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中医学习 / 正文

黄煌 | 张仲景50味药证·黄芪

黄煌 | 张仲景50味药证黄芪
导读:
《伤寒论》114方,有名有药者113方,91味药,其中使用了1方次的有36药,2方次以上的有55药。《金匮要略》205方,有名有药者199方,156味药中,使用了1方次的有62药,2方次以上的有94药。
黄煌教授《张仲景50味药证》选择临床常用且仲景叙述药证比较明确的药物50味,分原文考证、仲景方根、药证发挥、常用配方四部分重点论述药物主治。
虽说仅50味,但每味药均为常用药,只要掌握好每药的主治和常用配伍,则在临床自能演化出无数新方。
5月5日起我们将连载黄煌《张仲景50味药证》。

黄 芪
黄芪为豆科植物黄芪或内蒙黄芪等的干燥根,主产于山西绵山者,条短质柔而富有粉性,称为绵黄芪,奉为道地药材。山西浑源为中心的阳高、天镇、山阴等县出产者,称西黄芪,品质亦佳。此外,产于黑龙江、内蒙古者,皮松肉紧,味甘香,亦为佳品。《神农本草经》谓黄芪“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五痔,鼠瘘”。《金匮要略》入8方次。

1
原文考证

最大量方(5两):黄苠芍药桂枝苦酒汤、防己黄苠汤。
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治“黄汗之为病,身体肿,发热汗出而渴,状如风水,汗沾衣,色正黄如柏汁,脉自沉”(十四)。本方既是黄芪的最大量方,又是配伍最简方,故分析黄芪证的可靠性较大。从原文可见,其证之一为身体肿,从“状如风水”句,可见其水肿是全身性的,因风水为“一身悉肿”。其证之二为汗出,且汗出的量较多,汗出可以使衣服沾在身上,汗或黄色。所以,黄芪主治汗出而肿者。
《金匮要略》防己黄芪汤的用量较其他经方明显不同,黄芪仅一两一分。日本医家丹波元简认为《金匮要略》上的用量是后人改动,而《千金方》所载的却是原方。《千金方》卷八风痹门载:“治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方;汉防已四两,甘草二两,黄芪五两,生姜、白术各三两,大枣十二枚。右六味,㕮咀,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三服,服了坐被中,欲解如虫行皮中,卧取汗”。方后无加减法。学者多认为此方当是《金匮要略》原方。《金匮要略》记载本方治“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二)。《外台秘要》记载本方“治风水,脉浮为在表,其人或头汗出,表无他病,病者但下重,从腰以上为和,腰以下当肿及阴,难以屈伸”。从两书记载来看,本方也是用于汗出而水肿的,尤其腰以下肿为特点。

次大量方(3两):防己茯苓汤、黄芪桂枝五物汤、乌头汤。
防己茯苓汤治“皮水为病四肢肿,水气在皮肤中,四肢聂聂动者”(十四)。水在皮肤中,故四肢肿,为黄芪主治;聂聂动者,属动悸类,为茯苓主治。
黄芪桂枝五物汤治“血痹……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六),“血痹病从何得之?师曰:夫尊荣人骨弱肌肤盛,重因疲劳汗出,卧不时动摇,加被微风遂得之”。尊荣人骨弱,指其人养尊处优,缺少运动,肌肉松软无力,故称骨弱;肌肤盛,即是指肥胖。可见黄芪用于体型偏胖、肌肉松软无力者。
乌头汤方中有黄芪、麻黄、白芍、甘草、川乌等,主治“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五)。《金匮要略》中黄芪与麻黄同用者尚有三黄汤,主治“中风手足拘急,百节疼痛,烦热心乱,恶寒,经日不欲饮食”(五)也是手足拘急,骨节疼痛。可见黄芪可与麻黄同用,治疗关节疼痛。
加味方:桂枝加黄苠汤。
桂枝加黄芪汤治黄汗,原文为“黄汗之病,两胫自冷,假令发热,此属历节;食已汗出,又身常暮卧盗汗出者,此荣气也;若汗出已,反发热者,久其身必甲错:发热不止者,必生恶疮;若身重汗出已,辄轻者,久久必身响。瞤即胸中痛,又从腰以上必汗出,下无汗,腰髋弛痛,如有物在皮中状,剧者不能食,身疼重,烦躁,小便不利,此为黄汗,桂枝加黄芪汤主之”(十四)。本条文字较多,但其所述的症状有:①出汗,以腰以上为多,或进食后出汗,或盗汗,汗色发黄;②身重,甚至疼痛,尤其是腰髋部疼痛;③小便不利;④皮肤粗糙如鱼鳞,或易生恶疮。桂枝汤本可治自汗,但汗出程度较严重者,当加黄芪;自汗而有小便不利而身体重者,当加黄芪。另外,有皮肤粗糙、有痈疽败疮者,当加黄芪。这与《神农本草经》“主痈疽久败疮”的记载相似。

2
仲景方根

黄芪桂枝芍药:主治汗出而肿,关节疼痛者。方如黄芪桂枝五物汤治血痹、身体不仁,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治黄汗、身肿,桂枝加黄芪汤治黄汗出而小便不利、身体重及恶疮。
黄芪防己:主治下肢肿。方如防己黄芪汤、防己茯苓汤。
黄芪白术:主治汗出而肿,肌肉无力。方如防己黄芪汤。如加防己,为防己黄芪汤的基本配伍,多用于下肢水肿。加防风即为后世名方玉屏风散。可用于虚人感冒、恶风自汗等。
黄芪麻黄:主治身体重汗出而喘,或关节疼痛。方如防己黄芪汤(加减)、乌头汤、《备急千金要方》三黄汤。

3
药证发挥

黄芪主治汗出而肿,肌无力者。
黄芪证的汗出,程度比较严重,常常衣被尽湿,有的可以见到汗渍发黄,有的进餐时出汗甚多,以上半身为显著。有的白天自汗以外,入夜也出汗,表现为一觉醒来,周身如浸在水中。临床上有些患者并不以汗出为主诉,但通过问诊,可以了解到患者平时汗出比较多,稍有体力活动,就容易出汗。
黄芪证的肿,主要为全身性的水肿,但以下肢为明显。由于体位的变化,早晨面部有水肿,而下午则下肢水肿。有些人虽无明显的水肿,但肌肉松软,犹如水肿貌。由于水肿,患者常常自觉身体沉重,活动不灵活,关节重痛。
肌无力,既是一种症状,更是一种体质状态。《金匮要略》中的“尊荣人”就是肌肉松软无力,比较适用黄芪的体质。其外观特征为:面色黄白或黄红隐隐,或黄黯,都缺乏光泽。肌肉松软,水肿貌,目无精彩。腹壁软弱无力。舌质淡胖,舌苔润。平时易于出汗,畏风,遇风冷易于过敏,或鼻塞,或咳喘,或感冒。大便稀溏,不成形,或先干后溏。易于水肿,特别是足肿,手足易麻木,皮肤黄黯,易于感染或溃疡。另外,此类患者多能食、贪食,但依然无力。这种患者,著者称之为“黄芪体质”。缺乏运动,营养不良,疾病、衰老,均是导致“黄芪体质”多见的原因。中老年中这种体型尤为多见。因此中老年人应用黄芪的机会较多。
作为成人黄芪证的鉴别关键,在于腹证。其腹部松软,腹肌菱缩而脂肪堆积,肚脐深陷,按之无抵抗感以及痛胀感,可称之为“黄芪肚”。
黄芪证反映在脉象上并无特异性。《金匮要略》中防己黄芪汤用于脉浮者,而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则主治脉沉者,所以,对黄芪证的脉象不作明确的规定。
黄芪证与桂枝证都有汗出,但黄芪证是汗出而肿,常有身困重,而桂枝证是汗出而不肿且气上冲,常有关节冷痛。如汗出而肿、肢体麻木疼痛者,黄芪桂枝可同用,方如黄芪桂枝五物汤。麻黄证与黄芪证均有肿,区别在于有汗与无汗的不同。治疗关节疼痛而水肿者,两者也可同用,方如乌头汤。
仲景使用黄芪有三个剂量段,大量治疗水气、黄汗、水肿(5两),中量治疗风痹、身体不仁(3两),小量治疗虚劳不足(1两半)。现代应用可以根据张仲景的用药经验适当变化。如用于治疗水肿,量可达60~100克,治疗半身不遂,骨质增生疼痛等,可用30~60克;用于上消化道溃疡,可用15~30克。此外,伤寒不用黄芪,金匮罕见四逆,可见黄芪是内伤杂病的用药。黄芪须久服方能见效。
面白形瘦、肌肉坚紧、平时咽喉易于红肿疼痛、大便秘结者,黄芪慎用,尤其不可大剂量使用,使用不当,可有腹胀气、不欲食等不良反应。

4
常用配方

(1)黄芪30~120克,糯米30~50克。(民间经验方)
应用:此为民间药粥,多用于治疗全身性水肿,也可以治疗脱力多汗等。现代多用于治疗慢性肾炎、肾孟肾炎残余的水肿效较高,消除蛋白尿也有效果。其制作方法是,先煎黄芪,取汁,后入糯米,熬粥,每日食用。
(2)黄芪15~30克,白术12克,防风6~12克。(《丹溪心法》玉屏风散)
应用:以自汗恶风为特征的呼吸道疾病、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慢性肾病等常用本方加味。如过敏性鼻炎(变态反应性鼻炎)、老年人感冒、支气管炎、哮喘等。
(3)黄芪15~30克,防己12克,白术9克,甘草6克,生姜9克,大枣12枚。(《金匮要略》防己黄芪汤)
应用:适用于以下肢水肿、肌肉松软无力为特征的慢性疾病,如中老年人的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缺血性脑血管病、腰椎病、肾病等。本人经验,治疗高血压水肿,可重用黄芪30克以上,并配相同剂量的葛根。糖尿病肾病可加石斛、赤芍、怀牛膝。脑梗死可加葛根、丹参、川芎。
(4)黄芪9克,桂枝9克,芍药9克,生姜18克,大枣12枚。(《金匮要略》黄芪桂枝五物汤)
应用:适用于以肢体麻木、自汗而水肿为特征的疾病。如缺血性心脏病、缺血性脑血管病、消化道溃疡、腰椎病、颈椎病、糖尿病并发症、皮肤病、外科感染性疾病等。舌质紫黯者,芍药用赤芍。
(5)黄芪6克,桂枝9克,芍药18克,甘草6克,饴糖15~30克,生姜9片,大枣12枚。(《金匮要略》黄芪建中汤)
应用:适用于以慢性腹痛为特征的疾病,如消化道溃疡、胃神经官能症等,也可用于手术后创口久不愈合者。还可以用于消瘦而水肿某些慢性肝炎肝硬化患者。
(6)黄芪30~60克,当归6克,赤芍12~30克,川芎12克,桃仁12克,红花6克,地龙10克。(《医林改错》补阳还五汤)
应用:本方是治疗中风半身不遂的专方。大剂量使用黄芪的时候必须看体型,有无黄芪体质的存在。肌肉松软无力、四肢麻木、活动不利,下肢水肿,自汗,舌质紫黯、面色黄黯者最为适合。不仅卒中后遗症可用,糖尿病、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脑血栓形成、肾病综合征、皮肤病、眼底病等也可使用。

5
文献摘录

《本经疏证》:“仲景《伤寒论》绝不用黄芪,即如汗出亡阳似与黄芪之强卫固表相宜,亦终不及。何也?盖阳加于阴谓之汗,其系卫阳盛,蒸逼营阴,阴气泄为汗者,用黄芪则既能促营阴充,不受阳蒸逼,又能使卫阳不蒸逼营阴可矣。若伤寒汗多阳亡,则系阴气逼阳外泄,必以附子振其阳,阴霾始散,汗乃得止,与黄芪之止汗,适相反也。”
《药征》:“黄芪主治肌表之水也。故能治黄汗、盗汗、皮水。又旁治身体肿或不仁者。审仲景之处方,以黄芪治皮肤水气,未尝言补虚实表也。夫张仲景者,盖古疾医之流也。后世之喜医方者,皆昡其俊杰,而不知其有害于疾医也。”

1、张仲景50味药证之一桂枝(上)

张仲景50味药证之一桂枝(下)
2、张仲景50味药证之二芍药
3、张仲景50味药证之三甘草
4、张仲景50味药证之四大枣
5、张仲景50味药证之五麻黄
6、张仲景50味药证之六附子
7、张仲景50味药证之七乌头
8、张仲景50味药证之八干姜
9、张仲景50味药证之九生姜
10、张仲景50味药证之十细辛
11、张仲景50味药证之十一吴茱萸
12、张仲景50味药证之十二柴胡
13、张仲景50味药证之十三半夏






想了解更多信息,请关注微信公众号

相关文章

湘ICP备2023018388号-1网站地图职业技能证书报考.医考咨询同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