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惠民经方文章 / 正文

中医十大类方之--小柴胡汤

  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半夏半斤 人参三两 甘草三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渣,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小柴胡汤是临床应用较多的方剂之一。《伤寒论》曾用大量的条文叙述了小柴胡汤的方证,加减法,类证及类方,后世也从临床应用及药理实验的角度对小柴胡汤做了许多探讨。特别是在日本,对小柴胡的应用广泛,研究也很深入。1989年日本汉方制剂的产值为1434亿5千万日元,其中小柴胡汤的产值为360亿日元。和我国不同,日本常用小柴胡汤治疗肝炎,对此的药理研究与临床研究颇多。1989年,日本新闻界报到医学界发现小柴胡汤可导致肝脏功能损害,由此引起人民的惊慌,日本厚生省下令对汉方制剂的副作用作进一步的审查。众所周知,中医学的灵魂是辨证论治,小柴胡汤的应用与否,不是以诸如肝炎,胆囊炎之类的病名为依据,而是取决与有无小柴胡汤证。《伤寒论》中小柴胡汤所治疗的病症比较多,有“寒热往来,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及有较多的或然证者。如“或胸中烦,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或微热,或咳”等;有“呕而发热”者;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默默不欲饮食”并腹痛而呕吐者;有“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有“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不去”者;有“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者;有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综上所述,《伤寒论》所规定的小柴胡汤证有如下三大主证:1:胸胁苦满,或胁下硬满。2:往来寒热。3:呕吐,不欲饮食或不能食。为进一步诠释小柴胡汤证,我们不妨分析一下方中的黄芩,半夏,人参三味药物的药证。黄芩为唇科植物黄芩的根。作为传统的清热药,黄芩可治疗发热烦渴,身热咳嗽,泄泻,黄疸,头痛,腹痛,淋浊,目赤肿痛,吐血,纽血,子宫出血,胎动不安,痈肿疔疖等病症。现代药理研究证明黄芩有抗炎,抗变态反应,抗菌,解热,降压,利尿,利胆,镇静等作用。黄芩常与柴胡相配,用于治疗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痞痛,呕吐口苦等证,除小柴胡汤外,《伤寒论》中的大柴胡汤,柴胡桂枝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等均采用这种配伍。柴胡常与黄连配伍,治疗心下痞,烦躁。身热,下利等证。《伤寒论》中的半夏泻心汤,葛根芩连汤,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等采用这种配伍。凡黄芩,必见证为烦热及上腹部的痞满或腹痛。半夏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的根茎,是传统的止呕,化痰药,主治恶心,呕吐,咳嗽痰多,胸隔满闷,心下痞,痰厥眩晕,头痛,不眠等症,张仲景常用半夏与生姜同用,以加强止呕的作用,胃肠症状的恶心呕吐,心下痞胀疼痛,心烦等,半夏配黄芩又是常用的。《伤寒论》用人参的目的不外乎有三:一是救治汗吐下后,或失血后的虚脱及脱水的脉微,舌面干燥;二是治疗病后的虚弱少气;三是用于心下痞硬。本方当属第二第三目的,特别是后者。这种心下痞硬,指上腹部的似胀非胀,按之腹肌紧张比较高,一般多见于体弱者或慢性胃肠病者。黄芩证的上腹部痞满疼痛,半夏证的恶心呕吐,人参证的心下痞硬等均属于消化道症状。所以,小柴胡汤除了小柴胡汤证以外,尚有比较明显的呕吐,腹痛等症状。小柴胡汤证如下:1:胸胁苦满或上腹部痞痛。或胆囊部明显压痛;2:往来寒热,发热或低热持续;3:心烦喜呕,或呕吐,默默不欲饮食;4:脉弦。其中,往来寒热,胸胁苦满是前面已经介绍过的柴胡证,但有明显的体温升高或呈驰张热症状,或低热持续,患者并有寒热往来感觉。胸胁苦满的同时腹痛腹胀,心烦喜呕等胃肠症状的出现可以认为是小柴胡汤证的特征之一。这也是本方用黄芩,半夏,生姜的根据。心烦喜呕与默默不欲饮食的烦,喜,默默等词,反应了患者的主观感觉在主诉中所占的比重是比较大的,同时反映患者的情绪不好。口苦是指自我感觉的口内有苦味,特别是在睡眠觉醒后及进食时,往往因为口苦,食欲及情绪收到影响。中医认为口苦是内热的征象。同样,苔黄也表现里有热。脉弦,是指脉象长而直,如按琴弦。这种脉象多出现于柴胡汤证中。本方中柴胡用量较大,有报道认为治疗急性肾盂肾炎少阳郁热型柴胡用量在15-30g,有人以小柴胡汤治疗不明原因的间歇性发热,其中柴胡也用至30g.大量的柴胡可以使小柴胡汤的解热作用增强,不过,大剂量的柴胡可能引起中毒,尤其是狭叶柴胡,有人指出过量服用可以使血压升高,恶心呕吐,水肿,少尿甚至无尿。-从临床报到可见,小柴胡汤对发热性感染疾患的疗效是肯定的。顾氏报到用本方(柴胡10-14g,黄芩10-30g,党参10-30g,甘草10-20g,半夏,生姜各10-20g,大枣10-30g)治疗86例高热病人,其中呼吸系统感染36例,胆道感染20例,泌尿系统感染9例,产后感染4例,败血症2例,肝炎3例,乙脑2例,伤寒2例,腮腺炎5例,菌痢3例,病程1-30天,平均15天。退热天数1-5天,平均3天。证型为起初常见恶寒发热,时作时止,继则但热不寒,定时如潮,此后见寒热往来,休作有时,或兼头痛眩晕,咳嗽胸闷,或口苦纳差;或汗出恶风小便难;或心胸烦闷;或恶心呕吐。和氏应用小柴胡汤加石膏治疗4例发热,其中3例发热特点是感受风寒后,上午体温37c左右,傍晚38.5-39.8c,头痛,舌苔白厚,胸胁苦满,经治疗2-5天治愈。沈氏报到用小柴胡汤加减治疗产后发热8例,均为青壮年,体温大多在38c以上,最高者达39.6c,其发热原因均为产后感染,发热持续3-6天不等。用中药前又都用过抗生素,其中5例用西药疗效不显著。3例体温有下降趋势,但仍诉头疼或眩晕,胸闷口苦,泛恶纳呆等。改服中药后,8例中药热退最快的仅服2剂,最慢者5剂。药物组成为本方加当归,芍药,川芎,益母草,丹参,发热微恶寒,肢节酸痛,自汗出者加桂枝;腹痛拒按者加芍药,生姜,合生化汤。-小柴胡汤在支气管炎,胸膜炎,肺结核,肾炎,肝炎,皮肤病等病中也能看到。日本在这方面报到的颇多,如矢数氏对易患上呼吸道感染,腹泻或湿疹的患儿,见有胸胁苦满者,常用本方改善体质,长谷川氏用本方合五苓散治疗慢性肾炎均有疗效,张氏介绍用小柴胡汤治疗1例慢性肾炎,患者全身浮肿,中等度腹水,肾功能极差,1日排尿仅600—700ml,复因沐浴感冒。体温40c,经用合霉素,青霉素而热不退,尿量更少,浮肿与腹水亦同时增进且出现面潮红,苔黄,汤入口即吐,口苦口渴,微出汗,寒热往来,便稀薄,仍用小柴胡汤加瓜蒌,陈皮。2剂而体温降至正常,尿路增至3200ml,浮肿及腹水亦显著减退。张氏认为,本例患者3个月来用尽改善肾功能及利尿方剂,最多排尿1200ml,而用本方后竟突破以前最高纪录。可见小柴胡汤有利尿作用。需要指出,小柴胡汤的利尿效果,必须在用于有小柴胡汤证的浮肿时,这种效果才能体现。如果是桂枝汤证的浮肿,服用小柴胡汤是难以见到这种利尿效果的,也就是说,中医治病离不开辩证。有是证便用是药,有是证便用是方,这是原则。如日本汉方家矢数道明先生还曾用小柴胡汤治疗1例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病。患者4岁发病,曾诊断为白血病,最后诊断为本病。患者经常发高烧,体温38-40c,有时关节红肿,面色苍白,贫血显著,颈,腋下和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全腹饱满尤以心窝部明显,有抵抗与压痛,二便正常,脉浮数。脾肿5.0cm,肝肿5.0cm,血红蛋白45%,红细胞272万,白细胞6700.经抗生素,激素等治疗无效。投小柴胡汤,1月后一般状况日益好转,2月后体温正常,淋巴结缩小,精神及面色好转。以后又予连珠饮(当归,白芍,川芎,熟地,白及,茯苓,桂枝,甘草)合用,8个月后获愈合,停药观察13年未复发。以上两例病例,病名完全不同,一为肾炎,一为血液病,然而,都用小柴胡汤证。上案寒热往来,呕吐,口苦苔黄,虽未说明胸胁苦满,但引腹水胀满是必存在的。下案胸胁苦满明显,且有发热,腋下,颈和腹股沟淋巴结发炎均带有“柴胡带”上。惟胃肠症状不明显,故后来合连珠饮。这种不同的疾患因有同样的证,故使用同样的方剂,中医称为“异病同治”。小柴胡汤与小陷胸汤合方,名柴陷汤,治疗咳嗽粘痰,伴胸胁苦满及心下压痛者,多见于呼吸道感染伴消化道炎症者。与半夏厚朴汤合方,名柴朴汤,治疗胸闷协痛,咽喉,食道异物感,精神不安定,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苔白腻者,多用于支气管炎,哮喘及神经症患者。与五苓散合方,名柴苓汤,治疗小柴胡汤证伴见尿量减少,浮肿,口渴者,多用于肾炎,急性胃肠炎,伤暑,浮肿患者。与平胃散(苍术,厚朴,陈皮,甘草,茯苓,半夏)合方,名柴平煎,为《景岳全书》方,治疗小柴胡汤证见腹满,苔白腻者。

相关文章

湘ICP备2023018388号-1网站地图职业技能证书报考.医考咨询同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