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慢性病治疗第一药:缓治守方 |
临床上很多慢性疾病是中医治疗的优势病种,中医治疗的特点是守方治疗,有方还要守方。首先是认识疾病的阴阳气血、脏腑经络病理特点,把握疾病证候本质,在辨证的基础上,应用缓治法,守方治疗。
一
缓治法
缓治法顾名思义:
一是针对疾病发病病势、病程变化特点等是缓慢的、渐进性的慢性病,
二是在因势利导治疗原则指导下,用药轻灵,不可重剂,循序渐进,达到调节阴阳气血、激发人体正气、邪去正复的治疗效果。
二
岳美中慢性病诊治用药特色
笔者在诊余,看到《岳美中论医集》中记载了一段跟师学习经历,帮助我们深刻认识治疗慢性病守方为第一要,略谈一二。
我在旁留心看蒲辅周先生治疗慢性病,疗效很好。一年以后,我请他传授给我一些秘诀奇方,他笑了接着说:
“哪里有什么秘诀奇方,您不是经常看到我临证的处方吗?”
我听了猛然觉悟过来说:
“是的,您老先生治疗慢性病的处方,除掉一般的调气理血、滋阴温阳的几个寻常方剂外,并未见到什么奇方妙药,那么,怎么就会有那样多那样高的疗效呢?”
他又笑着说:“治疗慢性病,除掉先认识到疾病的本质,再辨证准确、遣方恰当以外,‘守方’要算是第一要者。”
肺痨——守方加味六君子汤
“你曾见过一个患肺痨病的青年吗?他五七日一来,一年未间断,现在已经痊愈不来了。他的病是肺痨更兼脾虚泄泻,你见到他吃的是什么药方吗?”
我说:“恍惚记得在一个阶段中是六君子汤加味。”
他说:“不错,但不是一个阶段中,而是一年中,始终坚持服那一个方,除了元旦停服药,共服了三百六十四剂而基本痊愈了。”
我很诧异地问:“怎么见那人五七日一来,都是欣欣然持新方而去呢?”他说:“那是应付病人要求改方的一措施,有时把方中的白术换成扁豆、薏苡仁,有时把陈皮换成橘红,有时把砂仁换成蔻仁等,几个星期又换回来,归根到底,基本上还是加味六君子汤。在一年中,培中治肺,脾胃健旺了,营养得以充足,肺痨就慢慢好转痊愈了。十二个月治疗肺痨收到全功,在疗程上不算迟缓。十数日一改方,月余一易法,蹉跎失时,一回首二三年已成过去,而病情如故,或有因杂药滥投,更使病情加重,孰得孰失,孰迟孰速,不待辨析可以知道的。”
我自此以后,才明白了“有方”还要“守方”,对慢性病的治疗,比较能掌握分寸,获得一些成绩。
习惯性感冒——小量长期用玉屏风散
近年在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科学院)工作,曾见到蒲辅周老医生治疗习惯性感冒的病人,患者一触风寒,即鼻流清涕,打喷嚏,周身渐渐恶风,翕翕发热,兼有其他慢性疾患,在治疗上,一受感冒,即碍手治其他的病。蒲老医生决定先为他治疗习惯性感冒,开玉屏风散,共量270克,碾成粗末,分作三十包,每服一包,水煎,作一日量分二次服下。
一月后患者感觉好大半,又为开一料继服。两月后虽冒风触寒,亦毫不再发。因回忆到我也曾用玉屏风散预防过习惯性感冒,大剂服用二三剂,服后胸闷鼻干,感冒虽暂止,五七日又复如初。常思索这里的缘故,是不是习惯性感冒,属于卫气无力捍御外邪,要想改变体质,必须有量变积累才能达到质变,绝非一二剂所能收功?这里蒲老医生小量长期使用玉屏风散,看来虽平易,可是不细心虚心学习,是做不来的。
从中我们可以不断地体会先贤名医临床用药的各种经验,指导着解决临床实际问题,提高临床疗效。
例如治疗反复感冒病人,临床主要表现是每因气候变化、感受寒凉、劳累等因素诱发出现鼻塞流清涕,咽痒痛,周身倦怠,舌质淡,舌苔白,脉象沉,临床没有热象,治疗以益气固表法,方剂用玉屏风散,药物用白术、生黄芪、防风,一般药量比例是1.5:1:0.5,若见便溏等脾虚明显者,则药物用量白术倍生黄芪,药物剂量宜小,白术用量10~15克,根据患病特点,随证加一味或二味药,服用2~3个月,临床疗效良好。
现代治疗肺结核病,在专科规范系统的抗结核治疗基础上,辨证论治,运用清肺补肺敛肺等治法,谴方用药,在相当时期内也都需要守方治疗。在某种意义上说,慢性病守方治疗为第一要。
三
岳美中慢性病诊治用药特色
岳老认为,慢性病“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其来也渐,其去也缓,久病已体衰,长期服药又伤正,补多则壅滞,攻多则克伐;大剂煎药,不但欲速而不达,且会增加脾胃负担,甚至损伤脾胃。对其治疗主张慎药守方,轻量频用久服,培土重后天。以下举例阐述:
慎药守方,由渐变达突变
一肺痈患者,吐脓血3个月后,住院治疗2个月无效,转而就诊于中医。岳老选用千金苇茎汤,患者服20剂后,口燥咽干见轻,二便赤涩稍清畅,脉数稍减,但胸隐痛吐臭痰如故。患者要求加强药力,岳老当时也嫌药力迟缓,便更用祛毒、排脓、补肺之方药。5剂后不仅无效,且病情急剧转重,胸部烦满,臭痰加多,脉增数。岳老意识到药不对证,随之再改为苇茎汤,10剂后诸症又好转吐臭痰味无几,嘱患者长期服用,若逐步好转,则无须频诊。1个月后,患者胸部畅适,痰基本无臭味。嘱继续服用,半年后随访,情况良好。岳老由此体会到,对长期不愈而少变化的慢性病,其临床疗效的高低,要看医生运用和掌握有效方药的坚持程度,若能守法守方,则可由渐变达到突变,收到预期效果,若急于求成,动辄易方更药,往往适得其反。
轻量频用久服,由量变达质变
岳老言,我往年曾用玉屏风散大剂煎汤治表虚自汗。3—5剂即取效,但不日又复发。再服,再效,再复发。似乎此方只有短效而无巩固的长效。后来向蒲辅周老医师学习,投以玉屏风散:
黄芪120g,白术180g,北防风60g,为粗末,日煎9g,分早晚服,服一料即效。
连用2个月即彻底痊愈,且屡试屡验。他由此悟出,慢性病,几剂大量汤剂,岂能使病理消除,生理骤复?即复,也是药力的暂时表现,而不是康复。须假以时日,使药力积蓄,由量变达质变。
懂得“培土”,常峰回路转
一非特异性结肠炎患者,轻时日泻2—3次,重时日泻10余次,甚时日泻20余次,消瘦,纳呆,缠绵不愈,西药治疗无效,曾2次住院中医治疗,缓解出院后又复发。岳老认为此为不知培土之法、培植之方之过。遂以资生丸为主方,小剂量频服培土以治其本;间用附子理中丸暖土以治其泻不止之标。守法守方,经治3年,大便成形,20年痼疾得愈,并恢复工作。岳老认为,面对顽疾束手之际,懂得培土,常可峰回路转。
所谓“培土”,一是言治疗内伤杂病,不仅脾胃病,如心、肺、肝、肾诸疾,从调补脾胃着手,重视后天之本,是善策;
二是言调补脾胃之法,要顺应人体自然,既不蛮补,也不浪调,用药动静结合,以扶助脾胃生理为原则,如本案用资生丸即是此例。
本文摘自少熬浆糊的新浪博客,转载请注明作者与出处。
点击图标扫码关注
微信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