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中医学习 / 正文

国医大师徐景藩教授:元御之论歌括

国医大师徐景藩教授:元御之论歌括
点击箭头处“”,哦!!

国医大师徐景藩教授
元御之论歌括

人与天地互可参,阴阳肇基祖气生;
祖气之内阴阳合,二元之间中气成;
美恶清浊与杂纯,厚薄完缺非同伦;
灵蠢寿夭有不同,人生有别称天命。
中气左旋是己土,中气右转胃戊明;
阴升化阳升于左,阳升为肝再升心;
戊土下行降于右,肺金再降是癸肾;
气源于胃血本脾,胃气亦为五脏本。
木刑升降俱失职,木生于水土长成;
胆随胃降土气和,木荣不郁保康宁;
土虚不能达于木,木气壅塞胆逆行。
周流非质均是气,四象之母土气定;
天人相应古有论,一气周流坤载文;
形质与气当区分,录供参考细辨明。

元御之论歌括解读

黄玉路,字元御,一字坤载,别号玉楸子,山东昌邑人。清代乾隆年间著名医家,曾为乾隆御医,生于1705年,卒于1758年。

黄氏在行医生涯中,精研古圣经典,致力深而识悟彻,深得先圣遗旨,著有《素问悬解》《灵枢悬解》《伤寒悬解》《四圣心源》《玉楸药解》等11种。其中《四圣心源》被誉为“诸书之会极”,是其巅峰之作,全面反映了黄氏“天人合一,一气周流”的学术思想特点。

《四圣心源》十卷,将《黄帝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经典著作之精髓,融会贯通,尊崇黄帝、岐伯、越人、仲景古圣之作,阐述的一气周流体系,从天人合一的角度,将理论与临床相结合。张琦在序中盛赞黄氏:“长沙而后,一火薪传,非自尊也。”本文“元御之论”即简要介绍书中有关“一气周流、土枢四象”辨证治疗尤重中气的学术思想,供学者参考。

【原文】

人与天地互可参,阴阳肇基祖气生;
祖气之内阴阳合,二元之间中气成;
美恶清浊与杂纯,厚薄完缺非同伦;
灵蠢寿夭有不同,人生有别称天命。

【解读】

黄氏认为《黄帝内经》的精髓之一为“天人合一”,“天人一也,未识天道,焉知人理”。指出:“人与天地相参也,阴阳肇基,爰有祖气,祖气者,人身之太极也”;“祖气之内,合抱阴阳,阴阳之间是谓中气,中者土也”。

气是人体生理活动的物质和功能,黄氏认为,人在母腹中胚胎形成之始,即有一种物质,名之为“祖气”,是人身的太极,阴阳相合,在不断的运动中,使人逐渐成形、成长、发育成人,贯穿一生。人容貌体态的美或丑,体质的强或弱,甚至日后灵敏程度、寿命长短、贫穷或富贵,都和“祖气”有关。这一理论观点,似与人体结构的染色体、基因有一定联系。古人所称“天赋”,随着科学发展而逐渐有所认知,“生死在命,富贵在天”这种说法虽属唯心,忽略了社会因素和后天劳动生产生活等因素的影响,但黄氏在他的时代提出“祖气”的概念,这种精神也有一定的可贵之处。

《四圣心源脏腑生成》曾谓:“祖气之内,合抱阴阳,阴阳之间,是谓中气,中者,土也。”进一步阐述了“土为万物之母”,脾胃为“后天之本”的基本概念。

【原文】

中气左旋是己土,中气右转胃戊明;
阴升化阳升于左,阳升为肝再升心;
戊土下行降于右,肺金再降是癸肾;
气源于胃血本脾,胃气亦为五脏本。

【解读】

黄氏认为气在人体中一直处于运动之中,而这运动是有序的,他从维象的观点,勾划一个简明示意图:

人体气运示意

土居其中,中气为脾胃之气,中气右转,为戊土胃,左旋为己土脾。己土属阴,上升而化为阳,阳升于左则为肝,再升于上则为心。戊土下行,阳降而化阴,阴降于右则为肺,降于下则为肾。五脏配五行,即是人体的五行。黄氏认为五行之理,“有生有克……其相生相克皆以气而不以质也,成质则不能生克矣”。这一论点十分重要,上述升降之序,左升在肝,右降在肺,一木一金,木又生火及心,金又生水及肾,这些都是无形之气的运动,而不是脏腑的实质。这是维象观念,用以解释人体生命生理活动状态,绝不是内脏左有肝而右有肺,以往不明理之人蔑视中医连肝肺位置都不懂,其实没有明白“气”与“质”的区分。同样之理,在病机的描述方面有“左升太过”和“右降不及”之语,亦是“气”的病理概念。

气的运动源于中气脾胃之升降,脾土左升,及肝及心,脾统血,肝藏血,心主血,脾主运化,故以“脾为生血之本”。胃从右降,及肺及肾,肺主降气,肾主纳气,故以“胃为化气之原”。胃为水谷之海,外界各种营养物质经口入胃,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亡,故胃亦是脏腑气血之海,五脏之本。诚如《灵枢五味》所述:“胃者五脏六腑之海。”

【原文】

木刑升降俱失职,木生于水土长成;
胆随胃降土气和,木荣不郁保康宁;
土虚不能达于木,木气壅塞胆逆行。

【解读】

黄氏认为:“水火金木,是曰四象,四象即阴阳之升降,阴阳即中气之浮沉。分而名之,则曰四象,合而言之,不过阴阳;分而言之,则曰阴阳,合而言之,不过中气所变化耳。”认为枢轴运动起着决定性作用的是中土。而“土之所以升降失职者,木刑之也”,指出“木刑”是枢轴运动发生障碍的主要因素,是产生病态的始作俑者。

正常状态下,“木生于水而长于土,土气冲和则肝随脾升,胆随胃降,木荣而不郁”。若在异常情况下,“木邪横侵,土被其贼,脾不能升而胃不能降”。“胃主降浊,胃逆则浊气上填,仓廪不纳,恶心呕吐之病生焉。脾主升清,脾陷则清气下瘀,水谷不消,胀满泄利之病生焉。”以上论述,说明肝木肆横对于脾胃致病的密切关联。土能荣木,木能疏土,胆随胃降,肝随脾升,土木相关,正常枢轴运动则维持人体的健康,一旦反常则土木相仇,出现病证。这些论述,颇为精要,给后人以启迪,阐发《内》《难》古意,对临床实践也有一定的参考或指导意义。徐老临证若见胆邪上逆者,清利肝胆结合和胃降逆,降胃亦可降胆。土不荣木者,力主培土实脾以治肝病;土不制水者,培土兼以利水;木郁土壅者,疏肝解郁,化湿理脾。如此等病机证治的概括,正是中医学富有维象意识而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

【原文】

周流非质均是气,四象之母土气定;
天人相应古有论,一气周流坤载文;
形质与气当区分,录供参考细辨明。

【解读】

徐老拟本文题为“元御之论”,意在介绍黄坤载关于天人合一、一气周流的学术思想,供学者思考、参考。着重强调黄氏的观点在于:五行五脏,升降枢轴,运动不息,以土气为中心,在气而不在质。进一步了解中医基本理论中有关五行的动态,相互联系,产生异常等的思维源流,了解中医文化的内涵,有利于中医基础理论的研究、继承和创新,而不是刻舟求剑、泥古不化。

特别提示:
由于平台更改了文章分发机制,不按时间推送,而是按权重随机推送,为了保证您能看到我们的推送,不错过每一篇好文章和每一次福利活动,请将我们的设为星标,让我们每天与好文章相遇,在文章中与国医大师攀谈!

END

【本文选自《国医大师徐景藩临证医案精华》,人民卫生出版社,主编:陆为民,徐丹华,罗斐和。编辑整理。】
长按上方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
进入购买

随手点赞、在看,传播健康、分享知识~~~

相关文章

湘ICP备2023018388号-1网站地图职业技能证书报考.医考咨询同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