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中医小儿推拿保健护理知识 / 正文

中国式逗孩子:大人在笑,孩子在哭

中国式逗孩子:大人在笑,孩子在哭

本文转载自:丁妈说育儿

为什么转这篇文章,因为我深有感触,我相信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的经历。
小学一二年级时候,有一次我放学回家,一看家里面锁着门,本来就有些害怕,因为平时我妈都在家。
这时邻居有个大人过来了,看我在家门口进不去,直接对我说,“我看见你妈带着你妹妹搬家啦,不要你啦。”
我本来是不信的,可是经不住他说了好几遍,还具体说到我妈带着我妹妹走了。当我明显害怕,反复问他是真的吗时,他特认真的说当然真的。
我那时的不安、恐惧感一瞬间达到顶峰,觉得天都要塌了。我该去找父母还是在门口等,都搬家了那就是不要我了,找到他们是不是也不要我了?小孩子吗,就会这样乱想。
当时脑子里面乱的很,具体想干什么,我现在记不清了,只记得满心的无助感。
幸好这时我妈回家了,不然我觉得自己可能会走丢。到现在,虽然我都不记得那个大人长什么样了,也不知道他是谁了,但想到这事,心里还是烦他,恨不得打他一顿。
所以,
不要做熊大人,很烦人的,万一逗别人孩子逗过了,被别人家长打也活该。
别人逗自己孩子时,一定要保护好自己孩子,不要怕面子上过不去,对于小宝宝,安全感很重要!!!
怎么优雅的保护自己孩子,又不伤和气呢?下文中有讲解哦。当然,对于某些垃圾人,该出手就出手,和气个屁。
如果有人对我孩子说,你爸妈不要你了,我在安抚孩子同时,一定警告他一次。如果还有第二次,那我肯定会说,听说,你媳妇跟别人跑了,不要你了?

下面是正文:

哈哈,等你妈妈有小弟弟了,就不喜欢你喽!

你爸爸妈妈不回来了,不要你了,晚上跟我回家吧。

给我们唱个歌,红包就给你!

这种「中国式逗娃」,大多数人不会陌生。

亲戚朋友聚在一起,不少大人喜欢拿孩子开玩笑,觉得把孩子逗得惊慌、哭闹是一件有意思的事儿。

父母们却左右为难,当场反对会显得气量小,还容易得罪人;不反对又怕让孩子受了委屈。

今天我们请瞿佳立老师好好讲讲,为什么不能逗孩子?逗孩子对于孩子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

大人开的玩笑
孩子会信以为真

图片来源:123rf.com.cn 正版图片库

不少人觉得,孩子都是被逗弄着长大的,我喜欢他才逗他的,没必要上纲上线。

但孩子的理解与大人不同,很多大人觉得是玩笑的话,孩子往往会信以为真。

美国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实验,他们让实验人员冒充一名化学家,并吹捧这名化学家德高望重。

这位假扮的化学家,告诉参与实验的学生,他手里的蒸馏水是一种化学物质,有气味。

他请能闻到这种气味的学生举手,结果多数学生都举起了手。

这瓶无色无味的蒸馏水,经过「权威人士」的暗示,就让多数学生认为它有气味了。

心理学把这种现象定义为「权威暗示效应」。

图片来源:123rf.com.cn 正版图片库

大多数人都有一种「安全心理」,认为权威人物的思想、行为和语言是正确的,服从他们会让自己更有安全感。

孩子的认知能力还有限,父母和长辈就是权威的化身。

所以他们的玩笑,会让孩子信以为真,更会让他们产生自我怀疑。

前段时间《不可思议的妈妈》中,节目组设置的「选玩具还是选妈妈」游戏,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在孩子选择了玩具,而不是妈妈陪伴卡后,节目组将陪伴卡放到粉碎机里粉碎,并对两个孩子说:「妈妈的陪伴卡碎掉以后,妈妈这几天就不能陪你们了。」

两个小女孩彻底懵掉。

图片来源:网络

在孩子确认时,还跟孩子强调这是真的,妈妈已经碎掉了。

图片来源:网络

孩子恐惧之余,终于控制不住哭了出来,轻声说:「可是妈妈没有死,我想跟妈妈在一起。」

图片来源:网络

作为一档亲子类节目,也许他们的初衷是让孩子珍惜妈妈的陪伴,但他们的所作所为却伤害了孩子。

节目组说「妈妈陪伴卡碎了」,对理解能力不到位的孩子来说,就等同于「妈妈死了」「我永远也见不到妈妈了」。

在孩子的世界里,妈妈就是就是一切,这些假设会让他们信以为真,感到伤心难过。

大人开的玩笑
会给孩子留下阴影

图片来源:123rf.com.cn 正版图片库

这类逗弄,大人觉得孩子哭哭闹闹,大家哈哈一笑,一下子就过去了。

但对孩子来说,影响却不止当下。

我至今记得小时候,逢年过节家里亲戚对我的逗弄。

他们说我不是爸妈亲生的,是从大街上捡来的。

我极力辩解,非但没有说服他们,反而引得他们变本加厉,说爸爸妈妈会把我送回去,不要我了。

我又慌张又无措,那种羞耻、愤怒和无助的感觉,我至今不能忘掉。

再大一点,我虽然明白这些都是假的,但是依然十分抗拒亲朋好友欢聚一堂的场景,在面对别人的玩笑时,我也常常不知道该作何反应。

直到我有了贝贝,在对她教育的过程中,才慢慢把自己开解出来。

很多孩子,因为小时候消化不了大人的玩笑,成长过程中会一直伴随着不安全感。

大人的玩笑,孩子们总容易信以为真,时间一长,就会给他们埋下怀疑的种子,让他们慢慢学会了看别人脸色,变得患得患失。

「熊大人」防不胜防
你可以试试这 3 种应对法宝

图片来源:123rf.com.cn 正版图片库

在现实的环境下,我们没有办法给孩子创造一个真空无菌的环境。

但作为高情商的聪明父母,我们可以通过沟通和引导,给孩子提供更多保护。

应对法宝 No.1:和孩子预先「场景演练」

对于大多数小孩而言,他们还没有能力去应对大人突如其来的各种问题。

对高频率出现的逗娃雷区问题,我们可以在平时和孩子的沟通中提前引导,强化孩子内心的安全感。

比如,我们可以和孩子说:

如果有人问你,你喜欢爸爸还是喜欢妈妈?

你可以礼貌地回答叔叔阿姨,爸爸妈妈都一样爱我,所以我对他们的爱也是一样的。

如果他们非要让你两者选一个,你有权利拒绝回答这个问题。

这样的「场景演练」不仅能强化孩子内心的安全感,也能帮助孩子掌握沟通技巧。

应对法宝 No.2:帮助孩子巧妙化解尴尬

当孩子被逗弄时,爸妈如果当场发作,不仅显得不够淡定,还会错失教孩子高情商处理问题的机会。

前段时间我们的同学会上,同学 Selina 的做法就颇为让人赞赏。

同学聚会,很多人都带了孩子一起参加,免不了有人起哄,让孩子表演节目。

见到孩子小 Q 万般不情愿的样子,同学们开始「威逼利诱」,有的说:「来,唱首歌,叔叔给你大红包!」有的说:「哎呀,怎么看你像个女孩子?扭扭捏捏的。」

这个时候 Selina 蹲下来看着小 Q 微微笑说:

小 Q,如果想唱,咱们就唱一首,如果不想唱,没有关系,叔叔阿姨也不会生气的。

或者,我们邀请哪位叔叔先给我们唱一首?

这个时候,小 Q 开心起来,跑过去拉着一个男同学说:

「叔叔唱,叔叔唱。」

场面一下子变得热闹欢快起来。

应对法宝 No.3:接纳孩子的情绪并解释

图片来源:123rf.com.cn 正版图片库

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的心智还没有能发展出消化、释放、理解的能力,所以当孩子被逗弄后,很可能会一直哭,或者情绪失控。

这个时候,爸爸妈妈一定不能在孩子的情绪上「雪上加霜」。

比如,有的家长会为了面子说,「别哭啦,这点小事有什么好哭的,叔叔在和你开玩笑呢。」这个时候,孩子的情绪可能越发糟糕。

接纳孩子的情绪之余,我们还需要给孩子一定安抚。

孩子对大人的话是有感知的,但在他们认知能力的基础上去理解,可能会出现偏差,如果成人避而不谈只会让孩子更加失去安全感。

比如,你可以跟孩子说:

邻居奶奶是开玩笑的,但这些玩笑会让别人伤心,是不好的玩笑,我们别信它。

你和弟弟都是妈妈的孩子,妈妈都爱你们。

不管怎么样,你永远比弟弟多了三年妈妈的爱啊。

接纳孩子的小情绪,他会感受到父母的爱与陪伴,情绪也会更快地稳定下来,这时候再给孩子解释刚刚发生的事情,下次再遇到类似的问题,孩子也会更勇敢了。

教育是为了让孩子拥有健康的内心、健全的人格,想要社会创造出能让亲子适宜的大环境,还要从我们成人真正理解什么叫「爱」与「尊重」开始。

教育的前提
是理解和尊重
如何引导孩子学会说「不」
怎么教孩子学会自我保护
关注「丁妈说育儿」
育儿的难题这里都有答案

相关文章

湘ICP备2023018388号-1网站地图职业技能证书报考.医考咨询同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