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中医学习 / 正文

庆余版中国哲学史·诗的规律性

庆余版中国哲学史诗的规律性

诗词本身就具备一定的规律性,而诗首先是一种语言的规律,所以诗从言,从寺,而寺是制定规则的地方,所以“诗”本身的原始含义就是语言的规律,就是语言的艺术,也是表达思维的唯一途径,虽然里面没有太多的哲学思想,但是是哲学思想的表现形式。

“诗永性情”,所以古诗的作用,其实就是表达人体的感受的,同时诗歌不分,都是人类情感的体现,所以诗词是感性世界的艺术,是我们民族从“乐感文化”转向理性思辨的一个过渡。只有在“乐感文化”能够理性的表达,能够有规律的得到总结的时候,才能转向先秦的理性思辨,这也是诗歌之中为什么有很多诗句都用来表达深奥的哲学意义的原因。

其实在中国的发展历史上,《诗经》它是一部文学性很强的著作,所以它的哲学价值其实远远没有它的文学价值高。因为诗经里面记载的十多个国的国风,就是我们西到西安咸阳,东到山东,南到中原地区,北到现在山西大同。他的地域范围是非常广的,所以它反映了当时我们中国很多的风俗文化。

那么《诗经》有所谓的六义,就是有六个要点。有风、雅、颂,有赋、比、兴。风、雅、颂是文体,比如说风、国风对不对?《邶风》、《秦风》、《齐风》,它其实是一个地方的习俗形成的一种文化,是一种文体。

然后雅呢,就是聊的一些正当的事儿,比如说统治阶级一些重要的政治活动,或者说一些告诫人的话,但是它写成了一种诗。在《诗经》里面,大家都会看到。有三字句、四字句、五字句、六字句、七字句,他们不同的表达形式可以表达出不一样的效果。当然雅这种文体它说话是比较正规的,就是后世的著家去注解《诗经》的时候,一般会说“雅者,正也”。雅表达的是这些庙堂之上的,比如说,王要宴请士大夫,要大家一起来吃饭。这个时候大家要登高而赋,就是站起来,我作一首诗,你作一首诗,这样来赋成一些我们想要表达的东西。还有的是宗庙之乐,比如说祭祀的时候,有的时候也会有人来作诗,这个诗是记载一些正史的,记载一些实际发生的事,也包含了一些讲的道理。

这些是雅的一种形式。我们一般说附庸风雅,什么叫附庸风雅呢?其实就是诗写的不好,叫做附庸风雅。比如说,“此情此景,我想吟诗一首”,在古代来说这个就是附庸风雅。因为他作的诗其实就是一个押韵而已,没有其他太多的含义,太直白了,这就不是诗。那么风跟雅其实也就是我们平时一见此景,“此情此景,我想吟诗一首”,这种就是雅。

还有一种是颂体,歌功颂德,河清海晏,伟大领袖这些。古代主要歌颂什么呢?古代没有后世那么不要脸,古代的人,歌颂神仙,比如说伏羲,或者是神农,然后再等而求其次,歌颂祖先,比如说好远好远的祖先死了,要祭祀,一般这时子孙就会写一些颂体的,歌颂他的一些诗歌。

其实风雅颂说白了就是描述的诗经里面那306篇,它不同的来源,不同的功用,以及他的文体。就像我们现在公文写作一样,通知、函,还有报告等等,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用处,产生一个用处之后,就有不同的风格。

另外一个就是赋、比、兴,很简洁的概括了我们中国写文章的方法。比如说什么赋呢,直接铺陈其事。我们知道最有名的赋,比如说《登徒子好色赋》(宋玉)、《长林赋》(司马相如)、《雪赋》(谢惠连)、《月赋》(谢庄)、《别赋》(江淹)。它其实就是把跟某种东西相关的东西直接铺陈开来之后形成的。这种就有点像我们现在的叙事体,或者是描写景物的文章,主要是叙述。

然后是比。这个字本来两个人,但是两个人是倒着的。所以比的意思呢,其实是两个一模不一样的东西,有相似点。比如说我们小学的时候学的,“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这个桃、杏、李在春天开花,它其实是都是一种性质的东西,这个时候放在一块儿,这种笔法叫做比。

其实比跟我们中医里面说的象思维也是一脉相承的。不管是赋、是比、还是兴,其实都是象思维。我们再说这个兴是什么呢?比如我们两个人刚见面,特别是不熟的人,为了引入话题,你不会一上来就说,我要跟你聊什么事儿。一开始要寒暄一下,吃饭了没有?今天的天气怎么样?来一句闲聊的。然后在正式聊入这个话题之前,一般高手会把话题不断的拉近,聊一些相关的,最后才聊到正题。那么,兴其实就是这么一种手法。

比如同样是说桃花,你说女孩子要出嫁,之子于归。这个时候,你不能直接就说新娘子好漂亮啊,应该是“逃之夭夭,之子于归”,你看呀,桃花长得那么的妖媚。当然这个“夭夭”到底是怎么讲,有不同的考究,其实傅斯年考证这个“夭”应该是跟妖媚的妖相通。那么,先描写桃花,而且这个桃花是刚长出来的,第一次开花的桃花。

第一次开花的桃花,如美人之面,然后看起来这个粉红非常的漂亮。桃花跟新娘子出嫁,它是两回事儿,对不对?那为什么放在一块呢?其实因为桃花第一次开花的时候,那个树枝很柔软,花很鲜艳,也没有树疙瘩。这和新娘子刚出嫁的的状态是很符合的,它们俩放在一块儿,你就产生了联想,就产生了一种很美的画境。

往期精彩内容
庆余版中国哲学史从图腾到祖先崇拜的转变

庆余版中国哲学史尧舜禹奠定的道统

庆余版中国哲学史巫的传统

庆余版中国哲学史实践才是通往天人境界的途径

你的每个在看
我都认真的当成了喜欢

相关文章

湘ICP备2023018388号-1网站地图职业技能证书报考.医考咨询同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