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中医学习 / 正文

蒲辅周:不好好读书是草菅人命

蒲辅周:不好好读书是草菅人命

蒲辅周(1888~1975),四川梓潼人,自其祖父起,三世业医,是现代杰出的中医学家。蒲辅周先生精于内、妇、儿科,尤擅治热病。在我国现代的几次传染病大流行时期,他独辟蹊径,救治了大量危重病人,为丰富、发展中医临床医学做出了宝贵贡献。他在70多年的医学生涯中,以振兴中医为己任,精研医理,勤奋实践,矢志不移,其勤、恒、严、用的治学风格深为医药界所敬仰,堪称中医后学之师表。

蒲辅周于光绪十四年(1888)生于四川梓潼县西溪沟,兄妹七人,其为长子。因家境贫寒,蒲辅周15岁时开始随祖父学医,3年后即独自行医。早年的清贫生活,促使他奋发学习。青年时期的蒲辅周,只要一有空就看书,行医之暇也抓紧阅读,晚上读书至深夜,几十年如一日,从未间断。七旬以后的蒲辅周,仍是起床后稍作休息就开始看书,工作期间只要稍有空闲也是手不释卷。这种刻苦学习的习惯一直坚持到他晚年双目失明为止。他对所读之书,还要认真思考,深入领会,吸其精华,弃其糟粕,一点也不马虎。他时常对学生讲的一句话是:“经典著作要精读深思,各家学说要博览兼收,基础知识要勤读牢记,真正做到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地把书读通弄懂。”

蒲辅周认为,学无止境,学习必须持之以恒。中医理论深奥,没有坚韧不拔的毅力和锲而不舍的恒心,是不易掌握和领会的。他每读一部中医著作,无论篇幅大小,始终坚持一丝不苟,从头读起,一字一句,一章一节,不使遗漏。即使再读,也不改易这种方法。这种学习方式没有持之以恒的顽强意志是办不到的。他常说:“开卷有益,每读一遍,皆有新知。病有万端,药有万变,只有刻苦学习,才能把病看好。”

严谨与否,不仅是态度问题,更是最根本的治学方法。在学习研究中医学术过程中,蒲辅周为自己订立了三条规矩:一是好读书,必求甚解;见重点,做好笔记;有疑义,查证明辨,不做采菊东篱之陶渊明。二是谨授课,必有准备;讲原文,论之有据;做分析,深入浅出,要学传道解惑之韩昌黎。三是慎临证,必不粗疏;问病情,详察明因;辨证治,胆大心细,效法治医有素之孙思邈。这种高度负责的作风,十分值得当代中医学子学习和发扬。

蒲辅周强调,为医者要学以致用,反对单纯的为理论而理论。如果只学不用,读书虽多,亦不过埋在故纸堆中,纵然发为议论,多属作古人章句之学而已。因此,他极力主张学习医理是为了应用医理和发展医理,这也是他做学问的精到之处。蒲辅周十分注重引导学生把学到的知识结合到临床实践中去。他授徒的方法是,在学生有了一定中医理论基础后,最初安排跟他抄方,继而由学生预诊,他审方指正。这样,学生们既易掌握老师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又通过亲身实践进一步验证了这些思想和经验。

为医者必须重视医德医风。蒲辅周毕生谦虚谨慎,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对同道和患者极度负责,不徇情,不逢迎,事败不推卸责任,功成不掠人之美。他时常告诫学生,生活要俭朴,切勿贪名图利。他对自己的子女说:“你爷爷在年龄已六旬时,尚无分寒暑,足蹬芒鞋,出入于山间田野,不辞辛劳地为病者治疗。我在成都行医近五十年,未穿过一件料子衣服。医生衣着太奢华,穷苦人往往望而却步。这些家风你们应好好继承。”

1975年4月29日,蒲辅周先生临终前对其家人和学生说的最后的话是:“学医首先要认真读书,读书后要认真实践,二者缺一不可。光读书不实践仅知理论,不懂临床,盲目临床,不好好读书是草菅人命。你们要牢牢谨记!我的一生就是在读书与实践中度过的。”

……以下是正经广告时间……
给大家推荐《川派中医药名家系列丛书蒲辅周》,点击可直接购买

内容介绍
蒲辅周为四川绵阳梓潼人,早年即以医技名震成都,于一九五五年奉调中国中医研究院,倾心中医事业七十余年。蒲氏医理精深,经验宏富,长于内、妇、儿科,尤擅长温病治疗。在中医学术的许多领域有独到见解,为当代杰出的中医学家。本书由“生平简介”“治学经验”“临床经验”“论文著作”“学术思想”“良方验案赏析”“学术传承”和附录等组成,对蒲老的行医经历,学术成就以及临床诊疗经验进行了全面总结。本书以对蒲老治学方法、学术思想、临床经验的解析为重点,以揭示先生的治学门径、辨证用药的内在思路与规律。力求体现蒲老强调辨证论治、治病务求其本的诊治特点,希望对提高读者的临床水平有所帮助。
(扫码下单)

END

版权声明
本文摘自《名人名医与中医》,由中医出版整理发表,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封面图片来自摄图网正版图片库。,欢迎投稿唠嗑。

大家都在看↓
五十年行医,精华都在这里

中医学的精髓——经方,你get到它的美了吗?

点,一键下单

相关文章

湘ICP备2023018388号-1网站地图职业技能证书报考.医考咨询同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