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中医养生保健调理学习 / 正文

穴位知识 十二经脉·足太阴脾经之隐白穴

穴位知识 | 十二经脉足太阴脾经之隐白穴
温馨提示

本栏目意在为大家介绍人体穴位的基础常识,让大家对它们有个基本的认识,对各个穴位在艾灸、拔罐、刮痧等外治疗法的应用上有一点简单的了解。很多穴位针刺治疗风险很高,非针灸专业人士,切勿自己进行针刺操作!

十二经脉之足太阴脾经
经脉循行

足太阴脾经从足大趾末端(隐白穴)开始,沿大趾内侧赤白肉际(大都穴),经核骨后,即第一跖骨基粗隆(太白穴、公孙穴),向上经内踝前边(商丘穴),上小腿内侧,沿胫骨后(三阴交穴、漏谷穴),交出足厥阴肝经之前(地机穴、阴陵泉穴)。继续向上循行至膝骨内侧前边(血海穴、箕门穴),进入腹部(冲门穴、府舍穴、腹结穴、大横穴),属于脾,络于胃(腹哀穴)。通过膈肌,夹食管旁(食窦穴、天溪穴、胸乡穴、周荣穴),连舌根,散布舌下。
腹部的支脉:从胃部分出来,向上通过膈肌,流注于心中,与手少阴心经相接。
脾之大络:穴名大包,分布于胸胁。

主治概要

本经腧穴主治脾胃病、妇科病、前阴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如腹胀,泄泻,便秘,胃痛,肠鸣,月经不调,遗精,小便不利,癫狂,湿疹,瘾疹,下肢痿痹,足踝痛等证。

足太阴脾经本经腧穴
隐白(井穴)

【出处】

《黄帝内经灵枢本输》:脾出于隐白,隐白者,足大趾之端内侧也,为井木。

【定位】

足大趾内侧趾甲角旁0.1寸。

【主治】

1、月经过多、崩漏等妇科病;
2、便血、尿血等慢性出血证;
3、癫狂,多梦;
4、惊风;
5、腹满,暴泻。

【应用】

隐白穴有调经统血,健脾回阳的作用。

隐白穴主治腹胀,便血,尿血,崩漏,月经过多,癫狂,多梦,惊风,昏厥,胸痛,衄血,吐血,下血,呃逆,纳呆,腹痛,暴泄,尸厥,烦心,梦魇,不寐,急慢惊风,上消化道出血,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肌痉挛,急慢性肠胃炎,精神分裂症,神经衰弱,休克,泄泻,带下,呕吐,癫痫,心痛,喘息,胸满,子宫痉挛,牙龈出血,鼻出血,小儿惊风,癔病,消化道出血,腹膜炎,急性胃肠炎等。

隐白配大敦,有醒脑开窍的作用,主治昏厥,中风昏迷。
隐白配厉兑,有健脾宁神的作用,主治多梦。
隐白配气海、血海、三阴交,有益气活血止血的作用,治月经过多。
隐白配脾俞、上脘、肝俞,有益气活血止血的作用,治吐血,衄血。
隐白配灸关元,治崩漏。
隐白配水沟,治疗失血之昏迷。
隐白配足三里,治便血。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文献】

《黄帝内经灵枢热病》:气满胸中喘息,取足太阴大趾之端,去爪甲如韭叶,寒则留之,热则疾之,气下乃止。

《针灸甲乙经》:气喘,热病,衄不止,烦心善悲,腹胀,逆息热气,足胫中寒,不得卧,气满胸中热,暴泄,仰息,足下寒,膈中闷,呕吐,不欲食饮,隐白主之。腹中有寒气,隐白主之。饮渴,身伏多唾,隐白主之。

《针灸大成》:主腹胀,喘满不得安卧,呕吐食不下,胸中热,暴泄,衄血,尸厥不识人,足寒不能温,妇人月事过时不止。

《针灸大成》:下血,主肠风,多在胃与大肠,针隐白,灸三里;吐衄血,针隐白、脾俞、肝俞、上脘。

《针灸聚英》:小儿客忤,慢惊风。

《杂病穴法歌》:尸厥百会一穴美,更针隐白效昭昭。

《医宗金鉴》:隐白主治心脾疼痛。

*穴位图片来自紫图图书出品《图解黄帝内经》

封面|八岁

编辑|香薷

相关文章

湘ICP备2023018388号-1网站地图职业技能证书报考.医考咨询同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