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党百年中医药成就展(三)——糖尿病的中国方案
《健康脊梁》一书,作为《中国科技之路》套书中医药分卷,系统梳理了建党以来中医药的重大科技成果,展现了这百年建党以来中医药取得的成就。
☞ 建党百年,中医药发生的那些大事,今日起连载!
☞ 建党百年中医药成就展(二)——糖尿病的中国方案
这期我们继续聚焦糖尿病,看中医如何逐步完善其治疗方案。
中医药人只有讲好自己的故事,才能获得更多人的信任与支持。从今日起,本将根据本书内容不定时进行连载,和大家一起回味这百年来,中医药发生的那些不为人知的大事。
糖尿病的中国方案(中)
糖尿病是现今我国发病率最高的疾病之一。传统中医疗法在改善患者“三多一少”症状及防治并发症方面有明显效果,但是最被患者及临床医生关心的血糖问题却难以靠单纯吃中药降下来或者见效较慢,这已经成为业界公认的难题。
当代中医人更在继承发扬基础上传承创新,不断攻克难题,在糖尿病治疗方面取得了新的重大进展。来自古老中医学的智慧正在指导构建逐步完善的糖尿病治疗的中国方案。
糖络病作为糖尿病的中医病名,是仝小林根据多年临床实践与研究而提出的另一个理论创新。
仝小林认为,从中医学角度看,糖尿病是因血糖高而引起络脉损伤的疾病,糖尿病由轻到重的发展过程,就是“病络”到“络病”的过程。
病络是大小血管病变形成的过程(高黏血症、微循环障碍,属瘕聚);络病是大小血管形成的病变(属癥积)。脉指经脉,大者为经,支者为络,络脉即细微血管。临床上严格控制血糖可使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大幅减少,但不能减少大血管病变,这表明糖尿病以高血糖主要损伤的是“络”而不是“经”。
而糖尿病的大血管病变往往是在代谢综合征的大背景下产生的。糖尿病只是冰山的一角。将糖尿病的中医病名改为“糖络病”,一是考虑到糖尿病的中医病机及演变特点;二是为了与糖尿病的西医病名接轨,体现中医特色;三是为了增强糖尿病并发症的可预见性和可干预性;四是为了指导临床治疗,既着眼于“糖”,更着眼于“络”,治疗当考虑从病络到络病的过程,前者属潜证,后者属显证。
仝小林在此理论基础上主编了《糖络病学》,被纳入中医药院校“十三五”创新教材,专著《糖络杂病论》获中华中医药学会学术著作奖一等奖,系列成果被评为中国中医科学院建院60周年最具影响力的25项科研成果之一,并被载入《中国中医药重大理论传承创新典藏》。
其显著的疗效和突破性成果被纳入全球首部国际中医专病指南及国内中医药行业指南,“糖尿病与中医药”作为独立章节被整体纳入我国西医糖尿病指南。首次使中医诊疗在专病领域与西医学并行,找到了传统中医进入医学主流治疗领域可以借鉴的途径。这种糖尿病中医方案,为未来更多慢病、疑难病、老年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提供了示范。
在新诊疗体系指导下,仝小林将多个经典名方引入糖尿病不同阶段的治疗,并通过高质量的循证医学研究确认其有效性,阐明其降糖机制。针对糖尿病前期,他证实天芪降糖胶囊可降低糖尿病发生风险32%,该药被2013版与2017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推荐,为糖尿病预防提供了新策略。该成果被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评为2014年度“中国糖尿病十大研究”,是迄今为止唯一获奖的中医药成果,并获2016年度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针对新发糖尿病,他创立了开郁清热法,研发出糖敏灵丸和降糖调脂方
等专利药,其降糖幅度与一线降糖西药二甲双胍相当,解决了中药不能独立降糖的难题。他首次在国际上从元基因组学角度阐明中药可改善糖尿病患者的肠道菌群结构,其研究论文入选Microbiology同年最优秀的前1%论文。相关研究获200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糖尿病并发症是西医学治疗难题。针对国际上缺乏有效口服药物治疗糖尿病非增殖期视网膜病变的情况,他通过临床研究证实,活血化瘀中药可明显减轻患者视网膜病变程度并延缓其进展。针对糖尿病胃瘫,他创立的糖胃安方可恢复胃肠生物力学特性,消除患者呕吐、恶心等症状。他领衔研发的清热降浊方和糖敏灵丸被列入国家重大创新药物,后者已完成新药Ⅲ期临床。
《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述评中引用了12项高质量糖尿病国际中医药研究,4项来自仝小林的团队。仝小林的研究工作奠定了他在中医糖尿病领域的领军地位。他主持制订了首部《国际中医药糖尿病诊疗指南》,由世中联颁布,被新华社评价为“中医药专病国际标准化建设的先行者”,该成果获世中联首届“中医药国际贡献奖(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仝小林创建了代谢综合征中医整体辨治体系,从中医角度为复杂性疾病的整体治疗提供了新方法。代谢综合征是一种以多代谢紊乱为特征的复杂疾病(1988年被首次提出),以腹型肥胖,血脂、血压、血糖异常为特征,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我国患者已突破2亿。西医学目前只能一对一、点对点地治疗,尚没有找到特定的药物能使综合征整体瓦解。传统中医对该疾病的认识完全空白。
作为国内最早研究代谢综合征的中医团队,仝小林自2002年开始探索和构建代谢综合征中医理论认知体系,通过大量临床调研及诊疗实践,创建了代谢综合征中医膏浊理论及以大黄黄连泻心汤为主方的“通腑泄浊”法。通过单纯性肥胖以及含高血压、高脂血症、高血糖不同组分代谢综合征的4项临床研究,从不同角度证实了中医药对“肥、糖、脂、压”的一体化治疗作用。
仝小林团队还围绕改善胰岛素抵抗这一代谢综合征核心病理机制了系列基础研究,阐释了中医药整体治疗代谢综合征的科学内涵。代谢综合征中医膏浊理论体系的创建充分展现了中医整体观和中药“多靶点”优势,为现代复杂疾病的整体治疗提供了方法和示范,相关研究成果获2011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在针对糖尿病的研究过程中,仝小林深刻认识到,有效性是中医药生存发展的关键。纵观整个中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医的辨治模式以及遣药原则无不紧跟时代的步伐,以提高临床治疗精准度为目的。
中医精准化治疗的本质体现在中医选方用药与疾病本质最大程度的契合上,使得治疗有的放矢。基于此,仝小林提出“态靶结合”的辨治模式,成为现代医疗背景下,实现传统中医之宏观与西医学之微观相结合的重要路径。
……以下是广告时间……给大家推荐《中国科技之路(中医药卷)——健康脊梁》,点击可直接购买
(扫码购书)
内容简介
本书共分上中下三篇,是建党百年献礼之作。第一篇,从传承、创新、传播三个方面梳理了自《黄帝内经》问世至今不同时代中医人在护佑人类健康方面取得的辉煌成就。第二篇,从七大方面展示了中医药理论研究、重大疾病防治、新药开发等方面科技创新的成果亮点。这些代表性成果是专家们通过反复论证,多方征求意见后最终确定的,既包含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力的重大科技成果,又包含百姓关注度高、科研难度大的热点话题,为了更好地普及中医药科技知识,除对重大科技成果与亮点的介绍外,还适当增加了中医药养生保健方面常识性知识的介绍,供读者参考。第三篇,站在时代的高度,深刻领会党中央对于中医药发展的整体部署及《“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精神,展望未来中医药在健康中国战略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END
中医出版
好书从不会埋没
版权声明本文由中医出版整理发表,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封面图片来自摄图网正版图片库。,欢迎投稿唠嗑。● 院士来讲“中医故事”,图片+视频+AR,齐活了!
● 新书资讯 | 健康脊梁
点,一键下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