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生菌不治百病!常生病不是免疫力差!101条育儿谣言,一次全辟掉
本文转载自 丁香妈妈。
:
这101条谣言,医生们也不是全部能都做对的,这句话我重新说,应该没有医生能有把握的说我全部没信过。
在丁妈发稿前约我审了下稿子,我有几条也不敢保证。所以,这个稿子丁妈那边请了好几位相关专业人士审稿,力求正确,最起码按照现在医学是正确的。
但是为了让大众更加简单明了的拒绝这些谣言,有些地方写的不是非常具体,没有把所有情况都说清楚,因为如果这样的话,这篇文章得几万字。
哈哈,家长们觉得这里面哪条,您觉得写的不对,欢迎留言,咱们一起讨论啊。
下面是正文。
有焦虑的地方,就存在谣言。
大家在成为爸妈的时候多半是措手不及,数以万计「伪经验」随着焦虑扑面而来。
它们可能是亲朋好友好心「过时忠告」,也可能是商家虎视眈眈的圈套。
这些谣言,轻则让你的带娃生活焦虑万分,疑神疑鬼;重则还挫败自己的育儿信心,甚至损害孩子和自己的健康。
丁香妈妈老编辑,搜集了史上最全 「 育儿谣言 101 」,一次性辟谣!
每一条内容,都是丁香妈妈的历史文章精华。
有了它,你就能从育儿界 C 位出道!成为朋友圈最会养娃的人!
图片来源:123rf.com.cn 正版图片库
1.孕期可以玩手机用微波炉电磁炉,这些都是非电离辐射,不会对人体产生伤害。
2. 在饮食均衡的前提下,孕期除了不要吃生食和烟酒,不用太忌口,咖啡和茶适量也 OK。
3.胎教不会让宝宝变聪明,隔衣服肚皮和羊水,莫扎特的音乐传到宝宝耳朵里也只是嗡嗡噪音。
4.酸儿辣女?肚子形状?清宫表?测测玩还可以,认真你就输了。
5.无痛分娩最大的副作用是“贵”,一辈子就生一两次娃,再贵也值。
6.脐带血自己存就是白花钱,给公共脐血库,积德又省钱。
7.胸小 ≠ 奶水少。乳房小只能说明乳房内脂肪量少,乳腺才是分泌乳汁的基地。
8.鱼汤肉汤不下奶,满满脂肪还堵奶。想下奶,适当喝水多休息多亲喂就行了。
9.坐月子更应该洗头洗澡,保持良好卫生避免感染。一个月不洗,老公都嫌弃。
10.产后发汗不能排毒。产妇身体弱,发汗要钱还可能会要命。
11.排残奶都是坑钱的套路,残奶是正常分泌,有问题找乳腺医生。
图片来源:123rf.com.cn 正版图片库
12.喝凉水吃冷饮不会体寒。如果会,冬天吸入的都是冷空气,早就寒死了。
13.哺乳期生病不用硬扛,遵医嘱可以用药。
14.哺乳期不是安全期,必须要避孕,很多二胎就是这么来的。
15.除了不能抽烟喝酒,哺乳期没有忌口,想烫头也行。
16.喂奶不会导致胸下垂,罪魁祸首是变大的乳房和地心引力。
17.黄连水不去胎毒,鹅蛋也不去。最重要的是,根本就没有什么胎毒。
18.红枣红糖不补铁,吃多会长胖。
19.月经期的奶水没有毒,母乳也不是血变的。
20.初乳黄黄的不是「脏」,反而营养最丰富,挤掉就是浪费!
图片来源:123rf.com.cn 正版图片库
21.羊奶粉比牛奶粉好?说这话的人都是卖羊奶粉的。
22.婴儿水是营销概念,干净的白开水是最好的奶粉伴侣。
23.说 6 个月以后奶水没营养的人,不是蠢就是坏。母乳是宝宝最好的口粮。
24.吃全蛋不必等到一岁后。蛋黄添加适应良好后就可以给宝宝添加蛋白。
25.米汤占肚子还没营养,只有旧社会才会一个劲给娃喝米汤。
26.6 个月内的婴儿不用喝水,喝多了占肚影响喝奶。
27.孩子添加辅食之后就可以添加红肉、肝脏泥,补铁效果杠杠的。
28.胡萝卜不是非要用油炒,和肉、奶一起吃也促进营养吸收。
29.水果和蔬菜营养成分不同,不能代替蔬菜。
30.果汁并没有比水果更营养,其中里最多的就是水和糖分,膳食纤维几乎为零。直接吃水果,有饱腹感,方便还不影响喝水习惯。
31.孩子不吃盐不会没力气。1 岁以内添加盐会加重宝宝肾脏负担,还会变成重口味。
图片来源:123rf.com.cn 正版图片库
32.配方奶不用喝到 3 岁,1 岁之后孩子就可以喝纯牛奶。
33.土鸡蛋并不比洋鸡蛋更有营养,鹌鹑蛋、鸽子蛋也没有多金贵。
34. 健康孩子都不缺锌,不必要额外服用补剂。
35.靠晒太阳补维生素 D,分分钟晒成非洲娃。直接吃维生素 D,省心。
36.千滚水、隔夜水、阴阳水都能给孩子喝,别敞着盖儿掉灰就行。
37.奶粉宝宝更白胖?母乳宝宝更健康?营养均衡,奶粉母乳都能养出健康宝宝。
38.「儿童酱油」和一般酱油没区别,贵出的部分都是智商税。
39.牙膏含氟没有毒,3 岁以下用米粒大小,3 岁以上用豌豆大小的牙膏,都是安全的。
40.乳牙坏了疼 10 年,别不当回事。及时防龋,大人孩子少遭罪。
图片来源:123rf.com.cn 正版图片库
41.过敏不是娇气,也不是多吃就能适应,给过敏的孩子喂过敏原食物就是在「下毒」。
42.茵栀黄靠拉肚子去黄疸,折腾娃完全没必要!大部分黄疸多吃多喂就能自己好。
43.板蓝根不预防流感,醋熏只会闻到吐。每年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性价比最高的方式。
44.吹空调生病,多半是空气不流通、温度差太大,定时通风就好。
45.雪梨煮水没什么神奇功效,缓解咳嗽的秘密在于补水,好处就是孩子爱喝。
46.咳嗽不会咳成肺炎。咳嗽是症状不是病,肺炎可能会咳嗽,但咳嗽不会咳出肺炎。
47.没有任何研究和临床实验表明,发热会「烧坏脑子」。
48.发烧时冰敷,可能会让孩子更难受;退热贴也没啥用,不如吃退烧药。
图片来源:123rf.com.cn 正版图片库
49.发烧不建议捂汗,容易造成捂热综合征,对小宝宝格外危险。
50.不是所有的高热不退都是幼儿急疹。孩子精神不好,别扛着,赶紧去医院。
51.热性惊厥不要掐人中、塞汤勺,让孩子趴着或侧卧,静静地抽一会儿。手机视频记录,清醒后赶紧去医院。
52.娃几天不拉臭不一定是便秘。
53.香蕉长得像粑粑,但治不了孩子便秘,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水果更有效。
54.小儿推拿不治病,生病还得上医院。
55.擦母乳不能治湿疹,涂在宝宝脸上反而加重皮肤负担。
56.益生菌不能包治百病,只有在急性水样腹泻和服用抗生素时被证实有效。
57.生病多不是免疫力差!孩子秋冬一个月感冒 1~2 次都正常。
58.孩子物品样样都消毒,反而容易降低免疫力。
59.世上没有提高免疫力的药物,匹多莫德、脾氨肽、泛福舒都是智商税。
60.号称提高免疫力的偏方和保健品也一样。
61.自费疫苗,有钱就打,多接种、多一层保护。
图片来源:123rf.com.cn 正版图片库
62.打完疫苗当天就可以洗澡,别着凉就行。
63.孩子洗澡不是煮火锅,啥都不用加。有痱子保持干爽,有湿疹保持湿润。
64.纸尿裤不会影响孩子生育,也不会导致 O 型腿。
65.红屁股不是纸尿裤的错,是换得不够勤。
66.孩子不怕冷但怕热,真的不要穿太多。
67.婴儿末梢神经没有发育完全,手脚发凉很正常,判断冷暖要摸后背。
68.孩子爱光脚就光脚,要不要光脚主要看孩子意愿。
69.学步车速度快有危险,揠苗助长快丢掉!
70.1 岁以内不需要睡枕头,省省钱,别买了。
71.99% 的孩子都不会缺钙。枕秃是蹭掉的,出汗多是热的,别什么都赖「缺钙」 。
图片来源:123rf.com.cn 正版图片库
72.剃头、剪眉毛、剪睫毛,并不能让孩子毛发更浓密。如果有用,威廉王子就不会发愁了。
73.早教课不能开发右脑潜能,带孩子上课玩玩行,别抱太大奢望。
74.婴儿游泳不能激发早期潜能,只能激发老公的钱包潜能。
75.宝宝头上的旋儿和智商没关系,智商是遗传以及后天培养决定的。
76.同理,娃脑袋大小和智商也无关,大头儿子除外。
77. 吃核桃,香,但不能补脑。
78.睡扁头不会影响智力,头型会变丑。
79.宝宝趴着睡不会更聪明,1 岁内趴睡还可能有窒息风险,仰睡最安全。
80.绑腿不能让宝宝的腿变直,还可能影响骨骼发育。
81.枸杞不明目,不想孩子视力变差,每天保证 2小时户外活动,让眼睛多休息,少看近处。
82. 早切包皮不会让「小弟弟」长更长,切包皮不是切菜,谨慎。
83.喝豆浆如果会性早熟,世界上就没有 A 罩杯了;开小夜灯、和父母同睡也不会性早熟。
84.孩子爱摸私处是自我身体探索,正常现象,同样和性早熟没关系。
85.不要盲目相信「贵人语迟」,如果孩子语言发育迟缓,看医生才是最明智的。
86.不睡午觉、晚上睡得晚对孩子身高影响不大,睡眠质量比时间重要。
图片来源:123rf.com.cn 正版图片库
87.儿童骨密度检查缺乏参考标准,不能反映宝宝是否缺钙。
88.孩子总会自己尿尿,把屎把尿没必要。
89.白天睡觉可以拉窗帘。拉窗帘不影响帮宝宝建立符合昼夜节律的睡眠。
90.安抚奶嘴不是洪水猛兽,适当使用没关系,但 1 岁后开始戒除,最好不要超过 2 岁。
91.磨牙不代表肚子有蛔虫,大多数孩子的磨牙症在 6 岁以后逐渐消失。
92.养得胖≠养得好,白胖不代表健康。太胖了孩子还不得使劲儿减肥?
93.宝宝照镜子不会做噩梦。谁还不爱臭美两下?
94.只要天气好,宝宝小也可以多带出门,家里宅着身体会更弱。
95.内衣手洗,孩子其他衣服完全可以和大人衣服一起洗。当妈很累了,放过自己好吗?
96.别说女孩比男孩好养了,生男生女都不省心。
97.也别说男孩穷养、女孩富养了,21 世纪,男女平等。
98.允许孩子哭,比逗孩子笑更重要。
99.剖腹产不比顺产轻松,奶粉喂养也同样辛苦,全职妈妈和职场妈妈都不容易,育儿没有鄙视链。
100.说带孩子不上班很轻松的,要不没当妈,要不没带娃。
101.带孩子不是妈妈一个人的责任,爸爸的参与也同样重要。
图片来源:123rf.com.cn 正版图片库
看到这里辛苦了。
以上的 101 条辟谣内容,想了解详细解释,都可以在丁香妈妈「历史搜索栏」中搜索关键词获得完整科普文章。
育儿知识的变化日新月异,不 diss 不博位,评论区接受理性探讨与分析。
坚持科学育儿不是一件简单事,我们一起来努力。
黄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