燥燥燥!!老中医浅谈秋燥
六气中唯燥之原因最难明了。《内经》病机十九条,独遗燥气。
他凡秋伤于燥,皆谓秋伤于湿。历代诸哲,随文作解,不生疑窦。
喻嘉言补出“秋伤于燥”一语,于六气配四时之旨,灿然大备,千古悬案,一言定矣。
喻氏引上古《脉要论》曰:春不沉,夏不弦,秋不数,冬不涩,谓四塞,脉之从四时,不循序渐进,四塞而不退,所以春夏秋冬孟月之脉,冬春夏秋季月之脉,不改其常,俟二至二分以后,始转而从本令之正气,应为平人顺脉,天道春不分不温,夏不至不热,自然之理,悠久无疆,在人之脉,方春即以弦应,方夏即以数应,燥促所加,有三时而岁度终,其能长世。
近世之治秋燥者,然天之时令,每以人之生理为转移,感燥而随体温化热,《内经》燥化于天,热反胜,治以辛寒,佐以苦甘。
其感燥而不随体温化热者,温之是矣,然《内经》燥淫所胜,治以苦温,佐以酸辛,是知治燥之法,润之中当兼以温,温之中当兼以润。感受燥邪为病,有新感、伏邪之辨别,寒燥、热燥之异同,伤人气分、血分之次第浅深。
燥为涩滞干燥之疾,盛夏暑热熏蒸,人身汗出濈然,肌肤潮润,不觉其燥;秋令天高气爽,严冬肃杀,干槁燥冽,故人体肌肤亦燥,此指寒燥而言;深秋以后,久晴无雨,天气干燥炎蒸,秋阴已曝,为温燥;秋分以后,渐至大凉,露寒霜肃,清气搏激,燥乃行令。
体温受邪,则身发热;淋巴受邪,则身困无汗;肺部受邪,则干咳连声;血络受邪,胸胁牵痛,不能转侧。胸满气逆、喘急、干呕,皆感触燥邪之刺激而成病。
凉燥初起,头痛身热,恶寒无汗,鼻鸣而塞,状类风寒,唯唇干咽燥,咳稀痰,胸满气逆,喘急干呕,两胁串痛,皮肤干涩。
温燥初起,头痛身热,恶寒无汗,继则寒轻热重,有汗而热不解,咳嗽稀痰而黏,为干咳无痰,气急作喘,咽喉疼痛,鼻干唇燥,胸满胁痛,心烦口渴。
秋燥伏暑,有夹湿、化热之分别。
夹湿夹湿者,初起即洒淅恶寒,寒已发热,鼻唇先干,咽喉干痛,气逆干咳,肢懈身痛,渴不思饮,饮水即吐,烦闷不宁,胸膈胀痛,腹大而满,便泄不爽,溺短赤热,为肺燥脾湿之证。肾阴伤,肢懈无力,周身痛重,夜间身热,天明略退,气喘息短,颧红,足冷,脚心发热,甚则痿厥,便泄后重,腰腿发酸。
化热喉痒干咳,甚则痰黏带血,胸胁串痛,下则腹热,大便泻下,肛门热痛;腹痛泻泄,泻必艰涩难行,如痢非痢;肠中切痛,有似硬梗,按之痛甚,为肺燥肠热之症。热甚于内,大渴引饮,饮不解渴,灼热自汗,四肢虽厥而心烦恶热,气逆干呕,胁下气痛,溺短赤涩,点滴作痛。便多燥结,里急欲便不得,热邪灼及神经,则筋脉拘急,不能转侧。手足瘛疭,状若惊痫。少腹连腰牵痛,或睾疝痛。
(扫码下单)
推荐书:《五十年行医心得》。
……以下是广告时间……
给大家推荐《五十年行医心得》,点击可直接购买
吴文鹏先生出身于中医世家,临证经验丰富,诊治方法独特。于此古稀之年,吴先生将其长期从事中医临床所得诊疗经验加以整理归纳,结合中医经典古籍相关论述编著成此书。书中精述了《难经》及经络、腧穴、津液理论等中医基础知识,并以临证医案之形式阐述了作者对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常见病证的辨证论治经验,将医典理论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融会古今,证治结合,对指导中医临床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本书可供中医师及中医院校学生、入门学习者参考阅读。
END
本文由中医出版原创发表,最终解释权归本文原作者所有。推荐书:《五十年行医心得》。
觉得不错请点赞!
大家都在看↓
病案精选两则:名家深刻认识少阴病
这本史上最全医案,我拿起来之后却放不下了……
点,一键下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