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中医学习 / 正文

这个疗法不仅能治病,还可祛斑美容

这个疗法不仅能治病,还可祛斑美容

黄褐斑是临床常见的一种获得性色素增加性皮肤病,好发于面颊部,常呈左右对称、蝶形分布,其次是在前额、鼻部。黄褐斑多见于中青年已婚已育女性,除了影响容貌外,还会为女性带来焦虑和不悦,影响日常生活。现代研究黄褐斑发生的原因可能是不良生活习惯、遗传因素、紫外线照射、妊娠、焦虑抑郁、口服避孕药或抗癫痫药物等。

黄褐斑, 中医又称“肝斑” “面尘” “黧黑斑”, 对称呈蝴蝶状者称“蝴蝶斑”。孕妇患病称“妊娠斑”。黄褐斑虽然发病在表,而病因在内,五脏失调皆可引起面色失华,其中与肝、肾、脾三脏关系密切。

临床表现

黄褐斑是一种后天性色素过度沉着的皮肤病。皮损一般呈淡褐色、深褐色或黑褐色斑片,有明显界限,边缘呈不平整分布。形状有如地图或蝴蝶,一般以对称形式分布在面部。表面光滑平整,无鳞屑存在,临床为不自觉症状,一般在日晒之后恶化。

治疗

1. 处方

局部取穴:黄褐斑局部;
远端取穴:气海、关元、肝俞、脾俞、肾俞、足三里、三阴交。

2. 刺法
患者取仰卧位, 充分暴露面部, 常规消毒后, 医生用右手将2 支0.35mm25mm 的毫针烧至通红,然后快速、准确点刺黄褐斑处,快进快出,进针深度约1mm,操作过程中注意力度轻柔,针刺破皮要迅速,不可过深,避免遗留瘢痕,8 小时内不可使面部沾水,防止感染。艾灸气海、关元,普通针刺肝俞、脾俞、肾俞、足三里、三阴交,也可在足三里、三阴交两穴处温针灸。每周治疗1 ~ 2 次,10 次为一疗程。

医案一则

张某,女,35 岁,就诊时间:2016 年7 月11 日。
主诉:两侧颧部对称性黄褐色斑1 年。
现病史:患者1 年前两侧颧部开始出现对称性黄褐色斑,面色无华,夏季斑色明显加深,平素易怒乏力,腹胀,时有腹泻,经前乳房胀痛,白带多,行经腹痛,有血块。舌淡胖,边有齿痕;脉弦细。

西医诊断:黄褐斑。
中医诊断:肝斑(肝郁脾虚证)。

治法:调和冲任,疏肝解郁,健脾利湿。
取穴:阿是穴(黄褐斑局部)。施以毫火针点刺,快进快出,深度1mm 即可,不可过深,以免留下瘢痕。艾灸气海、关元,普通针刺肝俞、脾俞、肾俞、足三里、三阴交,留针20 分钟,每周治疗1 次,10 次为一疗程。3 次治疗后,患者白带明显减少,黄褐斑颜色变淡。一疗程后,黄褐斑已基本消退,肤色恢复正常,月经不调明显改善。

按语:中医学认为,黄褐斑病发在皮,其病在内,气血乃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凝,气血的产生运行与脏腑经络紧密相连,脏腑有病必然累及经络,气血运行受阻,就会沿着经络循行的部位发生病变。本病与肝、脾、肾三脏关系密切,一是肝气郁滞,血郁于面;二是脾虚不能生化精微,气血运行,肌肤失养;三是肾水亏而不能制火,虚火内蕴,郁结不散,阻于皮肤所致。毫火针疗法利用热能刺激,点刺局部皮损既有温热刺激,又有局部刺激,具有温养、化瘀生新、引邪外出之功效。毫火针疗法使局部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得到改善,还可使病变区域代谢增强,有利于炎症等病理反应的消失和营养皮肤正常组织。

本文摘自《实用毫火针疗法》,作者:黄石玺。

……以下是广告时间……给大家推荐《实用毫火针疗法》,点击可直接购买

(扫码购书)

内容简介

本书内容是黄石玺主任医师针灸临床几十年来应用毫火针治疗疾病的总结,全书分为基础篇、治疗篇、附录三个部分。书中介绍了火针疗法概述及毫火针疗法起源、毫火针疗法的治病机制及功效、主治、毫火针疗法的操作、注意事项。

作者简介

黄石玺,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主任医师,主编出版《中医拔罐》《火针》《中医灸法》VCD光盘等著作;《当代名老中医典型医案集-针灸推拿分册》(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副主编;《火针》编委。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荣获国医大师贺普仁教授颁发的“贺氏火针针法优秀传承人证书”;荣获中国针灸学会科学技术二等奖3项,华夏医学科技三等奖1项,中国中医科学院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

中医出版
好书从不会埋没

END

版权声明
本文摘自《实用毫火针疗法》,作者:黄石玺,由中医出版整理发表,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封面图片来自本书。,欢迎投稿唠嗑。

● 顽固口腔溃疡,这个方法一次见效!

● 遇见中医:舅舅和我的咽喉痛

相关文章

湘ICP备2023018388号-1网站地图职业技能证书报考.医考咨询同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