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惠民经方文章 / 正文

吴茱萸汤在皮肤科中的运用

  【药物组成】 吴茱萸 人参 生姜 大枣 【服用方法】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渣,温服七合,日三服。 【功 用】 温中补虚,降逆止呕 【今用处方】 吴茱萸15党参10生姜10大枣10 【经典方证】 (1)食少欲吐,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 (2)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3)干呕吐涎沫,头疼者,吴茱萸汤主之。 【方证要点】 主治肝胃虚寒,浊阴上逆证。食后泛泛欲吐,或呕吐酸水,或干呕,或吐清涎冷沫,胸满腕痛,巅顶头疼,畏寒肢冷,甚则伴手足逆冷,泄泻,烦躁不宁,舌淡苔白滑,脉沉弦或迟。 【适用病症】 (1)荨麻疹 患者呕吐酸水,或干呕,或吐清涎冷沫,胸满腕痛,巅顶头疼,畏寒肢冷,泄泻,烦躁不宁,舌体胖大,苔白滑,脉沉弦或迟,可投本方合五苓散酌加瓦楞子,荆芥,防风,蝉蜕,路路通等中药治疗。 (2)银屑病 患者呕吐酸水,或干呕,或吐清涎冷沫,胸满腕痛,巅顶头疼,畏寒肢冷,泄泻,烦躁不宁,舌体胖大,苔白滑,脉沉弦或迟,可投本方合五苓散酌加瓦楞子,土茯苓等中药治疗。 (3)湿疹 患者呕吐酸水,或干呕,或吐清涎冷沫,胸满腕痛,巅顶头疼,畏寒肢冷,泄泻,烦躁不宁,舌体胖大,苔白滑,脉沉弦或迟,可投本方合五苓散酌加瓦楞子,荆芥,白鲜皮等中药治疗。 (4)口周皮炎 患者呕吐酸水,或干呕,或吐清涎冷沫,胸满腕痛,巅顶头疼,畏寒肢冷,泄泻,烦躁不宁,舌体胖大,苔白滑,脉沉弦或迟,可投本方合香砂六君子汤治疗。 【注意事项】 大量吴茱萸可引起视力障碍,错觉等,建议久煎为宜。 解析:本证多由肝胃虚寒,浊阴上逆所致,治疗以温中补虚,降逆止呕为主。肝胃虚寒,胃失和降,浊阴上逆,故见食后泛泛欲吐,或呕吐酸水,或干呕,或吐清涎冷沫;厥阴之脉夹胃属肝,上行与督脉会于头顶部,胃中浊阴循肝经上扰于头,故见巅顶头痛;浊阴阻滞,气机不利,故见胸满脘痛;肝胃虚寒,阳虚失温,故畏寒肢冷;脾胃同居中焦,胃病及脾,脾不升清,故见大便泄泻;舌淡苔白滑,脉沉弦而迟,均为虚寒之象。方中吴茱萸味辛苦而性热,既能温胃暖肝祛寒,又能和胃降逆止呕,为君药。生姜温胃散寒,降逆止呕,为臣药;人参益气健脾,为佐药;大枣甘平,合人参益脾气,为使药。 【配伍特点】 温中与降逆并施,寓补益于温降之中,共奏温中补虚,降逆止呕之效。 【运用】 本方用于肝胃虚寒,浊阴上逆证,临床应用以食后泛泛欲吐,或呕吐酸水,或吐清涎冷沫,畏寒肢冷,舌淡苔白滑,脉沉弦或迟为辨证要点。 【加减化裁】 若呕吐较甚者,加半夏、陈皮、砂仁以增强和胃止呕之功; 头痛较甚者,加川芎以加强止痛之功; 肝胃虚寒重证,加干姜、小茴香温里祛寒。

相关文章

湘ICP备2023018388号-1网站地图职业技能证书报考.医考咨询同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