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暖花开话病毒
惊蛰过后,春天正式来临了,天气进入一个春暖花开的季节。在这个季节里,有一类疾病进入高发期,往往会让不注意的爸妈中招。那就是病毒感染。这类疾病在中医学中,有一个专门的名称,叫“温病”
在《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有“冬伤于寒,春必病温”这样的一个说法,明清以后,中医的“温病学派”就是从这句话中发展出来的。
传统上中医对这句话的解读是:冬天遭受了寒邪,春天就会有温病的发生。但是,这样的解释,我认为从临床的角度是解释不通的。无论如何,冬天遭受寒邪,和春天是否容易感染病毒,这两者我找不到必然的联系,很多解释我认为都是牵强附会。
在这里个人,想换一种思路来解释“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我认为,这里的“寒”,不是指“六淫”中的寒,而是指“六气”中的寒。也就是说,冬天是需要寒冷的,如果冬天不够寒冷,冬天的寒气受到了伤害,那么到了春天,温病就容易出现。
从现代医学的观察看,春天的病毒性流感和其他的一些流行性病毒性的疾病,一般都好发于四季温暖而潮湿的地方。比如中国的南方,再比如非洲。而寒冷的天气本身就可以杀灭很多病毒,从而防止春天病毒扩散。古人也观察到,如果当年的冬天有足够正常的寒冷天气,那么第二年春天“温病”的情况就比较少,而如果当年冬天缺乏比较寒冷的天气,第二年春天“温病”的情况就会比较多见。
那么结合现在全球天气变暖的这个情况,由于冬天普遍不够寒冷,所以春天流感高发,也就特别要引起爸妈的注意了。
所以我们这里首先讲一下:流感。也就是病毒性的感冒。
病毒性感冒在中医中一般是指“风热外感”。所谓风热,就是区别于风寒的。区别的要点在于:风热感冒一般没有明显的受凉的病史,比如吹到冷风或者出汗后吹到冷风等情况。然后首发症状一般是咽喉痛甚至是咽喉肿痛,然后直接发热,同时体感发热,很少有发热而出现体感怕冷的情况。
这样的小孩如果直接去医院就诊,血常规白细胞都是正常的,CRP正常或轻微升高。这时候医生也会告诉你,小孩是病毒性感冒而不是细菌性感冒。
那么,病毒性感冒西医是如何治疗呢?第一是多喝水,第二是补充维生素C,第三是开点中成药,第四是高烧直接用退烧药。
其实我们从上面的治疗,也能直接看出,面对病毒性感冒,西医也没有很好的治疗手段。
说实话,就算是细菌性感染,也要针对相应的细菌,选择敏感的抗生素治疗,才会取得效果的,而抗病毒的情况就更复杂,抗病毒的西药更少而且针对性更差,每次流感只有等2周左右人体产生相应抗体,才能结束病程。
但在治疗流感病毒这方面,中医中药有天然的优势。中药中的清热解毒药物,抗病毒广谱、强效,而且可以促成人体抗体合成,改变体内环境,从而迅速控制流感。
其中最经典的药物,就是板蓝根,还有就是银翘散(银翘片的配方)。虽然后面又出了双黄连,蒲地蓝、蓝芩口服液等等所谓“新药”,但除了价格越来越高外,其实效果并没有越来越好。
从五十年代开始流行起来的板蓝根,在治疗流感方面到目前为止,没有发现超过它的中草药,现在的蒲地蓝、蓝芩等中成药,里面的主要成分,也还是板蓝根。所以,在这个流感相对比较多见的春天,家里常备板蓝根还是很有必要的,传统的银翘片当然也可以。
在小孩或者家人有首发咽痛为主的症状出现时,直接用上面的药物就可以,剂量可以大一些,因为从我自己的临床经验看,这些药物常用剂量普遍标注偏小,成年人至少用标准剂量的2倍,成年人按照60kg计算体重,儿童按照体重换算成儿童剂量。
如果小孩出现咽喉肿痛的同时,手电观察到红肿的咽峡部位有滤泡或者是溃疡点,那就是病毒引起的疱疹性咽峡炎了。疱疹性咽峡炎主要由疱疹病毒引起,纯用板蓝根和银翘片也能有治疗作用,但作为一个喜欢研究中药配方的医生,那还是建议喝汤药治疗了,这样对于医生来说,选择药物的范围和用量都可以非常自由。
说到这类病毒感染性疾病,有两个药物可以推荐:土茯苓、马齿苋。
土茯苓是一个清热解毒,抗病毒非常好的药物,它还有一个特色,就是对粘膜有强大的修复作用。所以,针对疱疹病毒导致的粘膜损害,也就是溃疡,土茯苓的效果就非常好。
土茯苓的这个治疗特色,也经常运用于另外一个病毒性疾病,这个病也经常在春天发作,儿童多见,那就是手足口病,中药治疗手足口病效果是非常好的,几天就能基本解决问题。
说完了土茯苓,我们再聊一下马齿苋。
马齿苋本来就是一味田间地头的野菜,味稍酸苦,上海农村经常看到。可以炒着吃,也可以凉拌。可不要小看这个寻常的野菜,它抗病毒的效果非常好,而且因为本来就是野菜,就算大剂量用也非常安全,口感也不错。用它配合其他抗病毒中药,治疗疱疹性咽峡炎,手足口病,也是药到病除的。
说到马齿苋,如果和前面的板蓝根配伍,常常可以治疗一些比较严重的急性病毒性疾病,比如带状疱疹。这周一我就碰到一个老年朋友曾经因为带状疱疹痛苦了好几个月。而我用马齿苋加上板蓝根为主,配上活血通络的一些药物,基本上可以在第二天起效,5天基本控制疼痛,再用2~3周基本解决一些后遗的症状。这就是中药抗病毒的威力。
马齿苋和板蓝根配伍,还可以治疗一类皮肤的病毒感染性疾病,那就是“疣”。疣包括寻常疣、扁平疣和感染性疣,我曾经用马齿苋和板蓝根配伍为主要药物,1月见效,2~3月彻底治愈一例多发性寻常疣的患者。
当然上面的方子只是我个人的经验总结,中药还是讲究配伍的,结合到具体的配方和用量,还是建议咨询专业中医师,也欢迎大家来君和堂就诊,治疗上述病毒性感染。
最后讲讲春季病毒性疾病的预防。
在这里大家可能会有误区,认为平时吃点板蓝根、马齿苋,就能预防病毒感染。这个观点是不对的。现在医学界一致认为,病毒是否被感染,与病毒的毒力和机体的免疫力有关,所以,平时提高免疫力对预防病毒感染至关重要。
从中医的角度看,感染了病毒需要清热泻火,而预防感染,就要健脾补肺了,为了预防补气上火,我这里推荐一个食疗方:太子参10g,甘草6g,1片生姜,红枣3个,冰糖少许。炖汤给小孩喝,健脾补肺,预防流感。但如果小孩是偏热的体质,那上面的方子就会稍微有点热,或许有便秘等困扰。那碰到这种情况,就可以用中医“养阴”的方法来提高免疫,其中最经典的药物,就是六味地黄丸了,用六味地黄丸就能解决上火小孩提高免疫力的问题。
最后,祝各位中医粉丝在春暖花开的季节远离各种病毒的困扰!
附,疱疹性咽峡炎医案一则
2019-3-8,患者男性,3岁,西医诊断为疱疹性咽峡炎,治疗5天效果差,来我处诊治。
刻下:无发热,咽痛明显,有疱疹,无咳嗽,无鼻涕,饮食少,近日大便干,睡眠吵闹。Wbc6300/dl,舌红苔白,脉稍数。
处方:金银花6、连翘6、土茯苓6、生地6、板蓝根9、蒲公英6、黄芩3、牛蒡子4、桔梗3、僵蚕2、蝉衣2、制大黄3、陈皮3、生甘草3。4付。
后患者家长说此方3付即愈。
了解更多医生专家科普
爱问医康
吸取健康新知
创建健康生活
关注【+执业医师】更多科普
执业医师
上海+上海君和堂中医门诊部+中医科+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