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证喘嗽,看看温肺汤
对各种虚证痰喘咳嗽,吴天士十分赏用温肺汤,他有5个案例皆选此方取效,“乃知此汤之治肺气虚寒,诚屡试屡验,百发百中者也”。“喘嗽之有温肺汤,乃气虚肺寒的对之药,投之得安,无不立效。”
温肺汤组成:炮姜、肉桂、白术、半夏、黄芪、人参、茯苓、甘草、橘红、桔梗。
案一
癸亥年九月,汪石老一仆妇,年二十余,极瘦弱。咳嗽,气喘促,不能卧,并一步不能移动,已经七日。所服之药,皆系防风、杏仁、麦冬、贝母、桑皮之类,愈服愈剧。视之脉极数乱,却极绵软无力。其数乱者,乃气喘促之故;其软而无力,则脉之真象也。
余断为肺气虚寒,宜用温肺汤:炮姜、肉桂、白术、半夏、黄芪、人参、茯苓、甘草、橘红、桔梗。
服一剂,是夜遂不喘,可以安卧。
次日即能行走,再剂痊愈。
原按
喘嗽之有温肺汤,乃气虚肺寒的对之药,投之得安,无不立效。前此里中有一仆人,时发哮喘。发时一连二十余夜不能卧,遇寒更甚。余以此汤投之,彼下人无参,重用黄芪二三钱,一剂立愈。嗣后将方时刻佩带身边,间一发时,照方市药一剂即愈……乃知此汤之治肺气虚寒,诚屡试屡验,百发百中者也。
不知何故,近来医家凡遇此证,必用麦冬、贝母以重寒其肺,否则桑皮、白前、苏子以重泻其气,甚至黄芩、花粉使雪上加霜,而病无廖时矣。若告以当用参芪,则笑为妄诞;告以当用姜、桂、白术,则畏若砒霜。致使昔贤垂示后人之正法不能复明于世,无怪乎天枉者多也。
案二
庚申冬月,棠友弟媳年二十余,出麻后,咳嗽不止。舍弟只谓麻后咳嗽为常事,正不经意。嗽渐甚,渐不出声,渐不能卧,不惟不能卧,并不能直坐,必俯首而坐。如是者十四昼夜,渐觉一息欲绝矣,棠友始彷徨告余。
余为诊之,脉浮候绝无,略重按亦绝无,惟中候有一线如蛛丝然,余深为惊惧,嘱其另延医视之。舍弟泣告,谓不但力不能延医,即延医至亦不过通套果子药,未必能有济于事。
余思脉仅一线,指下模糊,此神气欲离之候也。细思之犹幸一线在中候,乃痰隔脉阻,未即脱去,若在浮分则死在顷刻矣。立方用六君子汤加黄芪二钱,用参一钱,煨姜三片。
服后略可侧卧,次日嗽声稍响,喉间有痰响,正似水鸡声。余谓幸未出汗,再一汗出遂难保矣。言未毕,汗大出,忙为借参三钱,仍照前药去半夏,倍黄芪,煎服,汗遂止。至下午,又忽口噤眼倒,手脚厥冷,竟欲绝矣。又急为借参三钱,照前药加附子、肉桂、炮姜,急煎灌下,又渐苏。
次日棠友以田质资十金,买参救之,每日药二剂,共用参六钱,黄芪一两,附子、煨姜各一钱,既无汗,仍用半夏,余照前白术、茯苓、陈皮、甘草,更加姜汁,连服三日。
至薄暮忽一大口吐出寒痰二三碗,便倒身而卧,直至次日早饭尚不醒,盖半月余未曾得睡故也。
以后每日只服药一剂,用参四钱,姜附各八分,更加姜汁。每日咯出硬痰共有碗余,另大吐出清痰二三碗,视之如清水,扫之极稠黏。其冷如冰,从口中过,觉齿舌皆冷而战栗。如是者吐七八日,共吐过清冷之痰有四五小桶。渐觉手足遍身肌肉皆空,内如虫蚁行动。
盖肌肉经络之间,皆痰饮流注在内,非此温药,寒饮亦不能滑;非此补助正气之药,气弱痰饮亦吐不出;非此温补之药固其元气,痰饮即尽去,而元气顿空,命亦随殆矣。
嗣后参渐递减至一钱,姜附渐减至五分,前药渐加归地,调理月余而痊。
按语
此症咳喘,服用温药后,每日咯出硬痰碗余,清痰二三碗,乃驱逐疾饮之象,邪尽方入坦途。温肺汤加入附子属锦上添花之意。
本文节选自《清初扶阳名医——吴天士》。
……以下是广告时间……给大家推荐《清初扶阳名医——吴天士》,点击可直接购买
(扫码购书)
内容简介
本书是《火神派著名医家系列丛书》之第六本。本着“系统归纳,突出特色,注重实用”原则,对清初扶阳名医、澄塘“吴氏三杰”之一吴天士的学术特色、理论建树、证治经验、医道卓识等予以深入探讨,突出其在扶阳方面,尤其是擅用附子的经验。在阐释学术理论时,注重选取相关案例加以证明,理论结合临床,所录验案多为疑难痼疾,予人启迪。吴氏以儒治医,善于思辨,独创许多新见,所发关于医家操守、道德、医道等方面的医论充满真知灼见,是其一抹独特的亮色。全书观点鲜明,纲目清晰,资料翔实,切合临床。本书有助火神派的传承和发扬,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适合中医界人士和中医爱好者阅读,中医院校的学生尤其会从中受到诸多启迪和教益。
END
中医出版
好书从不会埋没
版权声明本文摘自《清初扶阳名医——吴天士》,由中医出版整理发表,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封面图片来自摄图网正版图片库。,欢迎投稿唠嗑。● 痰饮致病有什么特点
● 看六君子汤如何力挽狂澜
点,一键下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