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中医学习 / 正文

七情学说的研究,有以下四个痛点!

七情学说的研究,有以下四个痛点!

七情学说是中医病因理论的重要内容,从《内经》始,历代医家都非常重视。随着当代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 - 心理 - 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对七情学说的研究亦不断深入。

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对七情学说的研究可谓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重点之一,与之相关的各类课题达140项,发表文 500 篇以上,也取得了一些可喜成果,但在研究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今在对七情学说现代研究系统梳理的基础上,加以分析归纳。

01
继承有余,创新不足

对于七情学说的研究,犹如中医学的整体研究一样,由于对保持中医特色的重视,因此,七情学说的研究也呈现出继承有余,创新不足的态势,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研究取向看,过于重视经典研究

论文作为研究成果的展现,往往可以反映在某一领域内学者们的研究取向。通过中国知网和万方等数据库,我们检索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有关七情研究的论文有近千篇之多,剔除部分低水平重复的论文,筛选出相关研究论文 670余篇,其中明确标明为《黄帝内经》七情理论研究的论文有50 篇,而在 2000 年以后发表的 490 余篇论文中,《黄帝内经》情志理论研究的论文仍达 38 篇之多,并无减少之趋势。如果加上对《伤寒论》《金匮要略》等其他中医经典中情志理论及证治的研究论文,有关中医经典七情学说研究的论文占到了总数的十分之一以上。

从学科发展的角度而言,过分关注经典,过分重视过去已有的成果,势必造成创新研究的力量减少,低水平重复论文数量增多。

(二)从理论框架看,过于拘泥于传统

中医七情学说发轫于《黄帝内经》,确立于宋代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后世医家多有所发挥,虽然明代张介宾已明确提出“情志”“情志病因”的概念,但由于拘泥于《黄帝内经》的经典性和《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三因学说的影响,时至今日,各版《中医基础理论》规划教材仍然在病因理论中坚守七情内伤之说。

如此一来,一方面犹如乔明琦 所言:“把情定为七闭塞了对其他情志的认识,妨碍具体概念向抽象水平的发展,是其陷入困境的根源。”另一方面,从现代情绪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来看,人的情绪大致可分为基本情绪与复合情绪两大类,基本情绪除七情所述外,尚有爱、厌恶、害羞、胆怯等,而复合情绪是由两种及两种以上的基本情绪所派生出来的情绪,如爱与依恋、焦虑、抑郁、敌意等,复合情绪可达上百种之多,大多数的复合情绪很难命名 。

第三,中医七情学说历来重视情志对人体的负面影响,忽视情志的正面效应,对情志功能的认识基本缺失。第四,七情学说的理论建构以五行学说为指导,由此形成的情志与五脏的对应关系,以及基于五行相克的以情胜情疗法等,与临床实际并不完全相符。

由此可见,拘泥于传统的七情学说,已难以适应时代发展及临床实际的需要,亟须以开放包容的态度,吸收现代研究成果,加以改革创新,在此方面,乔明琦等所著《中医情志学》,可谓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值得加以推广。

(三)从研究方法看,学科交叉借鉴滞后

从系统科学的角度而言,任何一门科学或理论,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而系统只有在适当开放的条件下并在开放之中来保持自己的稳定;一旦系统完全封闭起来,系统很快就会走向衰亡。

七情学说乃至整个中医理论也是如此。纵观现代中医七情学说的研究,借鉴现代医学、心理学、实验动物学、分子生物学乃至基因组学等方法情志理论的研究,已呈现出明显增多的趋势。但与情绪心理学的当代研究相比较,在学科的交叉、研究方法的多样性方面差距很大,亟须加强与相关学科的交叉,特别是吸收情绪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借用脑电位测量、脑功能成像等生理测量方法,引入或研制主观体验测量量表、表情研究方法等,多方面的实证研究。

02
逻辑混乱,概念不清

概念是反映事物对象本质属性或者特有属性的思维形式,任何一个学科体系都是建立在基本概念基础上的范畴体系,而逻辑方法是理论体系获得自洽性的基本保障。奠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医理论,向来重视象思维的运用,形式逻辑思维相对薄弱,这一态势在中医七情学说的研究中也得以反映。

不仅《中医基础理论》教材中屡屡出现七情定义的逻辑错误,即使作为中医情志学说的核心概念情志的定义,至今仍然有不少学者认识错误,如有学者认为中医情志概念是情与志的合称,情感是有一定志向的精神运动,故称情志。

笼统地讲,七情就是情志,情志就是七情,但仔细分析起来,情与志还是有区别的,志在内,生于藏,情在外,成于感。或认为神包括“情”和“志”,而“情”和“志”都是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情”是“性”表现于外的各种具体情感,志有方向性,是经过动机斗争而确立奋斗目标的心理过程。更有学者指出,情与志的区别在于情偏重于功能意识,与脑关系密切,而志偏重于物质形态,与五脏有直接关系;情动于外而志存于内;五志是情的原生态前体,七情是大脑对外界客观事物刺激的不同情绪反应 。或者说五志属于五脏正常生理功能活动的表现,七情是由五志演化而来的异常情志状态,七情由五志发动,情以表志 。

上述定义存在着明显的逻辑混乱,一是认为情感是有一定志向的精神运动,或认为志有方向性,是经过动机斗争而确立奋斗目标的心理过程,则有将情感与意志概念混同之嫌。意志是指一个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来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从而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具有较为明确的志向,而情感则否。

二是五志与七情同为人体的情绪反应,只有程度或持续时间的区别,而要将情与志分功能意识与物质形态,又分别与脑、五脏相关联,没有相应的实践及理论依据。三是既然五志与七情同为人体的情绪反应,则势必有相同的刺激因素、意识体验、生理唤醒以及行为,不可能由五志发动而产生七情,情也无法以表志。
03
现代成果,融通困难

近年来,随着现代医学中神经生理学、神经内分泌学、神经免疫学以及应激理论(尤其是心理应激)等的深入飞速发展,借助实验方法七情相关问题的研究,力图在结构、功能、代谢等方面以及器官、组织、细胞及分子等多层次、多环节上阐释情志致病的机理,是七情领域研究的一大热点。

但由于情绪的复杂性,很难复制出与人类情绪相似的被专家学者普遍认可的情志致病动物模型,目前相对成功的只有“怒伤肝”和“恐伤肾”两种,由此导致实验研究的难度增加,研究结果的信度大打折扣。如同为突然高强度噪音刺激造模,刘素珍等认为是恐惧模型 ,但沈浪泳等将突发噪音刺激视为惊的因素,以研究《内经》“惊伤心神”的理
论。

对于慢性心理应激的中医情志评价,李保良等 认为急慢性心理应激状态与思相关,赵晓林等视为慢性怒伤肝模型,刘晓梅等则称之为慢性多相性应激模型,但从药效反推模型的角度而言,虽然舒肝药加味逍遥丸和补肾药六味地黄丸都能不同程度的调节应激后血清激素的水平,改善应激导致的睾丸生精上皮的病理变化,增强睾丸的生精功能使精子的数量和质量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而两种药物比较,六味地黄丸比加味逍遥丸有更广泛的和有效的调节作用。

由此可见,该模型也可称为恐伤肾模型。加之不同造模方法所造成的动物模型在神经、内分泌、免疫、循环等系统方面是否存在差异,有无特异性的实验指标,还有待深入研究。因此,有关心理应激模型怒、恐、思、焦虑等中医情志定性,以及肝、肾、脾等脏腑定位,也就无法完全解决,与此相关,有关的实验结果就难以回归到中医理论之中,不能准确地对中医理论做出科学诠释,自然就不能有效地促进中医理论的发展。故有学者认为中医学七情病因的研究,应该从动物造模的误区中走出来,结合人体的具体情况,对七情病因作社会及流行病学方面的研究,使中医的七情病因学说既有其特色,也更能符合临床的实际需求。
04
理论解释,牵强附会

由于对七情学说的研究过于拘泥传统理论或传统文化,故对于七情学说相关问题的解释,常常呈现出牵强附会的现象。如对于“七情”中“七”的由来考证,有学者认为可能受到以下三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是肺有两叶、肾有两枚,心、肝、脾各为一的解剖知识;二是河图中心火成数谓七,心主神明,主宰七情的变化;三是从临床实践的角度看,由于七情在女子表现得尤为突出,故以女子发育生殖的基数“七”命名 。

这里用五脏解剖、河图术数等解释七情之所以为“七”,缺乏应有的理据,明显有牵强附会之嫌。再如对七情归属五行五脏的问题,有学者指出喜因其活泼而表现于外,故有火之机动、活泼、炎上之象,属火而配属于心;怒象忽发忽止颇具木之象,故属木而配属于肝,等等 。

如此推论,则有值得商榷之处,如以怒为例,由于肝病多怒,怒易伤肝,而肝主升发象木,故怒志以肝为中介而归属于五行之木,而不可能是归因于怒象忽发忽止颇具木之象,其他如喜、悲、惊等大多如此,故其解释有本末倒置之嫌。其他如对七情阴阳属性的划分,也存在类似的问题。

中医学站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从宏观、发病的角度探讨分析人的情志问题,虽然有些见解具有深刻的科学意义,但大多是基于直观的和经验的,有待进一步拓展和深入。因此,对中医七情学说的研究,应该在继承的基础上更加重视创新,跳出传统中医七情概念的束缚,充分吸收、借鉴当代科学的知识与方法,提升科学研究水平与逻辑思维能力,突出中医特色,围绕基本与复合诸多情志与脏腑的关系,情志病因的形成、致病特点、机制,情志与中医病证诊治的关系,情志调节等诸多方面,从整体、联系、动态的角度出发,进行全方位的研究,强化理论创新,促进中医情志学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

本文节选自《中医病因病机理论研究进展 》
……以下是广告时间……给大家推荐《中医病因病机理论研究进展 》,点击可直接购买

(扫码或点购书)

内容简介

中医病因病机理论与临床实践密切相关,因此成为中医理论领域研究的热点,60 余年来取得了一系列可喜的成果。本书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医病因病机理论的研究情况,从中医病因病机理论体系、外感六淫病因、伏邪、毒邪、浊邪、痰饮、瘀血、七情学说、病机理论等九个方面,全面系统梳理了中医病因病机理论的研究进展,对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本书可作为从事中医临床、科研、教学人员提高理论与临床水平的重要参考书,也可供中西医结合以及西医工作者参考。

END
中医出版
好书从不会埋没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中医病因病机理论研究进展》。由中医出版编辑发送,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封面图片来自摄图网正版图片库。,欢迎投稿唠嗑。● 三剂药治好30年的宿疾,患者直呼:中医真中!

● 卫生室的经方高手——附子麦门冬汤治疗干咳医案

点,一键下单

相关文章

湘ICP备2023018388号-1网站地图职业技能证书报考.医考咨询同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