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千中中药中,有一种药名非常特殊,因为只有他是用一位皇帝的名字命名的,它就是刘寄奴。它是南北朝时期宋武帝的小名,宋武帝是南北朝时杰出的政治家,被誉为“南朝第一帝”。大家都知道,在古代直呼皇帝的名号是犯忌讳的,搞不好会招来杀头之祸。那味药和宋武帝有啥渊源呢,竟敢用他的小名当名字。 相传刘寄奴当皇帝之前,曾率兵出征新洲,敌兵主力被消退其残余军马逃奔到山林中匿藏。宋武帝带兵追剿,被一条横路上的巨蛇挡住了去路,于是张弓搭箭射中巨蟒,蛇负伤而逃。 第二天,宋兵待兵到林中继续搜查敌军残余,听见有人悄悄私语和岛药的声音,便派士兵前去查看。士兵循声走去,只见数名童子正在捣药,士兵正欲举刀杀之,众童子伏地哀求说“我等并非敌兵,只因为昨日刘将军射中我主,我主疼痛难忍,故命我等捣药治伤。 士兵将此回禀宋武帝。宋武帝感到诧异,本想看个究竟,但走进一看,童子突然不见了,只见地上有草药数多,遂命士兵将中药带回。依青衣童子所述,将这种中药试敷金疮,甚是灵验,便在军中推广使用。那个时候士兵不知道这个中药叫什么名字,大家认为是宋武帝射伤蛇得药,便将此命名“刘寄奴”。宋武帝体恤士兵,也欣然同意。 自此以后,民间便多了一味金疮名药。像平常擦伤,碰伤,我们就可以取10克刘寄奴研成粉末,涂在破伤处,用纱布包裹,会起到疗伤止血的作用。 1、刘寄奴治小儿尿血,新者研末服。《纲目》 2、刘寄奴治汤火疮:刘寄奴为末,先以糯米浆,用鸡翎扫伤著处,后掺药末在上,并不痛,亦无痕。大凡伤著,急用盐末掺之,护肉不坏,然后药敷之。(《本事方》) 3、刘寄奴敛金疮口,止疼痛:刘寄奴一味为末,掺金疮口,裹。(《本事方》刘寄奴散) 4、刘寄奴活血通经,养阴清热,主治产后恶露不尽,脐腹XIU痛,状热憎寒,咽干烦渴。(《圣济总录》刘寄奴汤) 5、刘寄奴治产后百病血运:刘寄奴、甘草。上二味等分,锉如麻豆大。每服五钱匕,先以水二盏,入药煎至一盏,再入酒一盏,再煎至一盏,去渣,温服。(《圣济总录》刘寄奴汤) 6、刘寄奴治霍乱成痢:刘寄奴草煎汁饮。(《圣济总录》) 7、刘寄奴行血通经,主治经水不来,发热腹胀。(《沈氏尊生书》紫葳散) 8、刘寄奴治风入疮口肿痛:刘寄奴为末,掺之。(《圣惠方》) 9、刘寄奴治产后恶露不尽,脐腹疞痛,壮热憎寒。咽干烦渴:刘寄奴、知母(焙)各一两,当归(切,焙)、鬼箭羽各二两,桃仁(去皮、尖、双仁,炒)一两半。上五味粗捣筛。每服四钱匕,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渣,温服,空心食前。(《圣济总录》刘寄奴汤) 10、刘寄奴消焮肿痈毒,灭汤火热疼。《本草蒙筌》 11、刘寄奴疗金疮,止血为要药;产后余疾,下血、止痛。《开宝本草》 12、刘寄奴草,其味苦,其气温,揉之有香气,故应兼辛。苦能降下,辛温通行,血得热则行,故能主破血下胀。然善走之性,又在血分,故多服则令人痢矣。昔人谓为金疮要药,又治产后余疾、下血止痛者,正以其行血迅速故也。《本草经疏》 13、刘寄奴主破血,下胀。《唐本草》 14、刘寄奴治大小便血:刘寄奴为末,茶调,空心服二钱。(《濒湖集简方》) 15、刘寄奴治赤白下痢:刘寄奴、乌梅、白姜等分。水煎服,赤加梅,白加姜。(《如宜方》) 16、刘寄奴治血气胀满:刘寄奴穗实为末。每服三钱,煎酒服。(《卫生易简方》) 17、刘寄奴治被打伤破,腹中有瘀血:刘寄奴、延胡索、骨碎补各一两。上三味细切,以水二升,煎取七合,复内酒及小便各一合,热温顿服。(《千金方》) 18、刘寄奴治心腹痛,下气水胀、血气,通妇人经脉症结,止霍乱水泻。《日华子本草》 19、刘寄奴治心气痛,疳疮出血。《本草求原》 20、刘寄奴止血止痛,主治创伤出血疼痛。(《本事方》刘寄奴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