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干姜,是无人不晓。姜与中国人乃至日本人,印度等亚洲人的日常生活关系太密切了。作为香辛调味料,生姜能除腥解腻,增味健脾,无论烧鱼烧肉,还是凉拌热炒,清蒸炖汤,生姜是绝对缺少不了的。生姜能散寒发汗,温胃,若着凉感寒后,只要喝上一碗热气腾腾的生姜红糖汤,便能使周身微微汗出,暖呼呼的,十分舒适。若将生姜晒干或培干,便是中医常用的温中散寒的药物—干姜。干姜味辛性热,是治疗呕吐,腹泻腹痛,肢厥冷汗,关节冷痛,咳喘痰多,食欲不振,吐血便血等病症的主要药物。《千金方》治“中寒水泄”用炮干姜研磨内服;又吐血不止,用童子尿调服干姜末治之。《补缺肘后方》用但味干姜治“卒心痛”与“寒痢青色”。清代名医王孟英曾用干姜救治虚脱亡阳。干姜配合甘草,附子,白术等药物,则其治疗的范围更大。现代药理研究证明,姜对胃酸与胃液的分泌有双向调节作用,对消化道有轻度刺激作用,对肠道的张力,节律及蠕动也有双向调节作用,通过刺激消化道粘膜,姜可以兴奋血管运动中枢及呼吸中枢,对心脏也有直接兴奋作用。干姜证干姜属于里寒证。里指临床表现亦胃肠证为主,如呕吐,腹痛,腹胀,腹泻等。也有呼吸道症状的咳喘等。寒指机体新陈代谢低下,内脏副交感神经兴奋,血压低下,机体反应性迟钝等,临床表现为呕吐物,泻下物轻稀无臭,痰液如水样。患者恶寒喜热,面色青黄,肢冷身寒,声低气微,舌淡白,苔白腻等。所谓的干姜温中散寒,便是针对以上证候而言。临床所见,凡素体阳虚,或素体有寒饮者,感寒受凉,疲劳,久病及暴饮暴食,过服寒冷药等诱导的促进下,往往出现干姜证。1:呕吐物,唾液,痰液,大便,尿液清稀,无恶臭;2:腹胀,腹痛,恶心,呕吐,或咳喘;3:口干不渴,恶寒喜暖,精神萎靡;4:舌质淡或淡红,舌上有腻苔,苔多白腻,或灰黑腻,或白滑。与里热证的大黄相反,干姜证虽然有腹胀,腹痛,但大便溏薄如鸭粪,泻下物往往轻稀无臭味。大黄证口干舌燥,恶热喜凉,而干姜证口不渴,畏寒喜热。大黄舌质红苔焦黄,干姜舌质淡苔白腻。良者的性质恰恰相反。笔者经验,干姜证舌象的诊断意义很大,笔者有“干姜舌“之称,苔白主寒,腻主湿,临床见舌苔白腻者,使用干姜剂,可以使得后苔褪去,症状也随之减轻或消失。若舌质红或暗红,苔少或无苔光红者,皆主热主阴虚,与干姜证的性质相反。干姜辛热,误用可致患者口舌干燥,使热证,阴虚证的程度更加严重。所以,笔者在决定使用大量干姜之前,是必须看一下舌象的。干姜舌的舌面往往白滑,患者口不渴,甚至口中常有冷唾。若口渴喜饮,舌面干燥,虽然精神萎靡,也不可以认作干姜证。干姜证临床相当多见,常与麻黄证,桂枝证,柴胡证,附子证,黄连证,半夏证等同时出现,因而干姜不仅单独使用,更多的是与其他药物配合使用,如麻黄类方的小青龙汤,柴胡类方的柴胡桂枝干姜汤,黄连类方的半夏泻心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