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中医学习 / 正文

南辕北辙虚实误,怕冷并非尽阳虚——胃痛胃胀泛酸灼热案

南辕北辙虚实误,怕冷并非尽阳虚——胃痛胃胀泛酸灼热案

:《王晓军经方临证实战录1 60则亲诊案例的成败得失》是王晓军医生临床应用经方案例集,与其他医案医话类书籍不同的是这本书所选案例不在于疑难,也不在于有效,其可贵之处在于医案后面的解说,这是他选方遣药的所思所想,这是他多年临床的经验心得。这首经方方证如何识别?这段经典原文如何理解?为什么选此方,为什么要合彼方?又为什么要如此加减变化?等等。读这样的医案能起到答疑解惑、启发心思的效果,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所以特别适合于当今的基层医生阅读。

患者,女性,30岁。2012年7月9日初诊。
主诉:胃痛胃胀、泛酸灼热,性急易怒,睡眠不佳。2年前在某医院确诊为“胃窦炎”,屡药不效,后据病友介绍延一名医,竟谓气血大虚而主以膏方调治,历时数月,花费不菲,病情反重。
观其体中偏胖,面红有光,双目有神,苔黄厚而质坚老,脉按之有力而滑实,腹部按之充实有力,大便干结不通。遂处以大柴胡汤合栀子厚朴汤予之。
有跟诊者疑曰:“此人入得室内,因背对电扇即大呼怕冷,岂非为阳气之虚,而今竟用如此苦寒泻降之方宁无妨害乎?”笔者答曰:“服后即知其效!”
处方:柴胡20g, 黄芩15g, 姜半夏20g, 枳壳30g, 赤芍、白芍各20g, 制大黄15g, 栀子15g, 厚朴15g, 干姜5g, 红枣15g。7 剂。

7 月 19 日二诊:药后便畅胀消,纳开寐熟,胃痛消失,背部之畏冷感竟亦失,效果非凡!一周下来患者自测体重较未服药减了1kg,信心大增。原方续服7剂,先后诊治近2个月,终得痊愈。

【体悟】
中医所关注的是有病的人,而不仅是人的病,并且局部症状要服从整体判断。虽然这个患者有背部怕冷的症状,但其体壮,双目有神,苔黄厚而质坚老,脉滑数,无不提示此人整体是实证、热证,即中医讲的“大实有羸状,至虚有盛候”。这个“大实有羸状”,其实是因为体内垃圾的堆积,影响血液循环而导致局部怕冷的状态,这时候要懂得局部永远从属于整体的原则,这也是学中医的难点。
日本汉方学家不是有一句话吗?“中医好难好难,因为好,所以难;因为难,所以好。”平时我们读书时常念叨,通则不痛,痛则不通,到临证时经常忘得一干二净,要么补,要么罗列一堆川楝子、延胡索、香橼、香附止痛,再加牡蛎、瓦楞子、海螵蛸制酸,能用上左金丸都算有点见识了,但用起大柴胡汤就没有那么板上钉钉的勇气了,其实还是对于方证不熟悉。
我们重温一下《伤寒论》的 103、136、165 条原文就可以体会大柴胡汤的方义。患者之所以会反酸、胃痛,就是因为胃向下蠕动的节律失调,有些甚至是逆蠕动,临床遇到这样的患者,如果有大便干结,人比较胖壮,腹诊按压胃脘部有压痛,都可以用大柴胡汤通下,胃能向下蠕动,胃酸不会在胃部潴留,反酸自然消失,不一定非得用对抗思维的制酸中和药。这些都是西医思维,如果不摒弃,真正回归到中医的辨证辨体论治上来,中医的传承只能得其形,而不能得其神。

这种关注有病的人,而不只是简单关注人的病的治疗思路,正体现了中医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原则,亦即相同体质的人虽然患的是不同的病,却可以用相同的治法方药,而不同体质的人虽然所患的疾病相同却要采取不同的治法方药,说到底都是在患者的体质上做文章,而并非只把眼光盯在某一病名或某一症状上,这也正是中医整体观念的真正意义所在,而中医的另一特色——辨证论治, 笔者认为应该将之改为“辨人论治”更为贴切!

本文节选自《王晓军经方临证实战录1 60例亲诊案例的成败得失》。……以下是广告时间……给大家推荐《王晓军经方临证实战录160例亲诊案例的成败得失》,点击可直接购买

(扫码或点购书)

内容提要

王晓军曾跟师黄煌教授,在继承黄师学术思想的基础上创立方路、方链学说,临床上擅长运用经方诊治各科常见病和疑难病症,经验丰富,疗效显著。

本书收录了60例王晓军亲诊病案,每则医案不仅真实记录了疾病的整个诊治过程,而且还详尽介绍了自己的诊治思路,如何选方用药,如何转方接方,其中的思考及经验教训,可以说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在说理方面,少了阴阳五行等理论说道,多融入一些临床及现代医学知识;少了人与亦云的俗套陈词,多了作者自己的独立思考,更多的指明用方的切实证据以及临证抓手,让读者可师可法,有所启迪。

全书贴近临床,简明直白,平实真切,读之让人耳目一新,可资中医临床工作者和经方爱好者学习、借鉴、参考。

作者自序

笔者是一名普通的基层中医医生,9岁在父亲的引导下开始学习中医,14岁背诵《伤寒论》,但前面背诵后面忘记,而且水平始终停留于懵懵懂懂、一知半解的状态;19岁进入中医临床,不知不觉已经30余年了,虽然也偶尔学用一下仲景方药,但因为没有真正领会仲师处方用药之心法,所以在应用时难免有生搬硬套之嫌,并且加减药物不得其要,临床疗效往往差强人意,这都是由于缺乏系统的学习和没有名师的点拨、引导,一路走来可以说是倍感艰辛。

中医学派林立,体系繁多,且各持己见,而又似乎都有道理,往往令人莫衷一是而不知所从,令笔者时常感叹:不读书则大脑空洞无物而无可依凭,但读书越多却又觉得无法判断孰是孰非而漫无定见……非常幸运的是,2008年的春天我发现了“黄煌经方沙龙”网站,一下子被其中的文章和真实、生动而且精彩纷呈的案例吸引住了,并且跟随该网站中的引导阅读了黄煌教授的全部著作,特别是当读到黄老师的“有过对中医教科书理论虔诚的信仰,有过面对中医前途而找不到答案时的迷茫和困惑……有过怀疑而又不敢怀疑的那种剪不断理还乱的焦虑,也有过大彻大悟后的痛快淋漓……”(见《张仲景50味药证序》)这段文字时不经意之间泪水已经模糊了双眼……通过深入地学习黄师著作,并将之验证于临床,我深深地被黄师所提出的方- 病- 人三角辨证的经方医学思维所折服。黄师的这个思维体系来自对经典《伤寒论》《金匮要略》的精心梳理并实用的解读,来自对临床实际疗效的观察总结和无数次的重复求证……

本书的主要内容是笔者临证亲自诊治的医案。医案是医生临床诊疗真实的还原和记录,笔者平时非常喜爱阅读,因为通过阅读医案可以给我们临证用方带来灵感并大大拓宽我们的用方思路。但是笔者也发现有些医案脱离临床实际,其中描述了很多疑难病案。例如十多年的顽疾竟然用两三剂药治愈了,却也没有讲清楚其处方用药背后具体的思路方法,即为什么选某方、为什么要合某方,又为什么要增减某味药物等,这样的医案除了让读者羡慕之外百无一用。恩师黄煌教授经常教育我们做学问要“不求其全但求其真”,笔者时刻铭记于心。这本书所有的医案均附录了笔者诊疗思路的全过程,意在抛砖引玉,为中医学术的传承贡献个人的微薄之力。

作者简介

王晓军,河南南阳人,自幼随父学习中医,后跟师南京中医药大学黄煌教授,在继承黄教授学术思想的基础上创立方路、方链学说,使得学习经方更加直观、通俗、实用,其所创立的中医学习平台“经方研习社”,拥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员近300人。

王晓军具有30年中医内科临证经验,善于用经方诊治临床常见病及疑难病症,并时常受邀在全国各地坐诊及进行中医临床课程讲解,诊病疗效好,讲课通俗易懂,受到基层中医医生以及患者的一致推崇欢迎。

王晓军与黄煌老师合著的《黄煌经方助记手册》于2019年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发行,深受读者喜爱。

END
中医出版
好书从不会埋没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王晓军经方临证实战录160例亲诊案例的成败得失》,作者王晓军,陈伟,王晓彬。由中医出版编辑发送,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封面图片来自摄图网正版图片库。,欢迎投稿唠嗑。
● 急则治标缓治本,慢摇船橹捉醉鱼——妙治“月经淋漓不尽”

● 五方联用方方是经典,分进合击处处显神奇

相关文章

湘ICP备2023018388号-1网站地图职业技能证书报考.医考咨询同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