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流感发热证明她不再是慢郎中!
古代,中国人治病只有中医,当然“中医”这个通俗概念是相对西医而言的,在近代才被人提出来。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间,中国医学在全世界都处于领先地位,远远要由于当时的西方医学,并且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等汉子文化圈国家都学习这种医学模式。
文艺复兴后,特别是近代以来,西方医学搭乘科技的列车快速发展,而中医学似乎并没有沾到科技发展的光,依然我行我素用着阴阳五行与草药针灸治病。不管怎么说,现代医学在急诊、外科还有传染疾病控制这三方面让人类平均寿命提高不少。这三类疾病都是比较急迫,而中医接诊的患者自然就相对较轻较慢,所以给人一种慢郎中的感觉。
古代,所有疾病都是中医治疗,即便急症,硬着头皮也要上。比如,在唐代孙思邈《千金方》中记载仔细葱叶导尿的方法,没有导尿管,就地取材用细细的葱叶,原理一致,这就相当了不起了。今天,即便有人被尿憋的要死,也不会用葱叶了,享受现代科技的成果用导尿管。抗日战争期间,云南籍士兵出滇奔赴抗日战场,据说云南白药的发明者每个士兵赠送一瓶云南白药挂在腰间,受伤以后,拔下来撒在伤口上可以迅速止血,不至流血而死。
而今天,中医治疗慢性病也是历史的选择,如果中医治疗慢性疾病这块阵地也要丢失,那么中医只能去按摩养生了。其实,中医对某些急症也有一定优势,比如外感热病,感冒、流感、支气管炎、肺炎之类,我经常收到患者的回馈,一副药退热,比抗生素还快,觉得不可思议,道谢而去。比如阑尾炎,通常认为要手术,但我见过我的老师用针灸、中药内服配合外治的办法使患者免于手术。
中医治疗急症如革命暴动,要稳、准、狠,一刀下去要见血,快刀斩乱麻。而治疗慢性病如同革命建设,要循序渐进,一步一步进行,不可以操之过急,否则大跃进大炼钢铁的悲剧将会在患者身上重演。治疗慢性病,如同盖楼,挖地基、混凝土灌注主体、封顶、垒墙等诸多步骤。要根据不同的阶段,做不同的工作,不能一直挖地基,水平再高也不可能把楼盖起来。中医治病也是如此,慢性疾病病因病机相对复杂,绝不是一个宫寒或者湿气重就能完全概括,要抽丝剥茧,分阶段治疗,逐渐解决各种矛盾,不能一个方子吃到底。
以前有个患者来治疗月经量少,吃了几副药,来了月经之后发现月经量并没有明显增多,于是心生疑惑。说她同事也是月经量少,为什么吃了五副药月经量就明显增多,周期也不延迟了。许多疾病,症状相同,但本质并不同。同事的月经量量少,如同家里钱多花不出去,没机会消费,这个矛盾好解决,稍微动动脑筋钞票便会哗哗如流水外出。她的月经量少,如同家里钱少不敢花,这时候首先要解决的矛盾就是想办法让钱多起来,而不是鼓动她办信用卡花钱消费,透支身体。
治病必求于本!
对于一个年青医生而言,经常犯的错误就是总是害怕患者不信任自己,所以非常急切地想让患者见到疗效,哪怕是症状缓解一点也好。睡眠不好就用大量酸枣仁,头晕用大量天麻,头痛用大量川芎……这样治标不治本的路子,即便有症状缓解也是暂时的,从长远来看是有负面影响的。如同50年代全国人民大炼钢铁,即便当年钢铁产量超过英国又能怎样,且不说炼成一堆废铁,而且还把老百姓的锅、盆、铁锁都用来炼钢铁,十分荒唐。
画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任何一个行业,撇开养家糊口不谈,只要是发自肺腑的真正喜欢,做到一定境界之后肯定是享受大于劳苦。所谓抱怨辛苦,不过是望着前方的名利不愿却步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