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亚岁送鞋的传统
亚岁送鞋的传统
北京/温长路
民俗探源
送鞋,是古时妇女对尊长的一种象征性表示。冬至这一天,妇女要向尊长者献鞋,谓之“履长”。曹植有《冬至献袜履颂》专说此事,诗中有“亚岁迎祥,履长纳庆”的名句。尽管冬至给长者送一双鞋是一种形式,但它不仅反映了我国古代的敬老风气,而且说明了鞋在冬季里对老人的重要性。
【健康话题】
除冬至送鞋外,我国送鞋的习俗还很多。如安徽、浙江、广东一些地区有订婚送鞋之俗,是取“鞋”与“偕”音同之义,求夫妻百年好合、白头偕老的;瑶族女性要向未婚夫家的每一个人送鞋,且要做成不同的风格。送军鞋是近代的新俗,表达了人民对子弟兵的爱戴之情。据《宛署杂记》载,北方一些地方还把十月一日定为鞋的生日,以这一天的天之阴晴测冬天之寒暖。从鞋与如此多之民俗的联系不难看出,鞋同人们生活的关系真是太密切了。
足下保暖益健康
从生理学角度上讲,脚部脂肪层很薄,保温能力相对较差,加上脚位于躯体的末端,血液循环也较差。所以,在正常情况下脚的皮温较正常体温低11.5℃左右,是比较不耐冻的。老年人血液循环比年轻时更差,脚部脂肪层又相对更薄,足部保温就更显得重要了。另外,脚同全身都有联系,足部不仅有6条主要经脉分布,而且踝以下有66个穴位,足部受凉会反射性引起其他组织的抗病能力下降,导致全身性疾病的发生,临床上最多见的是感冒、胃痛、腹泻、腰腿痛、妇女痛经和部分心脏疾患。一千多年前,我国著名医家孙思邈在他的《千金翼方》中就提出了“足下保暖”的科学见解,实践证明这确实是防病养生的有益经验。冬天足部保暖最基本的装备是鞋袜,以鞋而论,老年人最好穿柔软轻便的棉鞋,而不要穿质硬易滑的塑料底鞋;青少年虽然好动不怕冷,也要穿薄棉鞋或皮棉鞋,而不宜穿导热快的胶底鞋、球鞋;在野外作业或生活在严寒地区的人,要穿带毛皮的高筒皮靴。
鞋中穿出健康来
鞋袜是脚的衣着和住宅,对保护足部卫生和健康有不寻常的作用。除了它的清洁、防潮等状况与脚的健康有关外,鞋的大小、鞋跟的高低都会对人的健康产生影响。穿鞋的基本原则,应当是让人感到舒适。过尖、过高、过紧、过大、过松等强迫双脚受罪的鞋,对双脚及全身的健康都是不利的。尖头鞋源于法国,本是一位伯爵为了掩饰他那双畸形的脚而做的,后来蔚然成风,但是正常的脚着实没有必要夹紧脚趾去穿尖尖的鞋。高跟鞋有衬托身高和线条的作用,但它给健康带来的弊端也随着鞋跟的一高再高而越来越突出地表现出来。在美国,高跟鞋也并不被大多数女孩子选择。有统计说,美国女性穿平跟鞋的比例很高,在20~30岁之间的女性中占88%,在31~40岁之间占74%,在41~50岁之间占76%。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的一位从事专门研究的专家卡洛尔博士说,这可能是近年来美国妇女脚部和背部疾病发生率降低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关信息】冬至风俗
亚岁,就是一年一度的冬至节,因古时我国非常重视这一节日,其隆重程度仅次于春节,故而得名。杭州民谚说的“冬至大于年”和《西湖游览志余》中记载的“肥冬瘦年”的说法,都是对冬至这天盛况的形容。我国冬至的民俗甚多,比较普遍的有测日、送鞋和吃水饺。在古代,冬至鸡鸣时分,太史就注意观察日晷。正午时分,宰相上朝行贺礼,官吏和百姓也都互相祝贺,称为“一 阳贺冬”。古人测出,冬至之后白天渐长,用民众的话说就是“吃了冬至饭,一天长一线”。据《唐杂录》记载,冬至饭之后,皇宫中的宫女还专门进行针技比赛,以比试较常日增一线之功。著名唐代诗人杜甫在他的《小至》诗中,用“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管动浮灰”的诗句生动地写出了冬天里孕育着春天气息的景象。冬至的“至”,在古汉语里是“极”的意思,就是说冬天已达到了顶峰。从这一天起,进入数九寒天。此时,太阳基本直射南回归线。过了这一天之后,阳光直射的位置北移,处于北半球的我国,白天的时间就逐渐长了。现代的测定证实,古人的论断是符合科学的。
中医药知识 健康养生资讯
零售价:RMB16元
邮发代号:82-654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所载方药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本文作者:温长路
点击
查阅更多精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