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经拾遗方论》师承记
《黄帝内经》是一部大书,记载的是上古的智慧,天文、地理、人事无所不包,其内容可谓既深邃又宽广。这些博大精深的内容,最终又落实到对人体和疾病的认识上。我们祖国的传统医学以这部包罗万象的大书为原始经典,从一开始就有了其他任何一种医学无法企及的高度。从《黄帝内经》学中医,也是一大法门。
有人说,《黄帝内经》理论性太强,很少给出具体的方剂。有人统计过,《黄帝内经》中的方剂,仅13首,而且基本上是一些小方、偏方。这对于应对形形色色的疾病,是远远不够的。其实,《黄帝内经》中方剂固然不多,但其中追溯病源、分析病理、列举治法之处,比比皆是。中医是靠思想治病的,《黄帝内经》给后人提供的,正是这种思想。正如庄子曰:“吾所好者,道也。”至于是用针还是用药,这就是技术层面上的问题,很好解决了。
随着方药在中医里越来越占据主流地位,开始有人梳理《黄帝内经》所列病证,给出方药,《内经拾遗方论》就是其中杰出的著作。它将《黄帝内经》和方药临床紧密结合起来了。
从宋朝起,围绕《内经拾遗方论》,形成了一个流派,传承至今。此书也一直为内行重视,被称为“医道中之黄石”。张良得《黄石公书》而韬略备,终于辅佐汉高祖得天下。《内经拾遗方论》就好比医道中的《黄石公书》!
宋代医家骆龙吉著《内经拾遗方论》,列举了《内经》中的62个病证的原文、解释及拟用方剂。
传至明朝,刘浴德、朱练遵从骆龙吉体例,又增加了88个病证,共计150条。
朱练将此学传给其子朱同羽。
朱同羽又将此学传给他的外孙林儒,林儒已经是清朝康熙年间的人了,他对此书进行了重新校订,并予以出版,于是有了《增补内经拾遗方论》。学问在传承中积累,书也逐步完善。
我从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民间中医那里得到此书之传,并经其点拨,多处茅塞顿开。兴奋之余,又拿起《黄帝内经》废寝忘食地读了好几遍。
《增补内经拾遗方论》选取《黄帝内经》所论及的病证,附其原文,逐一解释,配上方剂,并详解方义。通过医理分析和方药的呈现,有助于读者对《内经》中所列病证有更切实的理解,也有助于理解古人处方用药之妙。这是一部将内经和临床实践完美结合的典范之作,对于研究和提高中医临床水平,有重大意义,因此引用率很高。
该书选用的方剂,基本上都是常用方、小方,从中颇能领悟治病之道和用药之法。其中对方剂名称的解释颇有见地,有利于对方剂的作用及其文化内涵有更深的领悟。更可贵的是,从这本书中,我们还可以管窥药物炮制、修合之古法,如六味地黄丸、四蒸木瓜丸的修合,其中的次第及其深意,非但今人已不讲,就连其他古医书上也不多见。
医学之传,既要传道,又要传方,还要传法,往往道中有方,方中有法,法中有道,水乳交融,往往非文字所能传达,所以古代的大医都感叹写作医书的艰难!《增补内经拾遗方论》可谓难行能行,将中医的精微用经、论、方、法四者层层展现出来,历历在目,累累入心。融入其中,细细品味,倍感有益、有趣!
此书,上海卫生出版社1957年出过繁体竖排版,乃以乾隆丙申年(1776年)武林大成斋刻本为底本,并参校其他版本校正而成,堪为善本,但纸质粗劣,印刷模糊。我以这个版本为依据,重新断句,并使用简体横排版和新式标点符号,在学苑出版社出版,以使此书广为传播。
对于前人的著作,我们保持原貌,完整出版。至于其中的深意,我则未敢轻言。一则自己学验浅薄,恐言之有失,贻误后学;二则遵“道不可轻传,得其人乃传”之师训也。(文/唐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