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某某,男,57岁,沛县沛城镇申庄人,2015年7月15日初诊: 自诉一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难以入寐,有时醒后不能入睡,伴畏寒。病后不断服用西药,疗效甚差,近月余服用安定以维持睡眠。刻下:畏寒,腰膝以下冷,头汗出,口唇色淡,舌质淡,舌尖红,苔薄白,六脉虚弱,右手尺脉为甚。予以: 附子20(先煎)干姜6炙甘草6 茯苓20酸枣仁30生牡蛎30 7剂水煎服,早晚服 服七剂后已能入睡,畏寒等症状亦减轻。继服14剂,诸症消失,脉舌正常,病告痊愈 临床心得:中医学认为睡眠是人与天地相应,阴阳消长变化所产生的正常生理现象。《素问.金匮真言论》曰:“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故人亦之”指出自然界阳气一旦变化为自鸡鸣使,阳气逐渐增长,至平旦后阳气逐渐增长至一日最旺盛的阶段,人应充分活动使阳气张扬。日中后则阴气逐渐增长,阳气开始潜藏,至夜半阴气最盛,阳气潜藏最深,而人与之想适应则应睡眠使阳气得到充分的修养。由此可见,阴阳在不断的相互消长变化的过程中相交才能产生睡眠,阳气在睡眠种占有主导地位。 此患者证见畏寒,腰膝以下甚冷,头汗出,口唇色淡,舌质淡,舌尖红,苔薄白,六脉虚弱,而以右手尺脉为甚。症属肾阳虚衰,虚阳上扰。治以温肾潜阳。故炙附子,干姜用以温阳,酸枣仁,生牡蛎用以安神。 【仲景原文解析】《伤寒论》第29条: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 解析:见甘草干姜汤方证。 《伤寒论》第92条: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若不差,身体疼痛,当救其里,四逆汤方。 解析:病发热,头痛,脉反沉,为少阴病麻黄附子细辛汤证。若不差,即指服过麻黄附子细辛汤后,若脉沉不解而身疼痛者,此是虚寒在里、血气外郁的证候,故宜四逆汤以救其里。 按:本条所述的身体疼痛,纯由于里气不振、血气外郁所致,已无关于表证,故谓当救其里,宜四逆汤。 《伤寒论》第225条: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清谷者,四逆汤主之。 解析:脉浮而迟,为表热里寒之应,今下利清谷,为寒极于里虚热外浮可知,故宜四逆汤主之。 《伤寒论》第323条: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 解析:脉沉为里虚寒,少阴病见此脉,虽有表证亦宜四逆汤急温其里,缓则吐利厥逆等险恶证候随之而来。 《伤寒论》第324条:少阴病,饮食入口则吐,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脉弦迟者,此胸中实,不可下也,当吐之;若膈上有寒饮,干呕者,不可吐也,当温之,宜四逆汤。 解析:见瓜蒂散方。 《伤寒论》第353条: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恶寒者,四逆汤主之。 解析:大汗出,为精气亡于外。热不去,为邪反留于内。腹内拘急,津液虚损并兼有寒,四肢疼痛,外邪亦兼血郁,中气沉衰。因又下利,阳去入阴,故厥逆而恶寒,则宜四逆汤主之。 按:大汗出而热不去,已是精却邪胜之象,又复下利以至厥逆,胃气已极沉衰。此时虽有表候亦急宜救里,若误与桂枝汤以攻表,则祸变立至。 《伤寒论》第354条: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四逆汤主之。 解析:大汗、大下利均足以亡津液、亡血液,若至血气不充于四末而厥冷者,已虚极陷于阴证,宜以四逆汤主之。 《伤寒论》第372条: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 解析:见桂枝汤方。 《伤寒论》第377条: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四逆汤主之。 解析:胃虚有寒则呕而脉弱,上虚不能以制下,故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而见厥。更属阴寒内盛,虚阳外浮的恶候,故为难治,亦只宜四逆汤主之。 按:本条所述,乍看似无关于生死大证,实际不然,其关键就在身有微热见厥的“见”字上面,里阴证以至于厥,反有微热见于外,多属残阳欲息的凶候。以是可知,呕和小便利,亦非一般痰饮水气为患,大有上越下泄的虚脱情况。此时惟有以本方温中救里的一策,振起一分胃气,即有一分生机,舍此更无别法。 《伤寒论》第388条:吐利、汗出、发热恶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四逆汤主之。 解析:既吐且利,又复汗出,津液亡失至速,组织枯燥,故四肢拘急,虚极转阴,故四肢厥冷,虽发热恶寒则宜舍表而救里,宜四逆汤主之。 《伤寒论》第389条:既吐且利,小便复利而大汗出,下利清谷,内寒外热,脉微欲绝者,四逆汤主之。 解析:既吐且利,小便复利,而大汗出,则津液亡失于上下内外。下利清谷则寒已甚于里,寒甚于内者,热常浮于外,故内寒外热。胃阳不振、津液虚竭,故脉微而欲绝,此种情况只有急于温中以滋液,以四逆汤主之。 按:以上二条,均述霍乱的虚脱重证,皆属津液外脱、虚寒内甚的危笃证候,乘其生机未至断灭,急以本方温中救里,胃气一振,则谷气布,津液复,还可望其得生。 【临证思考】本方常用于霍乱、吐泻等急性传染病、瘟疫出现的津液虚里寒甚证,也用于一般急性病因津液大伤出现里虚寒甚四肢厥逆,而呈现心衰循环衰竭,在古代是常用的急救方药,在现代仍有其在急救上的优越性。