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入门方法论》第二讲通知及讲义
时间:2013年12月1日上午10点
地点:当归中医学堂一楼大教室
地址:北京朝阳区望京南湖西园(北京香颂2期)303楼101商铺
课程名称:中医入门方法论第二讲:中医的治疗方法
主办:中医萝卜会北京分会
讲义如下:
我们学习中医,是“学在业余,用在身家”,所以不可避免地要接触一些养生或治疗的方法。而各种媒体、中医知识的传播里,方法更是大大小小,扑面而来。面对多种多样的方法,我们该采取什么态度?如何甄别?如何正确使用呢?
警惕三斧子半
常听说,某中医有几个好方子,相当厉害;又说,某医有三板斧,包医百病。
常看见,有人认为百病皆生于寒,所以要用温热药去扶阳气;有人认为百病皆生于虚,所以要去补……执其一端,什么病上来,他就用一种方法,并且特别强调。
养生领域更有很多简单几招包医百病之说。做个什么动作,或者按一按哪里,就能“治百病”之说……
这些说法都靠谱么?
程咬金的“三斧子半”,体现了人们什么样的心理?
“时医医病尾。”真有这样的时医么?
自古江湖上有一种铃医,他们跟正统中医到底有何区别?
方法源于自然
你想学点中医的奇招、妙招、绝招么?
其实,招数不是固定的,它来源于自然。
曾有人问我:阿胶为什么要烊兑?如何烊兑为好?我则认为,这件事不用人教。这是为什么?
有人说:“专家的说法这么多都是相反的,以前一个说子时和午时都要睡觉,又有人说午时阳气最旺,是最应该活动的时间,不应该睡觉。到底该信谁的?”你信谁?
还有人问我:葡萄皮到底要不要吃。平常是不吃的,但最近有专家说葡萄皮里含有大量的叶绿素和花青素,对人体有很多好处,可以吃。到底要不要吃呢?
为什么专家会成为“砖家”?根本原因在于人们思维的惰性。为什么这么讲?
什么叫“道法自然”?如何才能让“大道至简”不至于成为“头脑简单”?
方法源于思想
中医的招数,在八法之中: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它们都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说人体本身就是通过这八法调节平衡的,只有当调节不动的时候,才借助中医的方法来调节?
为什么说有了思想和辨识能力,无论方药、针灸、言语、音乐,皆可为良药?为什么初学中医,宜先学思想?
为什么要做到以思想为本,其实是很难的?即使是医生,也难以做到完全以思想为本,他们也往往依赖成方(其中也有不自信的因素),这是为何?
警惕缓解误区
有了思想,就更能明辨,更有远见。难道还存在没有远见的混淆是非么?
听人说起中医,言疗效之神奇,往往有按压某穴位病痛马上减轻之说。中医界为何对此深表忧虑?
缓解到底是不是治疗?为什么说缓解甚至会耽误治疗,是掩耳盗铃、饮鸩止渴?
等病发了再去用某种方法缓解它(甚至在病势不重时姑息养奸,等严重了再去缓解),这是最笨的疗法。中西医都有这种疗法。有了中医的思想,就不会陷入这个误区。这不是正确的治疗,甚至不能称其为“治疗”,只是“缓解”而已。治疗是斩草除根,是化干戈为玉帛,缓解是苟安一时,积累更大更多的问题。
正确的治疗应该是什么样的?我们学习中医,至少应该具备一种什么样的素质。
警惕医家误导
所以,我们学中医治病养生的方法,一定要学思想,不能企图坐享其成的只学方法,更不能看到某个方法就直接拿来用。
为什么很多中医书籍都存在误导性内容。
有阴就有阳,有说就有不说。你能指望某个中医把压箱底真功夫一一招供出来么?为什么说自古医家著述,都是虚实夹杂的,阴阳怪气的?你能完全照着书里做么?
很多医案,即使是重病,也只写一诊,而治病是一个过程。给你的误导是什么?
《临证指南医案》不写剂量,《全国名医验案类编》不写发病及治病时间。这是为什么?
《王孟英医案》:“赵子升夏病疟,急延孟英,视之,曰:‘暑热为患耳,不可胶守小柴胡也。’予白虎汤,一啜而瘥。”这则医案你怎么读?
《灸法秘传》为什么是秘传?你能尽得其传么?
既然医书有这么多误导,我们该怎么办呢?我们从哪里如何获得中医的真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