玉辉、刘绍武都在漫长的中医历史上留下了晋医的足迹。

由山西日报报业集团指导,山西省中医学会、山西省中西医学会,山西省针灸协会主办,山西市场导报协办的“寻找山西名中医”活动正在进行中。活动主要对山西省内的中医文化和代表人物进行报道和整理,在本刊以专栏的形式加以呈现,以飨读者,共同弘扬我省中医文化,促进中医文化事业的发展。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访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糖尿病研究所所长、山西省中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全国医德标兵、“全国青年文明号”集体荣誉获得者、省级优秀专家、名医、主任医师、教授郭俊杰

郭俊杰,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省级优秀专家,名医,现任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糖尿病研究所所长,山西省中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兼任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山西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内分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山西省医师协会内分泌医师分会副会长,山西省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分会常务理事,山西省糖尿病防治办公室专家组成员,山西省医学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委员。

在三十多年临床科研教学工作中,注重传统医药与现代医学的结合,积极探索内分泌代谢系统疾病的中西医结合疗法,提出用益气养阴,化浊通络法治疗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研制益气化浊胶囊、九味散结胶囊、解郁化痰胶囊、生津健脾胶囊等制剂,形成一套标本兼顾,注重脾肾,调理气血,补虚与祛瘀同施的中医药疗法,着重于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胰岛素抵抗、甲状腺疾病及突眼、痛风、内分泌紊乱等疾病的研究治疗。参加1项“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研究,主持参与8项省部级科研项目,其中3项获省科技进步奖,参加9项国家新药临床研究,获国家发明专利1项,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专著3部。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 【初唐】 虞世南《蝉》

郭俊杰,1962年出生于山西省阳泉市郊区。1978年考入山西医学院中医大学班。1984年1月参加工作,至今已经在医疗战线奉献了近32个春秋。

郭俊杰上大学时,正赶上改革开放初期,当时的大学生为了报效国家,喊出了“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的口号,鼓舞了无数青年勤奋务实,为民族复兴贡献力量。郭俊杰也深受影响,在他的从医岁月里,总是习惯脚踏实地,从我做起。以现在的看病难、看病贵为例,郭主任认为,这种情况的发生有体制的原因,有社会的原因,而体制的变更、社会的完善需要时间,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有责任从自身做起,为改变这种状况尽绵薄之力。

尽管是学中医出身,但郭主任对西医并不陌生,更不排斥,他主张二者科学结合,互为补充,一切以“有利于治疗疾病有利于患者康复”为出发点。他举例说明:“即使西医的指标正常也并不等于患者的身心就完全健康,比如多汗便秘以及病人的主观症状等,中医就可以大显身手”。

现代医学不是希波克拉底时代的西方传统医学。现代医学和自然科学的兴起密不可分,整个社会把注意力从玄学思辨转移到观察真实事物,运用理性逻辑去推理发现自然的内部规律。现代医学虽从西方传入,但并非西方专利,里面包含了中医等很多国家的贡献。中医传统药方青篙治疟疾,把青篙素通过化学方法提取出来制成现代药物,造福全人类。精研医术,造福病患
郭主任所在的山西省中医院内分泌科,主要治疗三大类疾病: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甲状腺病和痛风。

一是糖尿病。中医称消渴,泛指以多饮、多食、多尿、形体消瘦,或尿有甜味为特征的疾病。《黄帝内经素问奇病论》中称为“消瘅”。口渴引饮为上消;善食易饥为中消;饮一溲一为下消,统称消渴(三消)。《证治汇补消渴》:“上消者心也,多饮少食,大便如常,溺多而频。中消者脾也,善渴善饥,能食而瘦,溺赤便闭。下消者肾也,精枯髓竭,引水自救,随即溺下,稠浊如膏。”《外台秘要》:“渴而饮水多,小便数,无脂似麸片甜者,皆是消渴病也。”即现代之糖尿病。《太平圣惠方》:“夫痟渴者,为虽渴而不小便也。”

太原64岁的李女士是糖尿病患者,平时用西医治疗,效果较好,指标也基本正常。但是患者始终感觉口干、口苦,西医西药无能为力。郭主任检查发现,患者舌苔黄腻,且头闷如裹,肢体困重,诊断为“湿热壅盛”。郭主任施以“清热利湿”的七副中药,一周以后,症状大为减轻。一个月后,口干口苦已经完全消失。
在一次郭俊杰教授主持的科普培训现场,一位魏警官现身说法:“我是郭俊杰大夫的病人,有严重的糖尿病,去年5月经过郭大夫一个多月的精心治疗,又按照他的‘五套车’综合疗法坚持治疗,现在各项检测都很正常,治疗极其成功。”

二是甲状腺病。中医叫瘿病,是以颈前喉结两旁结块肿大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类疾病。古籍中有称瘿、瘿气、瘿瘤、瘿囊等名者。战国时期《庄子德充符》即有“瘿”的病名。而《吕氏春秋季春纪》所载“轻水所,多秃与瘿人”不仅记载了瘿病的存在,而且观察到瘿的发病与地理环境密切有关。《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瘿瘤证治》提出了瘿病分类法:“坚硬不可移者,名曰石瘿;皮色不变,即名肉瘿;筋脉露结者,名筋瘿;赤脉交络者,名血瘿;随忧愁消长者,名气瘿”,并谓“五瘿皆不可妄决破,决破则脓血崩溃,多致夭枉。”其对本病的分类更切合临床实际,治疗以内服药物为主。

忻州47岁的郑先生,为甲状腺功能减低的甲减病人,腿和脚都很肿。多方辗转看西医,效果始终不明显。患者自叙下肢憋胀、疲乏,如穿重靴,如踏棉花,有力使不上。郭主任望闻问切后,认为症在肾脾,兼及肺部(肺主皮毛),决定施以中西医结合治疗,适量补充甲状腺素,更施以“温补脾肾,活血利水”之方。3个月后,症状大为减轻,半年后各项指标以及症状均恢复正常。

三是痛风。中医叫痛风、痛痹、历节、脚气等症。元朱丹溪《格致余论》云:“痛风者,大率因血受热已自沸腾,其后或涉水或立湿地;寒凉外搏,热血得寒,汗浊凝滞,所以作痛,夜则痛甚,行于阳也。”明张景岳《景岳全书》认为,外因阴寒水湿,湿邪袭入皮肉筋脉;内由平素肥甘过度,湿壅下焦;寒与湿邪相结郁而化热,停留肌肤;病变部位红肿潮热,久则骨蚀。清林佩琴《类症治裁》:“初因风寒湿郁痹阴分,久则化热致痛,至夜更剧。”

56岁的老王是痛风患者,由于饮食不注意,经常发病,脚部红肿热痛,尤其是大拇指,疼得像要掉下去一样。郭主任施以口服中药,以清热燥湿,化瘀通络为法,半个月后症状大为缓解。

多年来,经郭主任亲手治愈的患者不计其数。不论白天、黑夜,他都忙得不可开交,工作时忙得连水都顾不上喝,极少能按时下班。许多患者病情痊愈,为表感激之情,要送钱送物,郭主任始终婉言谢绝。许多患者送来锦旗、表扬信,要张贴、悬挂,他也总是卷起收好,从不外挂。郭主任淡淡地说:“把病治好是自己的本职工作,不需要炫耀。”
以德服人,以身作则
郭主任说,做名医就要做老百姓认可的名医,踏踏实实做学问,实实在在接地气。医患要平等,患者不是来求医生的,没有谁高谁低之说。医院本质上应该是一个服务机构。平时工作中,医护人员公事公办当然无可厚非,但能不能再上一个台阶,就是对患者更有礼貌、更有耐心,遇到矛盾能够换位思考、共情理解。医患之间,看问题有分歧,很正常。疾病是很痛苦的,很多人得了病以后把性格都变了,再加上路途颠簸,饮食不周,患者来到医院,偶尔带些情绪,也是可以理解的。这时候,就要体谅对方的难处,不要争执,以心换心。

采访郭主任,有一个明显感受,就是他很少提自己,总是在推出团队。对此,他是这样解释的:作为科室负责人,难免遇到一些事情,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有冲突、有矛盾,这时,就要把集体利益放在第一位,从大局出发处理事情。比如去条件差的地方下乡支农,自己首先带头报名;多年春节的年三十、初一都是自己值班,让其他同志休息;遇到危重病人,不管节假日还是深夜,只要得到消息,就立即赶到医院组织抢救,第二天又按时上班;科里同志生病住院,或家中有大的事情,总要抽时间去看看。现在科里同事能积极主动工作,可以说令行禁止,这个不单是靠主任的权力,更多的是靠“德”、靠“心”取得的。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郭俊杰教授最爱的诗句,也是他的工作宗旨。在郭主任的带领下,省中医院内分泌科获得团中央授予的“青年文明号”和山西省“五一劳动奖状”。

本报通讯员 许永平

郭俊杰医生出诊安排:

山西省中医院:周一、五、日上午,周三全天
山西省中医院和平分院:周四上午
科室电话:0351-4668390

来源:山西市场导报健康周刊
编辑:薛维萌

更多名医访谈内容请点击

相关文章

湘ICP备2023018388号-1网站地图职业技能证书报考.医考咨询同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