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补药就能恢复健康?那你就错了!
吃人参大补~
吃海参大补~
补维生素,补钙……
这些关于“补”的概念充斥在大家的生活中,
大家对“补” 这个概念理解的真的对吗?
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补”?又该怎么“补”?
补的第一层含义:补充
《黄帝内经.经脉篇.第十》开篇就指出:“谷入于胃,脉道以通,血气乃行”。
咱们平时正常吃饭,就是给身体补充能量。正常情况下,通过吃饭补充就足够了。
完全没必要在破费买一些维生素、钙片这些化学合成品或者某一种物质的提取物。
可是有些人会质疑——“我通过吃饭,营养不够怎么办?难道不需要补吗?”
补充的东西不吸收,不能被利用,补了很多反而会给给身体增加一些额外的负担~
还是要追究一下自己是否 具备 “补进去”这个功能~
补的第二层含义:能补进去
第一层补的含义是单纯的补充,但是能补充进来,被身体利用,具备消化吸收的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
好比是 一个孩子写家庭作业 ,第一层补的意思就是 前一天晚上替他写了,第二层补的意思,是教给他写。哪个更有长远意义,相信大家应该很清楚。
大家有没有发现 ,虽然现在物质水平都提高了,但是还是不乏有贫血的患者。
吃的饭都差不多,但是有些人贫血,有些人就没事儿。这就说明了,同样的补充,关键在于是否能“补进来”。
补的第三层含义:固摄
开源,也要节流。好比是攒钱的一个很重要的方式就是省钱。
很多人,因为身体功能下降,反而损失了很多能量。
比如,女性由于下焦虚寒,固摄不住,导致月经过多(月经颜色偏鲜红,且没有多少血块,这些都是不正确的经血);再比如, 身体在表阳气不足,导致出汗过多(汗不是粘稠的,而是呈水样,也是不正确的)。
很多人只知道进补,却不知身体能固摄的住,也相当于“补”。
如何恢复“补”的功能
一 、 补充
除了正常吃饭以外,平时可以多喝大米(粳米,不是南方的籼米)汤。
抓一小把大米,放多一些水,熬好,喝大米汁,别看这方法简单,却极其好用哦!能养胃气,补津液。
二 、恢复消耗吸收能力
这个功能离不开振奋脾胃功能, 小编经常会介绍一些恢复脾胃功能的方剂,但是好像用这个也行,又那个也行,大家还是有点傻傻分不清楚的感觉。
具体要怎么应用呢?
提到养脾胃,就不得不提及两个思想——建中思想和理中思想。
建中思想代表经方是小建中汤
小建中汤原方
桂枝三两,白芍六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炙甘草二两,胶饴一升
参考剂量:
①如果按照一两等于15g:
桂枝45g 白芍90g 生姜45g 大枣12枚 炙甘草30g 生麦芽90g 天冬90g
②如果按照一两等于5g:
桂枝15g 白芍30g 生姜15g 大枣12枚 炙甘草10g 生麦芽30g 天冬30g
【方解】本方中最重要的是桂枝和白芍两味药,桂枝和白芍在1:2的比例下,能起到养脾胃的作用。之所以会实现就是因为实现了快速的流通、让中轴运动起来的过程。很多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中轴转。
另外,一个更好的理解方式是,白芍和桂枝在这个比例下,能加快静脉血的回流,这一加快使得新鲜的静脉血不断参与消化吸收,完成建中的目的。这些都是错误的,只是方便大家的理解,这样理解在用药的过程中就好应用,不这样理解就难以用药。
小建中汤的生姜起到了升散的作用,气机运动,浊气得降。炙甘草保水保津液,大枣缓中,胶饴(临床上可用生麦芽代替)起到了补津液,滋养脾胃的作用。
以上说的是建中思想,建立中焦的目的是让通路打开,中焦运动起来,但是运动的前提是得有津液。建中思想好比是将一潭死水变成运动起来的活水。在这个过程中,胃气得降,脾气得升,从而恢复脾胃功能。
理中思想代表方剂是附子理中汤
附子理中汤
附子理中汤化裁自《伤寒论》的理中丸
理中丸原方:人参 干姜 炙甘草 白术各三两
参考剂量:
①如果按照一两等于15g:
红参30g 干姜30g 白术30g 炙甘草30g 黑附子15g 生地90g
食欲不振,可以加橘皮45g,枳实30g
②如果按照一两等于5g:
红参10g 干姜15g 白术15g 炙甘草10g 黑附子5g 生地30g
食欲不振,可以加橘皮15g,枳实15g
【方解】理中的前提是抽调外周的气血津液参与到消化吸收中来,主要就是人参的作用。人参偏凉,将外散的血拽回来,干姜能起到温煦的作用。
白术的作用祛除脾胃中的湿气,好比是除杂草。人参干姜好比是浇水,炙甘草保水保津液,诸药合用,促进了脾胃处于一个更好的坏境(理中丸一般加入附子这味药,附子就好比是增加阳光)。处在这样的环境,脾胃才能更好的工作。
小建中汤和附子理中汤使用的前提虽然不一样,但是对大部分人来说,养好脾胃,就可以两个方剂来回换着用。而且在应用的过程中,最好合上四逆汤。
(注:有心脑类问题的患者,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方剂。)
特别提醒:
小道经方视频以及文章只做教学指导,不针对具体临床治疗,如果有需要请咨询经方医生。
更多中医养生内容欢迎关注:小道经方
系统学习小道经方课程:优酷搜索“小道经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