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惠民经方文章 / 正文

黄连汤在皮肤科中的运用

  【药物组成】 黄连 甘草 干姜 桂枝 人参 半夏 大枣 【服用方法】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渣,温服。昼三夜二。 【功用】 平调寒热,和胃止逆 【今用处方】 桂枝12半夏10党参10黄连5-15干姜12大枣10桂枝12 【经典方证】 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 【方证要点】 主要用于治疗上热下寒证,心烦失眠,自汗胃痛腹痛,泄泻,欲呕吐者。 【适用病症】 (1)荨麻疹 患者平素容易腹痛腹泻,腕腹畏寒,心烦失眠,自汗,口苦,干呕,舌微红,苔腻脉弦,可投本方酌加荆芥,防风,路路通,蝉蜕,乌梅,五味子等中药治疗。 (2)银屑病 患者平素容易腹痛腹泻,腕腹畏寒,心烦失眠,自汗,口苦,干呕,舌微红,苔腻脉弦,可投本方酌加乌梅,土茯苓等中药治疗。 (3)痤疮 患者平素容易腹痛腹泻,腕腹畏寒,心烦失眠,自汗,口苦,干呕,舌微红,苔腻脉弦,可投本方酌加藿香,白芷,白术,蒲公英,浙贝母,薏苡仁,葛根等中药治疗。 【注意事项】 长期服用,应减少剂量,建议查肝肾功能。 【方 论】 方中黄连苦寒,上清胸中之热,干姜、桂枝辛温,下散胃中之寒,二者合用,辛开苦降,寒热并投,上下并治,以复中焦升降之职;更以半夏和胃降逆,人参、甘草、大枣益胃和中。合而用之,能使寒散热消,中焦得和,阴阳升降复常,痛呕自愈。 解析:胸中烦热,欲呕吐,舌苔黄,乃胸中有热之见证;腹中痛,肠鸣泄泻,脉弦紧系胃中有寒之见证。此证因胸热胃寒而致升降失司,方中黄连苦寒以清胸中之热;干姜辛温以去胃中之寒,二药合奏清上温下,平调寒热之功而为君。半夏和胃降逆,桂枝温阳升清二药与共,使升降复司,胃肠安和而为臣。党参、大枣补中益气,共奏扶正以驱邪之功可为佐,甘草调和诸药而为使。 黄连汤具有清热解毒,泻火利湿,和胃降逆,抗菌消炎,保肝利胆的功效。可用于治疗腹痛,腹泻,湿热,黄疸,对心火亢盛或者热盛不宁所到的高热昏厥,心烦不眠,心悸不宁等。对咽喉肿痛,慢性咽炎,胃火,牙痛,痈肿疮疔,妇女血风证,大出血,崩漏,胸中烦热,欲呕吐,胃寒,肠鸣泄泻,胃脘胀痛,面红耳赤,口臭,舌苔黄腻都有很好的缓解治疗作用。 本证伤寒,寒邪入里,其深入胸中者,传而为热,此即所谓“胸中有热”,症见胸中烦热:其深入胃脘者,传而不化,寒邪凝结中焦,故其人腹中痛。 【歌 诀】黄连汤内用干姜, 半夏人参甘草藏, 更用桂枝兼大枣, 寒热平调呕痛忘, 【方组趣味记忆】姜贵人与黄老早下。 解:姜指干姜,贵指桂枝,人指人参,与虚字,黄指黄连,老为甘草,枣为大枣,下为半夏。 【 临床新用】 (一)妇科疾病 1.功能性子宫出血 【案例】某女,35岁。经血淋漓不断已5月,伴怯寒,心下痞闷,纳呆呕恶,泛吐白唾沫,大便溏,舌淡,苔白厚,脉细缓。5月前曾做过人工流产,术后下血淋漓不断,多处服中西药,效皆不著。 据其脉症,遣黄连汤为治。处方:黄连6g,党参30g,桂枝、干姜、法半夏各10g,大枣15g,甘草3g,益母草24g, 七剂,水煎服,早晚服。 二诊:经血净,痞闷消,纳谷馨,怯寒、吐呕恶诸症皆除。继以益气健脾之品调治而愈。[梁开发.熊安民运用黄连汤治验二则.新中医,1992,(7):4]。 【按语】此案为功能性子宫出血(中医称“经漏”),以黄连汤治之获效。心下痞,纳呆,泛吐白唾沫,乃为胸中有热,胃中有寒,致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表里不和;怯寒是脾之清阳不升,致卫外之阳不布,清阳不升,则不能摄血,故而阴道下血,腰酸腹痛;舌淡苔白厚,乃脾胃寒湿;脉细弱,乃湿邪主病兼见虚象。据前人及方书对经漏成因的认识,用黄连汤所治之案,似乎有悖前贤之训。然前人的论述必竟是言其常,此案乃属变证,非方书所论之常所能辨治,惟有知常达变者方能取效。 2.胎动不安 【案例】某女,31岁。停经3月余,经停40多日时曾做妊娠试验阳性,诊为早妊。继半月后出现小腹疼痛,阴道少量下血,急至医院诊治,服中西药月余罔效。诊见:阴道少量下血,腰酸,小腹隐痛,伴有怯寒,心下痞,纳呆,泛吐白唾沫,大便溏。舌质略淡,苔白微厚,脉细弱。经妇科再次诊查,胎尚存。索视前方,乃益气固冲、凉血止血、补肾安胎之品,方如归脾汤、胶艾四物汤、惜红煎、固冲汤,以及西药黄体酮之类。 按辨证施以黄连汤,处方:黄连、干姜各6g,桂枝、法半夏各10g,仙鹤草、党参各24g,大枣15g,甘草3g, 七剂,水煎服,早晚服。 二诊:阴道下血止,诸症消失。继投益气固冲剂调服半月而停药,追踪观察,后足月顺产1男孩,发育良好。 【按语】患者始服益气固冲、凉血止血、补肾安胎之品为何不效?盖因本症并非单纯气虚、血热、肾虚等所致的胎动不安,而临床证候表现为寒热互见,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表里不和,纯服补益、凉血止血等滋腻之品,助邪满中。脾之清阳不升,焉能摄血载胎?脾的功能受阻,血之化源不足,岂能濡养胎元?用黄连汤者,以黄连泻胸中之热,姜、桂散胃中之寒,半夏和胃降逆,亦燥脾湿,参枣草益气和中。使气机畅达,升降复常,诸症消失,脾肾功能正常,自能摄血固胎,是病即愈。

相关文章

湘ICP备2023018388号-1网站地图职业技能证书报考.医考咨询同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