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名方生脉散,张元素用它一直不出名,为啥李东垣一用就出名了提及生脉散,很多中医人士对它十分熟悉,但对这个方子的原始出处,却一直存在争议,有的认为此方最早出自孙思邈的《千金要方》,也有人认为最早出自李东垣的《内外伤辨惑论》,但经过考证,其实本方最早出自张元素的《医学启源》。张元素是金元时期著名的医学家,是“易水学派”的创始人,也是“金元四大家”之一李东垣的老师。李东垣很多学术思想其实是在张元素的基础上加以发扬的,只不过李东垣被入围“金元四大家”,而张元素却没有。更重要的是,原本很多属于张元素的学术思想以及一些创造,却被后人误以为是李东垣的。
生脉散自张元素记载之后,在后世医家的很多著作里都出现过,不过名字有所不同。比如《丹溪心法》叫生脉汤,《遵生八笺》叫参麦散,《兰台轨范》叫生脉饮,《症因脉治》叫人参生脉散,《医林绳墨大全》叫定肺汤,《胎产心法》叫它参麦五味饮。不管叫它什么,但是内涵依然没有变。然而,这个方子在后世运用的时候,它的用途也在悄悄发生改变。
生脉散一共只有三味药,全方由“人参,麦门冬,五味子”组成,但在《医学启源》里并没有剂量,而且生脉散也是隐藏在麦门冬一药的解释下面。麦门冬,“加五味子、人参二味,为生脉散,补肺中元气不足,须用之”。这就是生脉散最初的用法。张元素用它来干什么呢?主要是用来止咳的,适用于久咳伤肺、气阴两虚证,临床上以干咳少痰,短气自汗,口干舌燥,脉虚细为辨证要点。也正是这种用法,生脉散在张元素那里是一直不出名。
然而,生脉散经过李东垣一改就出名了,就变成了后世医家最广泛的运用方式了。在《内外伤辨惑论》中,李东垣在清暑益气汤条下这样写道,“圣人立法,夏月宜补者,补天真元气,非补热火也,夏食寒者是也。故以人参之甘补气,麦门冬苦寒泻热,补水之源,五味子之酸,清肃燥金,名曰生脉散”。然而,李东垣在生脉散后面的一句话,却让后世医家误解了几百年,“孙真人云:五月常服五味子,以补五脏之气,亦此意也”,正是这句话,让朱丹溪都误以为生脉散出自孙思邈,并说“孙真人制生脉散,令人夏月服之”,就连李时珍都受这句话的影响,也认为生脉散出自孙思邈。不小心一句话,让人误会了几百年!
生脉散经过李东垣改了功效主治之后,被广为流传。那么,李东垣改后的主治是什么呢?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暑热耗气伤阴证,临床上以汗多神疲,体倦乏力,气短懒言,咽干口渴,舌干红少苔,脉虚数为辨证要点。虽然生脉散自此以后广为流传了,但本方却一直没有剂量。最早给生脉散加上剂量的是吴鹤皋,他在《医方考》中认为三味药各等分,明代医家王肯堂在《证治准绳》中记载的剂量是“人参五钱,麦冬三钱,五味子三钱”,也是现代比较通用的剂量。但清代医家汪昂在《医方集解》中记载的剂量“人参五分、麦冬五分,五味子七粒”,也是一种通用的用药比例。
对于生脉散的方药配伍的奥秘,其实李东垣已经解释的比较清楚了,但仍有一些解释的挺好的医家,不妨一观。比如吴鹤皋认为,“人参补肺气,麦冬清肺气,五味子敛肺气,一补一清一敛,养气之道毕矣。名曰生脉者,以脉得气则充,失气则弱,故名之”。又比如柯韵伯解释说,“麦冬甘寒,清权衡治节之司;人参甘温,补后天营卫之本;五味酸温,收先天天癸之原。三气通而三才立,水升火降,而合既济之理矣”,这个解释可以说是最为独特的。然而汪昂的解释,更加精彩,他说,“人参甘温,大补肺气为君;麦冬止汗,润肺滋水,清心泻热为臣;五味酸温,敛肺生津,收耗散之气为佐。盖心主脉,肺朝百脉,补肺清心,则元气充而脉复,故曰生脉也。夏月炎暑,火旺克金,当以保肺为主,清晨服此,能益气而祛暑也”。对于生脉散的用法,汪昂担心人们记不住,于是就在《汤头歌诀》里这样写道,“生脉麦味与人参,保肺清心治暑淫,气少汗多兼口渴,病危脉绝急煎斟”,以至于后世中医入门者,必读《汤头歌诀》,生脉散就这样被映入了人们的脑海。但后世的这些用法,其实还是没有脱离张元素的初衷。只可惜,张元素在解释麦冬的时候,都还写道“麦门冬,气寒,味微苦甘,治肺中伏火,脉气欲绝”,却没把这句话写进生脉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